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被妖魔化的相亲角:父母的狭隘显而易见,而我们的狭隘却难以自查

2017-08-28 斑马 油炸绿番茄

看奇葩说以来,一直很喜欢姜思达。这个花一样的少年,聪明,有趣,真诚,自我,忧郁中带着阳光,犀利中含着包容,孤独里藏着悲悯,任自己肆意绽放,活成了很多人想要却不敢的样子。

 


这样的姜思达是一座无人能抵的孤岛,而由他操刀制作的透明人短视频采访节目,聚焦的也是那些不为人所理解的孤岛,比如被质疑,被群嘲,被批判的相亲角。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f14204jfxk7&width=500&height=375&auto=0


相亲角的话题早已不再新鲜,人声鼎沸的相亲现场,苛刻的相亲条件,父母们的固执与疯狂,子女们的不满与反抗,构成了人们对相亲角的全部印象。

 


我们围观相亲角里这些不合时宜的家长,就像围观动物园里的河马与大象,充满了猎奇,在外人眼里,他们就是怪物一样的存在。甚至有人在大众点评专门为上海人民公园相亲角建立了专属的评价,收获了一百多条评论。

 


这些评论统统来自外围的看客,有好奇,有同情,有指责,有嫌弃,更多的是高高在上的偏见。习惯上社交软件、婚恋网站的年轻人,看着辗转各地把子女条件一一列出待价而沽的老年人,眼神里满满的都是傲慢。


“条件真好的话谁去相亲啊?”

“那里遇见的都是奇葩啊!”

“如果有一天我妈把我扔到相亲市场,我宁愿去死。”

“相亲角让我想起了黑奴贩卖市场”

…… 


是的,我们或多或少都带着一点偏见,可是就像【透明人】里解说的,父母的狭隘显而易见,而我们的狭隘却难以自查。


我们总觉得会比父母做得更好,

却仍逃不脱子女的反抗

 

相亲角的家长们瞧不起属羊的姑娘,我们也瞧不起在“人口市场”里挑挑拣拣的家长。相亲角内,父母们带着有色的眼镜漫步,相亲角外,我们架着望远镜狂欢围观。

 

我们深恐自己有一天,也会成为相亲鄙视链上的一环,被父母推到相亲角的舞台中央;怕被我们的父母贴上标签,像个货品一样向全世界展览;怕我们曾经引以为傲的生活,终将在冰冷的讨价还价声中丧失所有尊严……

 


于是我们总想通过表达对相亲角的鄙夷,来与自己的父母划开一条清晰的楚河汉界。我们在心里暗暗发誓,将来一定不要成为那种老土、强势、保守、干涉子女幸福的父母。

 

表面上我们是手舞足蹈的看客,实际上我们都是默默用力的对抗者。我们把和父母之间种种不可调和的代际冲突,都浓缩在了对相亲角的冷眼旁观上,并把这种旁观当成了一种另类的示威方式,生怕别人看不到自己的主权宣言。

 

然而我们真的会比父母做得更好吗?我的一个朋友,如今已经操心起自己正在上幼儿园的女儿交男朋友的问题,她总是不无担忧地分析,希望女儿结交什么样的,不要结交什么样的。

 

我隐约看到了一个未来相亲角的雏形。也许我们未来不再会用相亲角这样老土的形式,但是我们还是会自觉不自觉地,去参与子女的生活。


控制与反控制的游戏,一直生生不息。我们不理解上一代,我们的下一代也不理解我们,这是一代人对另一代人的固有歧视,也是我们的宿命。


我们只看到相亲角的热闹,

却看不到父母的孤独

 

正如父母不理解我们的生活和世界,我们其实也不理解他们的执念和孤独。

 

对于年轻人来说,王者荣耀的背景音乐或许是最好的语言,对于中年人来说,拒绝泡着枸杞的保温杯成了最后的倔强,而对于父母那辈的老年人来说,相亲角或许才是终极归宿。


在我们看来,这些整日把时间和生命消耗在相亲角里漫无目的寻找的父母,就像挥舞着剑冲向风车的堂吉诃德一样可笑可悲。


其实相亲角的成功率很低,这些父母自己也知道。就连这样的自己有多可笑,他们也知道。


可是他们的孤独,我们知道吗?

