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上护“蔚”!全国检察机关十佳文化品牌炼成记
在近日组织开展的第二届全国检察机关文化品牌选树活动和2022浙江检察文化品牌建设成果展评活动中,杭州检察收获颇丰,共有5个品牌入选。
今天,推出的是余杭区检察院选送的云上护“蔚”检察文化品牌。该品牌获评第二届全国检察机关十佳文化品牌,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品牌。
2020 年4月,“全国首例打码撞库案”入选最高检第18批指导性案例;
2022年2月,“女子取快递遭诽谤案”入选最高检第34批指导性案例;
2022年3月,“全国首例儿童个人信息权益保护公益诉讼案”入选最高检第35批指导性案例。
短短两年,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检察院办理的打击网络违法犯罪案例,入选全国性典型案例5件,其中入选最高检指导性案例3件,这些案件成功办理的背后有什么秘诀?
以坚定的法治信仰
做数字经济的守护者
浙江,是习近平法治思想重要萌发地和法治中国建设重要实践地。杭州,是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全国数字经济理念和技术策源地。余杭,传承5000多年“求索与创造”的良渚文化,已然成为一片互联网产业蓬勃发展的热土。然而,随着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互联网技术突飞猛进,网络诈骗、网络诽谤、网络暴力等违法犯罪活动也开始猖獗,威胁着数字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安定。如何向网络犯罪“亮剑”成为了摆在检察机关面前的一道时代之问。
地处这块“中华文明圣地,创新活力之区”的余杭区检察院,立足互联网产业聚集、新型网络犯罪多发的区情院情,在全省检察机关中率先设立互联网检察部,并孕育出自己独特的互联网检察文化——云上护“蔚”。“蔚”指“蔚蓝”,意喻以守护蔚蓝网络空间为目标,严厉打击网络违法犯罪行为,打造网络空间治理余杭模式。
他们主动顺应数字经济发展大势,充分发挥刑事、民事、行政、公益诉讼四大检察职能,坚定地做数字经济的法治守护者。他们在互联网检察办案中,树立法治自信,塑造文化根基、孕育出自己独特的互联网检察文化——“人人具有互联网检察思维、人人参与检察大数据战略”。
以极致的专业功底
向网络暴力“亮剑”
“人生被改写需要多久,只需要短短9秒钟,然而我们为了抚平这段伤痕,却用了足足191天……”,2022年1月,余杭区检察院互联网检察办案成员孔凡宇在最高检首届“新时代检察故事汇——检察官讲述办案故事”上,动情讲述了“女子取快递遭诽谤案”背后的办案故事。
孔凡宇讲述“女子取快递遭诽谤案”背后的办案故事
2020年7月,谷某在余杭区某快递驿站内取快递时,被郎某偷拍视频。后郎某与他人捏造谷某结识快递员并多次发生不正当性关系的微信聊天记录,发布在某微信群,随后被扩散到公众号、微博等网络平台,引发大量低俗、侮辱性评论,严重影响了谷某的正常工作生活。同年10月,谷某向法院提起刑事自诉,法院立案。
该案发生后,在上级检察院的领导下,在云上护“蔚”文化的浸润下,余杭区检察院互联网检察办案队伍依法能动履职,积极推动自诉转公诉。同年12月,建议公安机关以公诉程序立案侦查。2021年2月,余杭检察依法对郎某等人以诽谤罪提起公诉,案件公开审理并当庭判决。媒体、专家和网友纷纷对检察机关向网络暴力主动亮剑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评价。
该案被最高检、全国妇联等中央机关评为“2020年十大法律监督案例”、“党的十九大以来网络治理典型案例”、“十佳检察办案故事”、“依法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十大案例”,并2次被写入最高检两会工作报告。
网络犯罪具有极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打击网络犯罪离不开数字应用和信息技术。余杭区检察院积极探索运用信息技术实现检察办案现代化,设计出“电子数据智能分析系统”“云上取证”等信息化系统辅助办案。
“一接手马某某等60余人诈骗、敲诈勒索案,我们就感觉到沉甸甸的压力,受害人达30余万人,涉案金额1.6亿,案情复杂重大,但是我们有信心打赢这一仗”。一说起这件余杭区首例网络套路贷恶势力犯罪集团案,互联网检察办案成员陈轶群、邬云霞记忆犹新。该案的关键,一是要查明该犯罪集团如何通过网络对被害人实施了暴力催收的行为;二是要通过电子数据查明涉案人员对“套路贷”犯罪的主观故意。团队一方面引导公安机关从公司后台数据提取关键电子数据,同时运用“电子数据智能分析系统”对被扣押的60余部手机、150余个网络账号、700GB的电子数据进行搜索、分析、整理,进一步明确了该犯罪集团“暴力催收”的事实,并通过“云上取证”系统对分布在全国各地的被害人进行远程询问和取证,增加认定犯罪数额2000余万元,强化恶势力犯罪集团组织性、危害性的认定,为指控犯罪奠定了坚实基础, 60余名被告分别被判处18年至3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该案的成功办理,对利用网络实施黑恶犯罪形成有力打击,营造了清朗网络空间。
以司法为民的情怀
守护社会公平正义
