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姐姐》: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阴霾?

牟子坤 知识星球精选 2022-07-31

看了《我的姐姐》这部电影,不经让我想起《你当象鸟飞往你的山》本散文体自传,英文名叫做“  Educated ”,直译过来就是受过教育的。按照作者自己的意思,我想她是想通过这本书,告诉大家自己是如何通过接受教育以及自我教育,从原生家庭的泥淖中走出来的。
 
这本书,我是略读,且读完之后有些失望,可谓“盛名之下难负其实”。不过,这本书引发了我强烈的情绪感受和思考。从这个意义来讲,倒是也挺值当。
 
借着这本书,正好跟大家聊聊原生家庭。
 
在聊之前,我先给大家抛出一个问题——“如果你压根就没有‘原生家庭’这个概念,你对你的父母的态度和感觉是否会有所改变?”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值得大家思考。



一、说说这本书

1、故事梗概
 
《你当》这本书的作者是世界一流学府剑桥大学的博士,在大众眼中,就是天之骄子。但没人能想得到,就这样一位学霸,在 17 岁之前,没有上过一天学。据作者称:童年在垃圾堆度过,“不上学,不就医”是她们家的铁律。生病了,遇到意外,都是靠母亲弄点草药救治。
 
作者认为,她的父亲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躁郁症,根据这本书所表述的事迹,我也觉得作者的父亲患有严重的精神病,不只是躁郁症,而且极其偏执,完全可以说患有偏执型人格障碍,而且常常有迫害妄想,天天觉得世界末日要来了,政府人员会上门找事,所以天天在备战。
 
作者的母亲,似乎是夫唱妇随,在家里没有多少话语权。
 
作者兄弟姐妹 7 人,其中一个哥哥是施虐狂,不时地会对作者施虐,比如逼着作者让其承认是妓女。还有一个哥哥,家里的老大,内敛,好学,凭着努力考上了大学。这位大哥,算是作者榜样级人物。
 
比较吊诡的是,就这样一个家庭,所有孩子都不上学,但最终有三个孩子通过自学考上了大学。这让我们天天操心孩子学习成绩的中国父母,简直无地自容。


2、奇迹,并非奇迹
 
我来解释一下这种结果,我个人觉得这并不是什么奇迹,而是有章可循
 
我先搬出一位教育学界的泰斗人物的理论站个台,那就是卢梭,卢梭提倡自然教育,而且倡导在孩子成长到青春期之前,不能教他任何知识,只要保持纯正的情感和健硕的体魄就可以。到了 15 岁,才真正教他知识。
 
再搬出一个实践派教育家尼尔先生,他写过一本书叫《夏山学校》,记录了他创办的夏山学校里发生的故事。这所学校,绝对是个另类,完全崇尚自由教育。孩子不想学,就不学,而且里面收录的大多都是“问题儿童”。这里面就记录了好几例从不学习,等到十四五岁了突然想上大学了,然后猛学两年考上大学的案例。
 
我再从心理动力层面做个解释,阿德勒有一个理论叫"心理补偿"机制,是说一个人越缺什么,就越想补充什么。在这样一个把“不上学”立为家规的家庭,孩子很渴望学习,这种渴望是补偿,也是一种反抗,“补偿+反抗”或许正是作者的动力所在。
 
此外,在这种多子女家庭,兄弟姐妹之间,往往超越一般的关系。老大和老小的年龄差距巨大,老大有的时候对老小不仅是兄妹,可能还承担了一定的父亲职责。老大自学考上大学,对作者有榜样的意义,也有教导的功用。
 
不上学,不代表不学习。作者家里有个地下室,妈妈会给孩子们教着认字,做算术,爸爸还经常给大家读《圣经》。
 
最后,再提一嘴西方大学申请机制,不像中国的高考。成绩只是一个参考,而不是绝对唯一的进入门票。
 
至于作者说的从小生活在垃圾场,我觉得这是营销词汇。放眼望去,中国 9 亿农民,那个农家的孩子,从小没生活在垃圾堆。


3、本书让我失望的地方——避重就轻
 
作者通篇说得最多的,是自己如何受父亲偏执观念的影响,以及自己是如何从这些偏执的观念中走出来的。
 
要谈原生家庭,仅仅说观念的限制,我觉得这是避重就轻。这正是我对这本书的失望之处。因为,一切观念,乃至信念,都是文化的产物,既然是文化的产物。那必然能通过文化学习根除。观念,信念最是能通过教育去根除的东西。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影响最大的、最深、最难以改变的,是个性,是人格以及健康。这些东西是一座大厦的地基。但作者在书中对此论述却很少。只是提到自己和男朋友交往有障碍,去做心理咨询。而并未记录自我的主观感受,要知道抑郁症等精神疾病,都是自我感受在作祟。而这些东西,正是影响一个人的自我生命体验,情绪感受,亲密关系,人际关系,亲子关系的关键。
当然,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才 29 岁。可能来不及去体会这些东西,或者觉得这些东西没那么重要。但事实是,这些东西,才是真正被原生家庭影响且最为重要的东西。
 
