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沈碧溪:历史的隐蔽角落

杭州检察 2024-03-18


今天推出余杭区人民检察院驻良渚组团检察室检察官助理沈碧溪的荐书稿《历史的隐蔽角落》。


《长安的荔枝》

推荐人:余杭区人民检察院

驻良渚组团检察室检察官助理

沈碧溪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诗人惜字如金的一笔带过,鲜少有人想过,在运输、保鲜技术都尚欠发展的唐朝来讲,是谁把荔枝运送到长安的呢?所幸马伯庸注意到了这个历史“隐蔽的角落”,让一场一波三折、险象迭生、绝处逢生的运输荔枝使命突围之旅展现于我们眼前。


故事起源于杨贵妃想吃荔枝的一句无心感叹。天宝十四载,唐玄宗为博美人一笑,差人专门负责采办新鲜荔枝从岭南运送到长安。可以说这是个砍头任务,谁碰谁死,各级官员们都不想接手这个烫手山芋,一番推诿扯皮、勾心斗角后,最终差事落到了主人公李善德身上。李善德是个九品小吏,都说九品芝麻官,李善德按照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个唐朝基层公务员,繁重的房贷压力、一家老小的生计都压在他的肩头,小人物的不易跃然纸上。上司借他喝醉了,哄骗他接下了一个文牒,上面写着内廷采办荔枝煎。李善德路上摔一跤,文牒掉到地上,才发现荔枝煎的“煎”字是贴上去的,实际下面的字是“鲜”。荔枝煎和荔枝鲜,仅有一字的区别,确是天堂和地狱的差距。生存还是毁灭,一场与时间赛跑的运输荔枝之旅开始了……


本书一口气读完后觉得酣畅淋漓,意犹未尽。推荐理由我归结为三个关键词:小确信、小人物、小切口。


第一,小确信


主人公李善德接手了这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奇迹般地百死一生、转危为机,让故事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可谓“小确幸”。但仔细想来,这种幸运的偶然中也蕴含着必然,那就是李善德的人格秉性使然。一是永不言弃。荔枝之行,他不仅遭遇了荔枝运输、保鲜技术瓶颈,还受到了地方官吏的围追堵截,险些丧命。尽管情势艰险,李善德却说“既是身临其境,退无可退,何不向前拼死一搏,说不定能博出一点微茫的希望”。自助者人助之。二是以诚待人。在岭南时与经略使打好关系让他在当地畅行无阻,在求教荔枝种植技术时暖心关怀让农女阿僮将知识技术倾囊相授,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汇聚合力,最终完成了任务。三是坚守本心。李善德没有丢掉为人为官的本心,关注民生疾苦,为百姓仗义执言,向上反映运输荔枝带来的劳民伤财、民不聊生的状况。虽然因此惨遭流放,却也因祸得福逃过安史之乱,做到了“事了拂衣去,不留功与名”。可以说他的好运是他坚守本心换来的。


第二,小人物


作者马伯庸把李善德这样一个小人物融入大唐盛世的历史进程之中,描摹了在其运输荔枝过程中的所思、所做、所悟,窥视了大厦将倾的大败局。“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普通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大多数文学作品都是英雄史观,描摹着英雄改变世界的故事,作者把历史从宏达叙述中抽离出来,从李善德这个运送荔枝小人物着手,浓墨重彩地书写了他的热血奋斗、悲欢离合。从一开始接到任务时的绝望逃避、到后来咬牙挣扎求生的奋斗,从耗费巨额民脂民膏只为交差的麻木不仁,再到为民请命后被流放后的淡然。在荔枝之旅中他不断成长、感悟直至自洽,人物弧光由此显现。作者创造了这个立体、有成长性的角色,让荔枝使不再是史书中一笔带过的语焉不详的路人甲,而是跃然纸上的活生生的人,引发共鸣。


第三,小切口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马伯庸以给杨贵妃运输荔枝这样一个小切口进行时代的解构,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盛世繁华、大厦将倾的图景,同时深刻揭示了大唐王朝覆灭的秘密。作者借李善德的嘴,振聋发聩地道出运送荔枝背后的人力、物力惊人的折损量——“右相可知道,为了将这两瓮新鲜荔枝送到长安城,在岭南要砍毁多少树?三十亩果园,两年全毁!一棵荔枝树要长二十年,只因为京城贵人们吃得一口鲜,便要受斧斤之斫。还有多少骑手奔劳涉险,多少牧监马匹横死,多少江船桨橹折断,又有多少人为之丧命?”贵人的一句无心的话,权力的一次小小任性,却让李善德这样的小人物跑断腿,无数百姓饱受奴役之苦,流离失所。后来历史学者用一句话评价这段历史——“荔枝鲜,朽长安”。见微着知著,小小的荔枝预示着,大唐王朝哪怕曾经辉煌如斯,一旦制度腐朽,统治者贪图享乐、骄奢淫逸,不体恤民情、不重民生,“惊破霓裳羽衣曲”的王朝灭亡是必然。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千年光阴悠悠而逝,而那些历史扉页中的帝王、美人、王朝早已逝去,李善德这个被大时代洪流裹挟着的小人物也早已隐入历史的尘烟。只有那宫墙门经历岁月的冲刷和沉淀,依然巍峨挺立,风华正茂。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荔枝鲜,朽长安”传递了民心向背的道理,警醒着我们应时刻保持司法为民之心,踏踏实实做事。


编辑 | 何驭斐

往期精选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