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中国基层执法者苏晋达:奉法者,强!
这是海淀·故事第625篇文章
这不是一份光鲜靓丽的职业,可以惹人艳羡。侧身其间的岗位,不仅每天都要面对、处理最基层、细琐、尖锐的矛盾,随时有可能遭受到威胁、恐吓、构陷、乃至人身攻击⋯⋯更需时刻听从“事实为依据,法律为准绳”铁的律令。一举一动,都要在这个“全民皆是记者”的网络时代经得起世人的挑剔与检视。
他是一位黝黑精悍的汉子。风华正茂的学生时代在中国政法大学度过,每每从校园中镌刻“法治天下”的石碑前走过,他都会默诵踏入校门时立下的庄严誓词:我自愿献身政法事业⋯⋯挥法律之利剑,持正义之天平,除人间之邪恶,守政法之圣洁。
在校期间他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后又取得了清华大学研究生学历和公共管理硕士学位。他原来在海淀区政府法制办工作。这本是一个相对舒服、平稳的位置,可他却出人意表执意要进入城管队工作,更没有人能想到在2017年7月的评选中,他竟然一路高票,荣膺“北京榜样”⋯⋯
他,就是拥有硕士学历的海淀区城管执法监察局马连洼街道执法队副队长苏晋达。
近日,由北京市海淀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监察局出品的微电影《城管来了》上线,不菲的点击率,让剧中主角苏进的人物原型苏晋达再次走进公众视野。去年7月,由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发起举办的月度评选中,同首都各行各业的先进英模人物一道,苏晋达光荣当选“北京榜样”。
“人物介绍”一栏,如是我闻:苏晋达不畏繁杂不惧恐吓,依法拆除了安全隐患多、群众意见大的9.3万平方米违建,真正做到了“干成事、不出事”。
谁都明白,在中国能做到“干成事、不出事”,简单的话语背后无疑需要政策执行过程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这无疑需要坚定的责任担当与积极的策略应对。回溯历史,作为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有爱清洁讲卫生的传统美德。于庙堂,秦法中写明:“弃灰与道者刑”;在民间,更有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的家训箴言。
近四十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建设更是日新月异。与此同时,乱搭乱建建筑物,乱挖乱占城市道路,乱摆摊设点等“城市病”也随之而来。各种毁坏、破坏公用设施,破坏城市规划的现象亦是屡有发生——这些问题如果不正视并及时解决,势必严重影响城市公用设施功能的正常发挥,从而制约经济的发展。
正视是不容回避,解决则务求真抓实干。正是在历史与时代的召唤下,城管队伍应运而生。他们的出现与壮大,为给市民提供一个清洁优美的城市环境,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贯彻实施国家及本市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规章的正确实施,治理和维护城市管理秩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但毋庸置疑,由于城管队伍在中国当代城市治理中依旧还算是新生事物,以及他们每天面对、处理的问题都是关涉“利益”纠葛的基层矛盾,极易同当事方造成尖锐对立,是以在过往一段时期内,“执行任务过程中常常会卷入一些公众冲突事件。(英国《泰晤士报》语)”进而卷入公共舆论的风暴眼。
2011年,海淀城管执法监察局海淀队的队员宋志刚,以网名“随风打酱油”发表作品《城管来了》。该作品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讲述的是作为一名城管队员,作者在执法生活中的日常见闻,文笔幽默,犀利麻辣,足以颠覆人们以往对城管群体的看法。
编者按中写到“他们是穿制服的土匪,还是身不由己的末端执法者?他们是体制下的怪胎,还是民众情绪的宣泄出口?他们是窦娥之后,最冤枉的人吗?”