在书中,作者提到一个词,叫“皮质醇”,这是身体应激反应状态下产生的激素。这种激素,会影响大脑结构和身体状态。生活在这种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像是生活在狼群里一样,身体经常会处于预警状态,而预警状态伴随着皮质醇升高,你想啊,天天这样,自然会损害健康。
《深井效应》这本书对此有详细论述,不过实在是太啰嗦,一两万字能说清楚的东西,非给你弄本书。这本书的作者认为,从小糟糕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的身体常常置于预警状态,这会大大损害身体健康。长大后,罹患各种疾病的概率大大增加,书中有一句让我觉得很绝望的话“即便费劲心力战胜了心理问题,但最终也会败给身体”。
显然,《你当》作者还年轻,并未体会到原生家庭给自己带来的身体之痛。


4、作者的核心优势——努力的能力
 
这本书里,作者从未提到,但显而易见,作者有一个核心优势。那就是“能努力”。我们经常说,要努力,要勤奋。殊不知,努力也是一种能力啊!
努力的背后,是强大的自控力,自律,旺盛的精力,高效的行动,准确的目标,顽强的意志等等一些列内在状态的联合。
 
显然,很多人不具备“努力”的能力。努力,不是说你想努力就能努力。显然,就在如此糟糕的家庭环境里,7 个孩子中,有 3 个自学考上大学,显然,我们有理由认为这个家庭的家风孕育艰苦奋斗的品质。但是这一点,书里是没有提到的。我不想把这归结为概率问题,因为 7 个孩子中有 3 个具备这种品质。当然,其他没考上大学的孩子,除了那个施虐狂的哥哥之外,可能也具备这种品质。
 
我自己就是个很好的例证,我们家两个孩子,我还有个妹妹,我考上了大学,我妹妹没考上大学。但我和妹妹都同样具备努力的能力。
 
在作者的描述中,父亲虽然偏执、躁狂,但是很勤奋,很努力,母亲也是如此。


5、作者所说的教育
 
作者在这本书中说“别人把我的华丽转身归结为:蜕变,但我称之为:教育。”这儿的教育,显然有两重意思,个是被动接受的教育,一个是自我教育我觉得作者更强调的是自己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进行的自我教育。这包括知识文化,也包括心理成长。只是 ,后者在本书中涉及很少。


6、作者应对原生家庭的方式:表达愤怒和逃离
 
作者不断地在逃离原生家庭,同时在不断地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愤怒。我看到了一个觉醒和反叛混合的少女的呐喊,但这显然只是开始。如果说表达愤怒和逃离有效的话,那倒也简单了。我相信,随着作者的成长,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
方式。
 


二、说说我对原生家庭的思考
 
1、何为原生家庭?
 
当说原生家庭的时候,必然有一个与之对应的概念,那就是自己当下现有的家庭。之所以要提原生家庭,是因为我们感觉自己在当下的家庭不幸。为此,要去找到一个因,正好现代心理学提供了途径,那就是所谓的代际遗传,这就撤出了原生家庭。
 

2、原生家庭,这个魔,到底在我们不幸的人生中,该背多大的锅?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就得搞清楚决定一个人这一辈的,除了原生家庭到底有哪些因素。
我觉得,至少有四个。
 
第一,遗传
遗传对一个人的脾性、身体健康、个性、智商等至少影响 30%。

第二,原生家庭
家庭是什么鬼?从来都是虚的东西,家庭当然不是那个房子。家庭是父母制造出的气息和氛围。父母是人,父母有他的父母,父母有他的历史文化,父母有他的社会。所以,我不知道当我们讨论原生家庭的时候,到底在讨论什么?仅仅是父母吗?如果是这样,那也太偏狭了。所以,原生家庭=父母,这显然是一种偏狭的观念,父母不是神,父母是人,人首先是社会文化的产物。


第三,你自己
请记住:你自己,从来都不是那么无辜。父母虽然强大,但你从来都有选择的权力,解释的权力,赋予意义的权力。你自己,在很大程度上,是你和父母的合谋。除去父母过于强大导致的不对等,你自己至少应当为你负 30% 的责任。


第四,社会
感知一下你现在所处的当下的社会。谁,没有被社会推着走?谁,又能幸免于潮流?社会文化的力量,太强大,比家庭父母强大多了。只是你身在其中,就像浸在水中,置于空气里,不觉而已。
 
请问,原生家庭是什么?当我们探讨原生家庭的时候,在探讨什么?不论你探讨什么,我想告你,绝不是“原生家庭就是父母”这么简单
 
影响你的因素,有 4 个,你为何偏偏把眼睛盯着原生家庭呢?因为遗传没得选,社会太强大,自己太虚弱,所以只有埋怨父母呗!如果你觉得扎心,你该好好想想了。


3、如果你不知道原生家庭这个概念,会有何不同?