 

他们风雨无阻地在这里摆摊,更像是给自己的后半生找了一份事业。为什么相亲角的成功率并不是那么高,因为每个老人都不甘心在刚刚开辟的战场上迅速鸣金收兵。

 


仅从老年人社交的角度,相亲角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这里有太多同龄人,又不像广场舞那么简单枯燥,至少以帮子女相亲为名,多了太多可聊的话题,无处安放的孤独,终于有了排遣的出口。所以相亲角里,没有给子女相成,倒是给自己的晚年找到合适伴侣的单身老人,比比皆是。

所以不必说到相亲角就上升到父母控制子女的高度,他们也可能只是太久没人说话了。

 

我们鄙视相亲角的价值观,

却忽视了他们的爱

 

结婚早已成了年轻人口中越来越不在意的小事,却仍是父母那辈人生的最后一件大事。


视频里,那个辗转各地相亲角为儿子找对象的东北大妈,那个怒斥相亲角家长不尊重人的北京大爷,那个豁达通透希望女儿嫁给爱情的开明阿姨,都不过是千千万万个普通父母中的沧海一粟。


对他们而言,去相亲,是在力所能及范围内能够为子女做的最大贡献。尽管这贡献,在子女看来不值一提。

 

相亲鄙视链被嫌弃的背后,是我们排斥厌恶物化的婚姻,可是并不是所有的相亲都与婚姻有关。


我想起之前看过一个故事,一个男生在网上讲了他的故事:前半生被母亲安排种种女孩相亲,后来只好鼓起勇气出柜。母亲当然是震惊了,反复确认后才相信,儿子真的不喜欢女人。


这个男生以为自己就此终于逃离了相亲的苦海,可是他高兴得太早,母亲开始了新的征程——乐此不疲地为他介绍男朋友。


前一阵,一群同志家长也组织了一场相亲角,后来被驱赶。同样是试图参与进子女的爱情,中山公园相亲角被群嘲,同志家长的相亲角却得到了世人的鼓掌与叫好。两者对于子女的那颗心,并没有什么差别。只是前者与婚姻绑定,就好像多了一分功利。


有时候,这也是一种偏见,他们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爱钱,他们只是单纯地认为有了这些物质保障,子女会幸福一点。


这些父母也真的不是怕子女没有那一纸结婚证,而是怕自己百年之后,没人陪在自己的孩子身边。

 


相亲角里的焦虑,始终存活于每一个没有安全感的父母心中。我们透过这个变了形的万花筒,轻而易举的看到了那一辈人的狭隘,但当我们高喊着“我很好别管我”的口号时,却从未把这份宽慰真的给自己的爸妈。


我们也许一个人的确过得很好,可是这份好从未让他们看到。我们高喊着,为什么要老公,是友情不美好,还是事业不热闹的时候,并没有想过让父母参与进来。我们和兄弟深夜喝酒,和姐妹周末逛街,高喊着友情万岁,背上行囊说走就走去看世界,跟自己说我一点也不孤独,却连个电话都懒得往家里打,在朋友圈将他们默默屏蔽。


所以他们才会马不停蹄地为相亲奔波,在你的世界怒刷存在感。我们与他们的之间仅存一条亲情纽带,却从未让彼此走进对方的世界。


我自己也经常会反思,我们大谈如何亲密育儿,对孩子有多少耐心也不为过。可是这一套理论,用在父母身上也同样惊人的合适啊。我们如果能像个孩子一样宠溺他们,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真正走入我们的内心世界,他们才会有机会听到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的声音。


只有当我们收起自己的狭隘,才能看到相亲角背后父母的深爱。


父母有他们的局限,但是我们要先撕下自己的偏见。追求自己的幸福不一定要通过对抗的形式,对话有时更好。


片子最后,那个开明阿姨说:如果你想参与孩子的婚姻,婚恋观就一定要更开放一点。我想把自己的人生体会推使着往圆满上,这个圆满实际上只是我自己的圆满。她不认为这是她唯一的圆满,那我就留一部分空间给她。



是的,父母有时候也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食古不化。当他们努力地尝试着去理解我们时,我们为什么不能也去了解一下他们?


你可以拒绝相亲角,但是别去拒绝父母的爱。


【阅读推荐】

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死磕海底捞?


向左滑动☝图片 送你一枚小确幸

和斑马交朋友

微信:tomato2050-banma

微博@斑马的后花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