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尘埃落定!我校获“挑战杯”一等奖,实现“0”突破!

新媒体中心 山东科技大学 2022-10-06

2022年3月29日,我校“尘埃落定——综掘工作面新型智能自动化风雾协同控除尘系统”项目获得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冬去春来,盎然春意在科大校园肆意挥洒,也一并绽放在“尘埃落定”科研项目团队成员心中。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此时郭立典的心情用这句古诗来形容再适合不过,作为“尘埃落定”项目团队队长,在收到项目获得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一等奖的消息后激动不已。“我太激动了,眼泪都不由自主的流下来了,今晚估计难以入睡了!”郭立典在收到获奖消息后兴奋的与团队成员分享了好消息,努力终究取得收获,青春之花在每个人心中怒放。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俗称“大挑”,该竞赛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是国内大学生最关注最热门的全国性竞赛,也是全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示范性、导向性的大学生竞赛,此次一等奖的摘取填补了学校在此项赛事中的空白,对于学校在“大挑”竞赛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更体现了学校一直以来的人才培养和科创教育成效。

从“0”到“1”,从无到有,既需要项目成员年复一年的不懈努力和厚积薄发,更需要学校学院全方位的教育培养和资源支持。




一颗坚定治理粉尘的初心



“2016年我第一次实习下矿,井下空气中弥漫的粉尘给我很大的震撼,想到一线工人长期在这种环境下工作,上井后我就在想一定要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为治理粉尘做些什么”这是郭立典在决赛答辩时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六年来专注粉尘治理研究的初心。当时在读大二的他经过专业课了解,主动前往聂文老师的办公室毛遂自荐加入聂老师的研究团队,在聂老师的长期指导下,郭立典开始了长达六年的潜心修炼。

“刚进入聂老师团队的时候,我很紧张,自己什么都不懂,也不敢问,有几次甚至想要打退堂鼓,后来和师兄师姐们熟悉之后我才慢慢走上正轨”每次回想起六年前小白的自己,郭立典总是记忆犹新,“他从大二就一直跟着我学习,到现在研究生包括后面的读博也都会一直跟着我从事粉尘治理的研究,立典最大的优点就是踏实肯干,每次交给他的任务总是能不折不扣的完成,这次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和他多年来勤奋的付出息息相关”指导老师聂文对于此次成绩也是非常满意。





在跟随师兄师姐学习之后,郭立典逐步掌握了查阅文献、数据收集、模拟分析等科研技能,此后郭立典在聂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新型降尘机械的研究。研究初期困难重重,郭立典并非机械专业学生,对于机械原理和设计开发只能自己摸索,为此自己经常前往机电学院找同学交流学习,为收集数据几乎跑遍了山东和山西省的煤矿,设备中关键的一环是高效环保降尘剂的研制,缺少材料开发知识的他也只能通过不断查阅文献和高频率的反复试验来设计最优配比……

所幸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本科+研究生近六年时间的潜心研究下,郭立典带着他的设备走向了各大煤矿,在反复实践与调试中取得了现场除尘的良好效果,获得了研究院专家、安监系统人员、现场工人和厂矿领导的一致好评。自己身边也形成了一个专注粉尘治理研究的小团队,发表了十余篇高水平论文和多项发明专利,并在相关科研竞赛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挑战者昂扬启程


2020年下半年学校提前开始“大挑”比赛的筹备,郭立典及其团队决定挑战这一大学生最高级别赛事,在咨询了聂老师和团委老师意见后着手开始了项目材料的前期制作。

2021年3月份,“大挑”比赛校赛通知发布,由于前期充足的准备和科研基础,“尘埃落定”项目顺利通过学校审核进入省赛阶段,省赛的要求和竞争激烈程度是极高的,团队成员开启了全力备赛模式,几乎是吃住在实验室,团队成员合理分工,多方向发力,通力合作,分秒必争,带着全新升级的作品搏击省赛舞台,最终,在2021年5月份他们从全省97所高校的600余件参赛作品中冲了出来,拿到了“挑战杯”国赛的“入场券”。



“挑战杯”国赛分为两个阶段,首先进行第一轮网络作品审核,通过审核的项目将参加国赛一二等奖的现场答辩,所以在确定进入国赛争夺阶段后,项目团队成员马不停蹄赶往济南参加团省委举办的国赛深度培训,培训回来之后团队进行了长达半个月的闭关修炼,不断打磨推翻,矫正材料,美化PPT和视频,历经最后3天3夜的时间经过10余个版本的打磨整修,于6月20前最终完成了国赛材料的报送上传。

9月12日,传来第一个好消息,我们成功通过国赛网络评审,突围进入国家一二等奖争夺行列,这也意味着“尘埃落定”项目已追平学校在“大挑”赛事中的最好成绩。“说实话,当时我们的心情是非常复杂的,第一反应是兴奋,我们终于有了突破历史的机会了,但同时也感觉压力巨大,仿佛整个学校都在等着我们的好消息,前期近一年时间的准备已经让我们感到焦躁了,想到后面更高强度的备战难免有些打怵”郭立典此刻也是将心里话说了出来。