这五年来,随着全社会正能量的构筑与传播,世人对城管的印象与看法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城管队伍的舆论生态环境逐渐有所改观,但中国城市的基层执法者们面对的工作态势则依旧严峻。
以作为首善之区的北京为例,在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大城市病、提升城市人居环境的工作过程中,海淀区城管执法监察局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作为“北京榜样”的苏晋达就是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这位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首都城管的使命感,扎根基层,扎实工作,为海淀区疏解非首都功能、治理“城市病”做出了积极贡献的执法队长对自己的工作有清醒的认知,“干这个工作,不担当的话,肯定干不了”。
在处理实际问题上,他坚持法理和情理兼备,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专业知识和耐心劝解能力,不仅屡屡妥善处理种种争端,更在执法过程中逐渐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理解和信任。
新年伊始,万象更新。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的新年贺词犹在耳畔,“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只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坚忍不拔、锲而不舍,中国人民就能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走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之路。
来做城管?
苏晋达在海淀区政府法制办公室做行政复议工作的时候,就非常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彼时就是一个行政调解方面的高手,找他来行政复议的群众自愿撤诉的案件比例高达63%。也是在区政府法制办工作期间,苏晋达接触到了城管工作,三年后,有着深厚法律基础和沟通协调能力的他选择进入了城管队工作。
但当他真正开始接触到城管工作,还是有些怵头,“现实情况与当初自己设想的还是相差很大。来做城管前,我只是知道这个差事工作量大,工作难度高,但觉得再难吧,我们毕竟是政府部门的执法者,咱是占理的人,又有相应的管理手段。但现实中,为了维护个人的一己之私,很多人是完全不讲理的。你说东,他扯西。实在理屈词穷了,他给你来个一哭二闹三上吊,都是套路,招儿全来了。”
话虽无奈中透着幽默,但作为城管,苏晋达们面对的人身威胁却是实实在在的。2012年,刚刚做城管的苏晋达来到海淀区青龙桥城管执法队,“来到队里就面对什么情况呢,执法队一把手,队长在拆违行动中被严重烧伤,我进队两个多月都见不着他,人一直在医院ICU里躺着。”
作为副队长,苏晋达带着自己的班组执法出现场,那些行政相对人(违法者)公然就敢向他们当面叫嚣,“怎么着,还敢来?烧得还是轻啊咋的!”
“2012年,青龙桥城管队违法建设结案率较低。那里老平房非常多,原住民在自己家宅基地上新房改扩,违法建设的情况非常突出。很多历史遗留问题,处理起来很是棘手。当时队里气氛也比较消沉,领导都受伤了啊。”
但当2013年9月份,苏晋达调离那里时,青龙桥辖区新生违法建设结案率翻了15倍!
你是怎么做到的?我不禁要问。“当时我是副队长,自己首先不能消沉。要以身作则,要带着大家干。”其时,作为副队长的苏晋达经常以身作则,“什么金杯、皮卡都是那时候学会开的。这个事情必须干,没有谁是不可替代的。看到我真的在干,大家也就都来干了。”
城管来了!
在拆违过程中,被威胁是常有的事情。“毕竟你断了有些人的财路,如果怕事是干不好拆违工作的”。苏晋达说自己就遇到过上午刚把堵门来闹的行政相对人送出门,中午开车马路一拐弯就被别了,“一开门,跳下来好几个大汉,各个胳膊上雕龙画凤的。横在那挡你一会,跳上车又走了。这时电话响了,‘喂,兄弟啊,这地头出什么麻烦事儿,哥哥都能帮你摆平⋯⋯’”像这样自导自演的闹剧,在苏晋达身边发生过不止一次。
“马连洼位于城乡结合部,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一些违建现在成为了少数人的敛财工具。被投诉、来说情的都有,有怎么推都推不掉的,我就让他来办公室,打开门大声说。想做好拆违,就得身子正。”他说。