你必须承认,你就是半吊子。听了一个原生家庭的概念,然后不明觉厉。瞬间觉得有人背锅了,轻松了,你要知道,你在逃避。

几乎可以说,有多少人热衷于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就说明有多少人想逃避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压根不知道原生家庭概念,不知道你对父母的态度会变得更坏还是更好,你对自己的人生是否会多担一点责任,你必须好好想想这个问题。


4、抓住原生家庭这个概念,不是为了让父母背锅,而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自己
 
我想告诉你,我的脑子里就没有什么“原生家庭”这个概念。我的脑子里有的是,我为何是现在的样子?我是怎么成为现在的样子的?我怀着对我自己的好奇,走上了一段自我探索的旅途,在这个旅途上,什么有助于我理解我自己,我就去探索什么,大家所说的“原生家庭”只是我探索自己的一条线索而已。
我不仅探索,我还探索父母的家庭,探索我父母赖以生存的社会背景、自然条件,探索我父母的童年等等。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知道没有这个需求,也没有这个耐力,做不下去。所以,你看,当你获得一个概念的时候,你到底怎么去使用它。你是去用它自我探索,还是用它替自己不幸的人生背锅。
 

以上图片来源《我的姐姐》电影



三、如何走出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说明:你必须很努力,缺乏自我努力的能力,这一节就不用看了,没用。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无非就是个性、观念、身体,但请注意,我说的是影响,也就是说,原生家庭只是影响你这些东西的其中一个因素而已,绝非全部因素。

说“改变”、“走出”只能是程度上的,而非本质上的。道理很简单,你有本事把你的基因序列变了,让你在生物和血缘上和你的父母毫无关联。如果这是不可能的,那你的改变永远都是程度上的,而非本质上的。说“走出”其实永远都走不出,也没必要彻底走出。

再说为何要改变?大凡探讨原生家庭的人,都是感觉到痛苦的人。不痛苦,就不用再吧啦吧啦了,享受就好了。可问题是,人,这么复杂的一个变量函数。你怎么就觉得你的痛苦一定是原生家庭这个变量导致到呢?即便你有十足的把握是原生家庭这个变量导致了你现在的痛苦,又有何卵用,你是能重新让父母生养一回,还是能改变你的父母。
 
所以,“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影响”这个问题就是错的。我们要问的是,“我如何才能获得幸福的人生”,或者“我如何才能成长起来”,“我如何才能走出痛苦”。错误的问题,就是一个大陷阱,一开始就先天不足,跳进去,必然更加迷糊。

好,那我们围绕着“自我成长”来说,或者说把“自我成长”这么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概念都扔掉。直接问“如何减轻自我心理痛苦”。这直接吧!首先,这个痛苦是你的主观体验,其次是心理的,不是身体的当然,很多时候身心是一体的。
 
以我个人成长经验论来谈,依次有以下几点,越后越难。

第一,更新观念、信念——大量阅读

相对而言,这是最简单的。通过大量阅读经典书籍,以及自我深度反思,就可以达到更新观念、信念的地步,而且更新前后,可以达到云泥之别。

第二,个性完善——构建滋养性的关系

你再怎么成长,也可能变成另一个人,所以个性完善永远是程度上的,不想更新观念那么彻底。个性,形成于关系。改变,也有赖于关系,而且必须是深度可滋养关系,这就是现在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意义。要么去找心理咨询师,要么找一个人格比你强大得多的人浸泡在一起,要么找一个心理健全且非常爱你的伴侣。难吧,没有一个都很难。找心理咨询师也是自助,并不比读大量的书轻松,否则也没什么效果。

第三,身体、大脑结构

我现在常常拿自己的身体和大脑没办法,我就是那种常常处在应激反应状态的人——敏感、警觉、紧张这些状态一直伴随着我。我有办法没?没有!只能静静的看着自己发瓷。
 
也有办法,两招:顺应+调整。
 
顺应就是把自己身心状况摸顺了,顺着它就完了。然后再慢慢重新构建,但千万别着急。这个事以十年为单位。《深井效应》作者给出了 6 个策略:保证睡眠、运动、保证营养膳食、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冥想、心理咨询。
 
这些事儿,我都在做,我希望用十年时间重塑我的身体和大脑。
 
关于原生家庭,我说完了。可能会让你更沮丧了,但是抱歉,我只能说我认为的真话。
以上

作者牟子坤: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专注解决家庭教育问题专家,5 年一线儿童心理成长指导实战经验,800 小时家庭教育个案咨询。

关于心理学问题,请加入牟老师的星球提问。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