关关难过关关过

心有千斤担,一往无前路。9月29日,团队成员以昂扬的精神和战斗的姿态,再次前往济南参加为期三天的决赛答辩培训,“这次培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第二天小组展示环节中,专家对我们的项目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这无疑给我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忐忑的心变得异常坚定”刘立超回忆道。培训回校后,项目团队开始了为10月底最终答辩的高强度集训。多轮专家的高频指导、项目模型的最终制作、答辩PPT的频繁易稿……“现在想起来,10月份那一个月真是最痛苦的阶段,几乎每两天学校都会邀请专家进行指导,制作模型和相关公司接触了数十次,为了把视频做到最完美几乎每一秒每一帧都要反复研讨,但确实那段时间的高强度备赛让我们的项目又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郭立典讲到。









就在参赛团队定好行程准备飞往四川之时,因受疫情影响比赛暂时推迟了,这似乎给了团队成员更多的准备时间,但也意味着所有参赛团队都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准备打磨作品,“疫情防控是第一要务,比赛的时间安排我们没法预测,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咬紧牙关、奋斗到底!”郭立典说道。

11月、12月、1月、2月……最终,在经历了四个多月的等待后,挑战杯国赛决赛定在3月27日以线上答辩的方式进行,疫情之下,团队成员客服重重困难,在经过专家最后的线上指导,开始了冲击国一的最后准备。

练习、练习,就是无时无刻都在练习,每句话的语气,每页PPT的停顿与衔接,每个手势,每个眼神……团委老师们充当着我们的模拟评委,我们一遍遍的答辩又一遍遍的复盘,反复揣摩着答辩中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预先设想了近50个问题与答案,紧张的气氛弥漫了整个答辩室。


3月25日抽签最后一名,3月26日答辩室最后一天模拟,3月27日下午压轴出场。5分钟展示,5分钟问答,3个问题3次回答,短短十分钟结束了我们一年多“大挑”之旅,结束后的那一刻似乎每个人都对于成绩没有了执着的要求,因为我们尽力了,我们呈现出了我们最好的状态,不论结果我们都是胜利者!

两天后,3月29日,我们创造了历史,我们实现了挑战,我们第一次这么真切的感受到了科大以我们为荣!学校以我们为傲!

六年的专注钻研,6个省40多个矿井的现场实践,数十万计采样数据的不断收集,两千多次材料模拟实验,700多个日夜的持续备赛,40多个版本汇报材料修改,连续一周的现场模拟答辩,50多个答辩问题的思考,厚积而薄发,近20余篇高水平SCI论文,6项发明专利,12台设备机器的顺利出售,挑战杯一等奖的成功获得。就像老师和同学们对郭立典的评价一样,一切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勤奋和踏实,挑战杯代表着我们的奋斗和努力获得了认可,但是挑战的道路还有很长,我们将永远保持高昂的精神和无畏的勇气在人生的道路上阔步向前,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成功不忘引路人


“这次获得‘挑战杯’一等奖,不仅仅是‘尘埃落定’团队的胜利,因为站在我们背后的是我们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成绩是属于整个学校的。”郭立典说,从我开始接触粉尘治理项目研究,聂文老师细心的指导将我领进了科研的大门,决定参加“大挑”比赛后,学院团委老师一直陪着我们项目团队共同前进,带着我们寻找厂家做模型,联系公司优化视频。学校领导更是亲自把关项目材料,一遍又一遍的指导我们修改完善,不断为我们加油鼓劲!如果没有学校领导老师们的一路陪伴和全力支持,我们也不会在“大挑”这条路上走的这么远,这么顺利。


“每一次我们去济南和北京参加培训,老师都会提前给我们定好车票,安排好食宿,让我们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交流学习中,每次专家指导完之后,都会带着我们分析问题,领着我们对每页PPT进行修改打磨,当我们将获奖的消息分享给老师时,一向成熟沉稳的他比我们还要激动”刘立超回忆道。“大挑”决赛答辩的时间段学校因为疫情正处于封校状态,在收到比赛通知以后,学校第一时间联系协调各个部门为我们寻找答辩场地,运送模型,还抓门为我们调试网络和答辩设备,学院老师彻夜陪伴我们练习,那时候感觉参加比赛的不只是我们团队,我们的身后站着一整个学校。








自学校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坚持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研究生院、校团委以及各学院多方联动,为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提供资金、场所、政策等支持,形成了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2021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分析报告,山东科技大学在四项榜单中继续位列山东省属高校第一名

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把握“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积极推动创新人才培养改革,实施学生创新创业“蓝旋风”计划,相继推出学生创新创业“育苗计划”、“揭榜挂帅科创行动”等新举措,激励青年在创新创业中永攀高峰,为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积极贡献青春力量。

历时一年的挑战杯比赛落下帷幕,但是人生的挑战之旅永远在路上,不断攀登,奋发向前是我们广大青年的历史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广大青年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要求真学问、练真本领,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更好为国争光、为民造福!


END



山东科技大学新媒体中心

内容来源 / 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

排版 / 魏欣汝(实习) 朱柯源

核 / 许浩


往期精彩回顾:


醉美山科丨快来解锁嵙嵙的春日秘密!


首夺金奖!山科在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创下佳绩!

欢迎关注!

山东科技大学官方微博@山东科技大学

投稿邮箱:sdustxmt@163.com

为蒸蒸日上的山科点亮“四连看”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