北五环外,肖家河桥附近一小区内,一排排板房点缀在烂尾楼中,与附近耸立的高层住宅楼形成鲜明对比。由于板房的数量多、范围广,周边小区的居民习惯称之为“板房村”。对环境乱、隐患多的“板房村”,当初城管部门也进行过清理,最多时一个月来过几次。但违建者跟执法者玩起了“游击战”, 拆违工作面临“拆了又建”的尴尬局面。
2016年冬天,这里的一场煤气中毒事故,让苏晋达下定了决心,“‘板房村’再不拆,还会不停出问题。”而当拆除行动一开始,现场指挥部就成了苏晋达的家。白天,他盯在现场,防止矛盾升级;晚上,他挨家挨户,劝说商户配合。吃喝在指挥部,没有休过一天假⋯⋯九年啃不掉的“硬骨头”,被苏晋达一点点啃掉了。
有决心,有定力,更要有办法。作为硕士城管,苏晋达身上体现的正是将过往的专业习得,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再从实践归纳,完善发展理论的良性进阶。在法治环境日益昌明,执法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高的当下,苏晋达的精神要学习,他工作的办事方法更值得推广,而这才是首善之区城管榜样,典型案例辐射全国的应有之义。
在苏晋达众多的工作方法创新中,他首创的“三/七工作法”在实践推广中意义重大。简而言之,就是全副精力投入工作,七成精力用于拆前沟通。
“钉子户”被拆前中后期对比
以案例枚举,曾经在肖家河村,有一个出了名的“钉子户”村民王某,“他的违建是用捡来的砖瓦和旧木料搭建的,一层用来养羊,二层住着王某和他90多岁的父亲,而旁边十多米的地方就是肖家河一所小学。最夸张的时候,他养的羊直接哄进了教室,孩子在违建周边读书、玩耍也不安全。”是以在拆除这处违建时,苏晋达一边向王某表达了违建必拆的决心,一边了解到王某确实有实际困难,违建拆除后就真的无家可归了,便帮着他向相关部门咨询政策,争取到了一处原址附近的临时住所。
违建终于拆了,校长送来了锦旗,苏晋达说:“为了顺利拆违,可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违建中的住户提供一些帮助,但拆掉违建和不违反法律是底线。”
情理法的三字经,在苏晋达这里的排序则是法、理、情。“法律是天条,道理是地义,人情则是必须。”苏晋达说,蔡奇书记在督导检查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时也强调“专项整治要坚定有序要有人文关怀”。
“什么是人文情怀?就我的工作而言,就是要把大量的沟通工作用在了拆除前。为了避免产生较大的矛盾,我会多次和被拆除者做思想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透彻地说明利害关系,打开他的心结,同时在不违反原则的情况下,尽力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避免发生不可控的冲突和矛盾,要干成事,也要不出事。
比如有东西多的,我们帮忙联系搬家,有的违建拆除后,我们协调街道帮助恢复原规划的样子,添加保暖层、防护栏等。我们做的事,要以理服人,更要以情动人,这样才能让行政相对人心服口服,让周边的群众拍手称快。”
雷霆手段,菩萨心肠,是谈话中苏晋达表现出来的两个面相。他对非法违建,甚至个别涉黑人员嫉恶如仇。而对于身边他称之为“邻里街坊”的广大群众,他则有着急人所急,想人所想的思考与建言。
“比如说整治拆墙打洞的专项行动,这无疑是应该也是必须的。但就行动效果而言也确实给普通百姓日常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我们现在正在考虑这个问题,就是疏堵结合化,在不违反法律和原则的情况下,通过地方政府依托于街道办事处,比如一个地方就是缺卖菜的场所,或者百姓活动中心,那我们就敢打报告,把情况反映上去,无论是谁来调查,谁来看,都是为了公共利益,而不是给某一些人牟利的工具。当然,我们对商户还是有要求的,不能够店外经营,不能够污染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曾谆谆告诫我们。“‘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我们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作为一名政法专业的毕业生,苏晋达除了研习法律条文,业余生活最大的乐趣便是读史。在他看来,诸子百家,首推法家,法家之中他最崇拜就是写出并立主推行《强秦九论》的商君,商鞅。“‘不贵义而贵法,法必明,令必行,则已矣。’是我特别喜欢的一句话。”苏晋达说。
“熟读史书,你也知道商君的下场。”我提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他答。
特邀撰稿 / 叶戈
摄影、编辑 / 吴嘉莉
审校 / 冯焕丽
图片来源 / 苏晋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