如何回应人民群众对网络空间治理的迫切期盼,是云上护“蔚”一直以来关注的问题。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在民主、法治等方面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在网络社会背景下,检察机关更应与时俱进、积极作为。
2019年,杭州一不满10岁的女孩利用父母手机号,在某短视频APP注册发布了一些生活视频。徐某看到视频后,利用APP的私信功能和女孩取得联系,逐步骗取信任后拿到女孩的裸照,甚至还想线下见面进一步实施犯罪行为。关键时刻警方接到报案,女孩转危为安。
案件办理过程中,互联网检察办案人员发现徐某的手机里还有其他儿童的裸照和私信。经调查发现,该短视频App私自收集儿童用户个人信息,并向有浏览儿童内容喜好的用户推送含有儿童个人信息的短视频,并且允许用户私信儿童。2018年至2019年,徐某某利用这些功能对3名儿童实施了猥亵犯罪。
为了保护更多孩子的网络安全,在云上护“蔚”引领下,余杭区检察院互联网检察办案队伍向涉案的短视频App所在公司提起了公益诉讼。通过综合运用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职能,对网络侵犯未成年人个人信息权益的情形进行监督,积极推进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理与涉未成年人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办理相互融合,充分发挥法律监督的能动性、及时性和有效性,以四大检察业务融合发展,加大未成年人网络司法保护力度,为互联网时代儿童个人信息保护筑起一道司法“防火墙”。
该案被最高检评为“2021年十大法律监督案例”,并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守护明天》栏目专题宣讲。
互联网时代,数据是至关重要的治理资源,余杭区检察院互联网检察办案队伍以“检察大数据战略”赋能检察监督,打造数字监督场景,实现行刑有效衔接。针对医疗卫生、食品药品、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等行业存在法律明确禁止准人员违规执业问题,打造“特定行业准入”数字化应用场景,对特定行业从业人员进行精准筛查,动态监管。“特定行业准入”数字系统实施以来,已对5.8万余条从业人员数据进行筛查,发现前科记录200余条,均已移送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依规处置,实现行刑有效衔接。
项目先后获全省第二届数字检察创新应用设计“十佳方案”、杭州市数字法治好应用,杭州市数字法治场景应用银奖,目前已被列入杭州市全域数字法治监督体系建设一期应用场景。
以创新的精神
树立互联网法治的标杆
近年来,余杭区检察院积极实施文化强检、文化育检、文化润检战略,坚持宣传云上护“蔚”互联网检察文化品牌,传播司法理念,展示好网络空间治理中的检察担当,塑造检察新形象、增强检察影响力。
“打码撞库”“流量清洗”“反射型DDOS攻击”,针对网络犯罪存在大量的专业性、技术性词汇,余杭区检察院结合办案实践推出了九期《网络犯罪案件技术语言汇编》,帮助检察办案人员准确理解和掌握技术语言在法律适用中的具体内涵,推动技术语言与法律语言的深度融合。同时,从协同机制、案件管辖、跨境电诈、关联共犯、抽样取证等重点、难点问题入手,将近年来办理的网络犯罪案件实践经验进一步总结提炼,制定了《网络侵财案件审查指引》《网络犯罪案件证据审查指引》《电信网络诈骗及上下游关联犯罪案件证据收集审查指引》。经验做法、制度指引被最高检及省市院转发推广,成为检察系统和兄弟单位办理网络犯罪案件的“工具书”。
注重检企协作,形成网络治理合力。与知名互联网企业联合推出“绿网计划”,针对在门户网站搜索可疑关键词的潜在风险人群,在搜索结果界面推送检察官说法、典型案例及普法视频,借助大数据推送实现“撒网式”普法向“精准式”普法的演变,形成网络空间治理合力。与知名互联网企业签署“惩防网络犯罪”的深度合作意见,在互联网企业内部设立“电商检察联络室”,指派办案骨干到互联网企业进行实地交流,共同加大“互联网+法律”跨界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惩治网络犯罪奠定坚实的基础。
深化检校合作,注重理论反哺实践。与浙江大学等院校的合作,以网络犯罪研究基地为主阵地,通过合作课题、学术研讨、培训讲座等形式,积极打造多元融合检校合作模式,先后被评为全省检察机关检校合作创新实践基地、检校合作典型事例。2017年至2019年,先后承办了三届互联网法律大会检察论坛。2022年承办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实务刑法论坛”,邀请来自科研院校、司法实务部门的20多名专家、法官、检察官交流探讨,通过聚焦互联网司法实践前沿案例和争议焦点,促进刑法理论与司法实务的交流互动。
在“人人具有互联网检察思维、人人参与检察大数据战略”的互联网检察文化的引领下,余杭区检察院互联网检察办案队伍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办案团队、全国巾帼文明岗、全省政法系统执法办案成绩突出集体等荣誉称号,荣记集体二等功、三等功。6名成员入选全国、全省互联网相关专业人才库。
编辑 | 方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