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人想要变好:学会直面几次大风险!

栩先生 知识星球精选 2022-07-31
作者丨栩先生

大家好,今天小星探邀请到了知名公众号号主栩先生,来和大家一起聊聊风险这件事。

全文共 3000 字,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今天,咱们来一起阅读《思考,快与慢》这本书,聊一聊风险这件事。

在人生中,风险是无法被规避的。只要时间够长事情够复杂,即便是小概率事件,也几乎都会发生那么几次。

风险,只能被应对。

既然风险必然存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它?应对它?现在,咱们就来一起探索这个问题。


一、关于风险,人性有这几个特点

要理解风险,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人性中关于风险的思维特点。在《思考,快与慢》的第四部分中,作者穿插叙述了这几类主要的特点。

1、损失厌恶:损失带来的痛苦远大于等量收益带来的快乐

一句话概括,损失厌恶指的是,我们对于亏损的厌恶比对获利的喜爱大得多。 


损失厌恶是行为经济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人们普遍都有损失厌恶的倾向,这也导致了我们绝大部分人是风险厌恶者。(当然,也有极少数人对于盈余的反应远大于亏损的反应,这点暂且不谈)

如果大家仍然觉得抽象,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方便理解。

请大家根据直觉(就像我们之前提过的,依靠系统 1 进行“下意识”式思考)回答这 2 个问题:

(1)确定会得到 500 元,和有 50% 的概率会得到 1000 元,你选哪一个?

(2)确定会损失 100 元,和有 50% 的概率会损失 200 元,你选哪一个?

大部分人依照直觉的选择结果是,第一题选前者,第二题选后者。

现在,让我们调动大脑中的“系统 2”来仔细拆解这两个问题。

这里运用一点高中概率论的知识,在第一题中,二者的期望相等(500=50%✖️1000),我们倾向选择确定的收益。

而在第二题中,同样是二者期望相等(100=50%✖️200),我们却情愿冒险,倾向于选择不确定的损失。

这说明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大家面对收益,倾向于保守。

我们会觉得在第一题的情况中,既然有确定能获得 500 元的选项,就不必冒险去获得更多的 1000 元——毕竟还有 50% 的可能一元也拿不到。说得直白一点,面对收益,大家觉得应该“见好就收”。

第二件事:大家面对损失,则倾向于冒险。

在第二题中,我们更害怕确定的损失,宁愿选择风险更大的选项,冒着损失翻倍的风险也要“赌一把”。

大家不要小看损失厌恶这个特点,它会渗透进很多生活细节里。

例如,200 元的包邮的商品,和 190 元 + 8 元邮费的商品,不少人会选择前者,事实上后者更便宜,但是“邮费另算”这件事激发了我们的损失厌恶,也让我们进入了商家的圈套。 


2、禀赋效应:人不愿意割舍已有的东西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项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也就是说,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已有的东西。

举个例子,假设你手里有一本很喜欢的书,当时花了 60 元买下,这本书目前已经绝版,有人愿意出 200 元高价买下,你会卖吗?

即便售价可以翻几倍,许多人仍不愿意卖出。为什么我们会高估这本书的价值呢?

这是因为,虽然能净赚 140 元,但是我们的大脑中会浮现起放弃这本书的痛苦,这种痛苦在我们心里的估价远大于 140 元。

说得通俗一点,多数人认为“到了嘴里的肉不能再吐出来”,即便理性告诉我们,“吐出来”会获利,但是我们仍然不喜欢失去已经拥有的东西。

相信看到这里,大家会开始明白过来,禀赋效应本质上是损失厌恶心理的一种延伸。

我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是因为我们讨厌失去。

3、可能性效应&确定性效应:我们对“质变”的高估

假设某件事发生的概率会变化,那么以下哪种变化对你的影响最大呢?

·由 0 变至 5%
·由 5% 变至 10%
·由 60% 变至 65%
·由 95% 变至 100%

以上 4 类情况,都是提升 5% 的概率,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是给我们冲击最大的,因为第一个是“从不可能变为可能”,最后一个是“从可能变确定”。

也就是说,我们心里认为,第一个和最后一个是“质变”,是和中间二者完全不同的。

因为有了“质变”,我们对这两种情况存在高估倾向,第一种情况叫“可能性效应”,最后一种情况叫“确定性效应”。

可能性效应:

当一件事发生的概率从 0 变为一个很小的概率,即便这个概率再微小,我们也会放大它的可能性。

举个例子,不买彩票的情况下,我们中奖的概率是 0;如果买彩票,那么我们有很小的概率中大奖。

即便事实证明买彩票的人总体是亏的,但是“从不可能变为可能”这一点太诱人,许多人仍然愿意为小概率事件买单。

确定性效应:

我们会高估某些确定会发生的事件,而低估那些发生概率很接近 100% 的大概率事件。举个例子,假设有一个游戏,你有 99% 的概率获得 100 元,或者你可以确定地直接获得 95 元,你选哪个?

