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地铁里骂人没人管,那如果是杀人呢?

2017-03-05 斑马 油炸绿番茄

北京地铁又上了热门,一位年轻男子在地铁里推搡、辱骂两位女孩,并在女孩报警时一把抢过手机,在地铁关门时强行将人推下车厢,一时间引发轩然大波。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s03810lvb3s&width=500&height=375&auto=0

视频里年轻男子每句话都捎带着一个生殖器,攻击两个外地女孩“外地逼”,用痞人周鱼的话说,真是全世界都欠他爸一个避孕套。最讽刺的是,这个瞧不起“外地逼”的17岁男生,自己也不是北京人。


这样的视频很难不让人两眼冒火,鲁智深附体,就差从屏幕那边伸过一只手过去掐死他。偏偏当时坐满乘客的地铁车厢里,没有一个人站出来。

 

平安北京今天早上发了一条消息,证明当事人张某已被查获。听上去好像大快人心对吧?然而对于一个“情节不严重”,年龄又不满18岁的年轻人,最多不过教育一下,出来后,还顺便成了网红。


改名“你们想听前因后果吗”(原名“刘硕佳是个小可爱”)后,张某的微博关注人数已经迅速破万(刚写文时看了一眼关注人数还一万多,一个小时后发现已经近三万了),而“刘硕佳是个小可爱”的网名,也被人不失时机地“继承”了,言语充满挑衅,显然是在炒作。

 


所以别傻了,他们才不怕你骂,他们就怕你不骂。

 

民众的情绪太容易被煽动,昨天抵制韩货的,和今天怒骂地铁男的,都是同一届网民。如果从传播角度,写个【转死他!地铁人渣】【曝光这个猪狗不如北京地铁男!】这类题目,阅读可能分分钟就百万加了。不少人义愤之下都在质问:为什么当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帮那两位姑娘?还有人举出了当年小悦悦事件,指责国人太冷漠。

 

有句话传播得很广:也不知道是网友不出门,还是路人不上网。动动手指的事,向来都比动动脑子来得更容易。

 

网民的大量介入和地铁车厢里乘客的集体无视,并无本质区别,说白了都是从众行为,而从众者,一直都是社会的主流。


就像我在一篇旧文里写过的:

 

他们是最普通的一群人,最受欢迎的一群人,也是最可怕的一群人。他们附和权威,他们成群结队,他们四平八稳,他们永不犯错。平日里,他们是好好先生,灾难时,他们是乌合之众。有圣人引领时,他们也是圣人。当魔鬼带路时,他们皆是魔鬼。

 

冷漠真不是国人的专利,而是一个普遍的心理学现象。

 

1964年,一个名叫基蒂.珍诺维斯的女孩在纽约遇刺身亡。令人寒心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事情发生在凌晨三点,歹徒用了足足三十分钟才完成整个袭击过程。那么这半小时其他人都在睡觉吗?不,至少有38位受害者的邻居听到了尖叫,他们走到了自家窗前,目睹了基蒂受害的全部过程。

 

没有一个人站出来。

 

在事后对这些邻居的访谈里,这些邻居表达了后悔、遗憾、难过,他们平时都是温和、善良、有礼貌、受过良好教育的美国中产阶级,没有一个人是真正的漠不关心。事故发生时,他们被吓坏了。你很难解释,在那样一个危机时刻,为什么就是没有一个人站出来。可是如果这件事再次发生,结果可能还是一样。

 

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可是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当你看到没有一个人出手时,你问自己:也许事情并没有那么严重,否则为什么谁也不站出来呢?或者,事情如此严重,一定会有人站出来的,并不差我一个。

 

每一次冷漠事件后总有人高喊:这么多人,怎么就没有一个挺身而出?然而恰恰是有许多人在附近这一事实,看似增加了某个人出手相助的可能性,实际却降低了任何一个人前去帮助的可能性。

 

当他们认为自己是唯一的知情者时,反而更愿意去做那个孤胆英雄。比如电影【一线声机】里的瑞安,仅凭一个电话,就不顾生命危险前去营救素未谋面的陌生女人杰西卡。

 

除了知情者的数量,事件发生的场合也在影响着人们加以援助的可能性。

 

心理学家E.阿伦森经历过一件有趣的事情,有一年,他前往国家公园野营,就在夜深将要入睡的时候听到了一个男人的大声呼叫,从喊声中他分辨不出这是痛苦、惊慌还是高兴,亦或是受到了黑熊的攻击。于是他迅速从睡袋里爬出来,四下张望,努力判断声音到底是从哪里传来。

 

这时有趣的事情发生了,无数灯光从四面八方汇集到一起,几十位野营者自发的、不约而同的跑去救助那位看似遇到了危险的人。

 

阿伦森事后总结,得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因为在野营地,人们被圈定在了一个相当有限的范围内,无论那天晚上求助的野营者发生了什么事情,第二天他们都要直接面对。在这种情况下,人们更愿意相互负责,休戚与共,他们的相互依存感比仅仅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地区的人们要强烈得多。

 

同样,马路上两个陌生人吵架也许无一人上前,因为只要一转身,一切就可以都当做没有看见。然而当公司两个同事发生争吵时,必然会有一群人去拉架,毕竟第二天大家还要回坐在同一个办公室,抬头不见低头见。

我至今不能忘记我上小学五年级那一年,坐在一辆公交车上,有个女孩钱包被偷,旁边坐着一个穿警服的男人。大概是这身警服给了姑娘勇气,她一把抓住了小偷向周围求助。这个身形高大的警察的确有那么一瞬间想要站起来,却被旁边的妻子一个手势摁住了,他半抬起的屁股又慢慢落回到了椅子上。于是周围再没有一个人发声,这给了小偷时间,他嚣张地把女孩推到了一边,大模大样下了车。女孩看警察的眼神我这辈子都忘不了,那是一种冷到骨髓里的绝望。又过了一站,不知道是到了站,还是没有脸再坐下去,警察夫妇也下了车。


这个警察的行为,当然不是只用渎职或者懦夫解释这么简单,若是执行任务时领导一声令下,怕是枪林弹雨也要硬着头皮冲锋在前吧。但是公交、地铁这样的场合,每个人都可以一转身当什么事都没发生,继续赶路,名正言顺地离开现场。谁也不记得你是谁,懦夫二字,不会印刻在你人生的档案里。


尽管你可以用心理学和社会学解释所有的冷漠事件,心里难免仍会痛。当一个车厢里全部都是从众者,每个人都在从他人的眼神中获取线索,如果有那么一个人站出来,结局也许就会不同。我们也许都是孤岛,可我们都漂泊在同一片海洋。守望相助,原本应该是本能。


是的,我们都不必面对那两个被欺侮的女孩,可是每一次回望,我们总要面对自己的良心。


ps:部分心理学事例引自E.阿伦森【社会学动物】


 — THE END —

﹌﹌﹌﹌﹌﹌﹌﹌﹌﹌﹌﹌﹌﹌

斑马:青年作家、咨询师,壹心理最佳专栏作家,公众号【油炸绿番茄】(ID:tomato2050)创始人,微博@斑马的后花园新书【从今天起,不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各大渠道同步热卖中。


扫码购买斑马的书↓↓↓

你也许错过了这些文章☟(点击蓝字阅读)

唐嫣暗黑杨幂?闺蜜这个词是怎么被玩坏的

他蹲了23年冤狱,出来又卷入了传销骗局

那些离婚的女人们,现在都怎么样了?


商务合作请加QQ3030299101

(注明品牌及来意)

个人树洞号tomato2050-banma 

(加个好友呗,万一通过了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