许多人会选后者,即便前者的期望值(99%✖️100=99)大于后者,但是后者的“确定性”过分诱人,让大家低估了前者的收益。


二、应对风险的终极法宝:“宽框架”法

上面我们分析了几类最常见的风险心理。它们算不上是思维误区,只是我们大脑中自然存在的思维倾向。

这些倾向有时候会误导我们,所以需要采取措施去应对。这里,我们就不针对这几类心理倾向,分别讲解应对方法了。

因为,有一种更高维度的方法,可以成为应对风险的终极法宝——它就是“宽框架”法。

1、宽框架与窄框架

首先,咱们一起来了解什么是“宽框架”。

宽框架与窄框架相对,书中第 31 章花了一些篇幅解释这两种思维框架,我给大家简单概括一下:窄框架就是凭借本能&直觉去思考,宽框架则是综合考量。

举个例子,假设你被告知在三天后会损失 100 元,但是现在可以花 10 元去避免这项损失,你会如何选?

相信大家都会愿意付出当下的 10 元,这是因为我已经把题干明明白白列出来了,但是在生活中,许多的决策都很隐蔽,我们更倾向于规避一时的损失,而不愿为长远考虑,这就是窄框架思维。

窄框架的人喜欢把自己做的每一个决策都当作唯一决策,认为决策是孤立的、互不影响的;而宽框架的人会用全局思维去考量每一个决策,即便某些决策在当下看来并不“正确”,只要对大局有好处,那就值得。

想必大家会发现,窄框架和宽框架的冲突,本质上就是系统 1 和系统 2 在争夺大脑的主导权。我们的大脑很容易屈服于系统 1,屈服于直觉和“想当然”,而宽框架则要求我们调动系统 2,用逻辑来分析问题。

2、如何用“宽框架”思考?

如何才能拥有宽框架思维?我想给大家推荐一条思路、一个心理暗示,和一个终极领悟。

(1)一条思路:看到“河”,而不只是“船”

主持人马东说过一句话:“我们常常忘记自己在一条河上,却总是记得自己在一条船上。”

船就是我们当下生活的环境,它直观、具象,很容易让人沉浸其中,所以我们会被眼前和周遭的情况限制思路,就好像前几年大家在网络上的调侃,“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

那么,“河”是什么?它是全局,是我们对自己的综合考量,是社会环境、时代趋势。

英文里有句话叫 see the big picture,乍一看好像是说“要看到更大的图”,但它真实的意思是“要明白大局”。

如果人生真的是一张地图的话,别忘了看到图的全貌,看清图上的山川和河流,而不仅仅是脚下的“船”。

(2)一个暗示:“我是商人”/“我在做生意”

商人重利,这句话看似是贬义,我们换个角度看,它也是在说商人总能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

对于商人思维,我们不妨去其糟粕,学习其中有价值的部分。

例如我们在上文中举的例子,200 元的包邮的商品,和 190 元 + 8 元邮费的商品,许多人会选择前者。

我们再做一个假设,假如你现在在做生意,需要进一批货,那么以上的两个选项,你会选哪个?

很显然,身份转化之后,我们会开始理性地计算其中得失,而不是依照本能和直觉做决定。

所以,这也是一个讨巧的小方法:遇到做决策的场景时,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我在做生意,我需要将利益最大化”,那么,我们大脑中的系统 2自然就会被调动了。

(3)一个领悟:人生就是有赔有赚

这个领悟是第二条的延伸。

普通人喜欢计较单一的得失,而商人每天要经过大量的交易决策,所以他们会将单次交易放在全局下考虑,他们明白交易总是有赚也有赔,一味地追求每笔交易的不赔钱,反而会丧失更多的大机会。

同样地,人生也是有赚有赔的过程,我们追求的是整体上赚远大于赔,而不是某一件事上的稳赚不赔。

只要想明白这件事,就不会再犯“输不起”的错误了。

最后,我想用伟人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我军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们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少则一年,多则两年,我们还要回延安来的。

好,今天的领读到这里就结束了,欢迎大家在评论区交流、探讨。

💬

【今日互动】:你人生最大的冒险是什么?现在看,当时做得对吗?




以上内容来自星球「栩先生的读书进化圈」,欢迎转发到朋友圈,帮助你的朋友们更好地看待风险。

更多优质内容,欢迎加入星球查看。


     往期优质文章:

抖音上爆火的3个赚钱项目,有些人已经年入百万!

配得上成功的人:懂得认真做好一件事,比什么都重要

让2.5亿人狂掉头发的真凶,我们找到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