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霍去病已经被摸得发光了,辛弃疾还会远吗?

2017-09-08 斑马 油炸绿番茄

网上有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新闻:甘肃兰州一个公园里,一尊西汉名将霍去病的雕塑被摸得油光锃亮,每天上千人排队就为了上去摸一下。有五六十岁的老年人,也有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


为什么呢?聪明的你一定猜到了,因为上面有“去病”两个字。


看到这里,突然很替另一个古人担忧,他的名字叫辛弃疾,目测济南人民还有五分钟到达现场。英雄死后被遗忘还不是悲凉的,以这种荒谬的方式被人记起,那才是最大的讽刺。


霍去病何许人也?汉代出了很多抗匈名将,但是天才只有霍去病一个。他十七岁两出定襄功冠全军,十九岁三征河西开疆拓土,二十一岁统帅三军纵横漠北。


想想我们17岁的时候还在找家里要零用钱,可能连火车都没自己独立坐过,人家已经能带兵打仗,俘获两千多匈奴,还手撕了单于的爷爷。霍去病死后,为了纪念,汉武帝特别把他的墓修成了祁连山的模样。


但是排队摸雕像的人并不知道,也不关心背后的故事,他们只在意名字里有“去病”两个字。摸了去病就能去病吗?如果这逻辑真的成立,那马加爵的坟才应该是最受欢迎的,马上加官进爵,意头更好。


这样的日常迷信真是随处可见,比如微博营销号锦鲤大王坐拥粉丝近千万。


随便po一张锦鲤图片,转发量就大得惊人。


转发锦鲤的人跟转发抽奖的人一个心态,试试也无妨,反正不花钱,看上去好像不用消耗任何成本,万一准了呢。


我认识个人,微博几乎天天都在转锦鲤许愿,当然,他许的愿一样都没实现。一个天天沉迷于追剧打游戏的人梦想靠转发一下锦鲤就能顺利通过研究生考试,那不是做梦吗?


河北易县马头村的奶奶庙则是“锦鲤大王”的现实版。这个庙实在太魔幻了,里面各路神仙都有,最开始只供奉道教的“后土皇娘老奶奶”,后来济公、如来、孔子、耶稣等各路神仙全来了,都在这儿接受香火,这两年还多了十余尊手握方向盘的车神和车神奶奶。


这样的庙真的有人光顾?别傻了,生意好得不得了,好多人从几百公里外专程跑来求中签。


先有迷信还是先有需求?我觉得还是后者。先有的祈福者,后有的锦鲤,哪里有诉求,哪里就有迷信,奶奶庙就算没有了,还会有爷爷庙。求而不得,欲望生生不息,需要找到一份寄托。


就像清华博士徐腾说的:他(拜奶奶庙的人)其实在找到一种对象物,他在和自己对话。


从这个角度讲,所有的迷信其实都可以被理解,是一份人之常情。但是能被理解的,不代表是健康的,积极的,对你的人生真正有益的。


迷信的根源是缺乏控制感,美国作家维斯说过:


一般来说,迷信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控制力,当某种重要的东西面临风险,而结果又不确定的时候,迷信就用来填补这个缺口,让人们更有信心。


然而这份信心是虚无缥缈的,一旦实现不了,你还会寻求新的寄托,慢慢失去对生活主动控制的能力。真正自信满满,全情投入过好每一天的人会一天到晚去转锦鲤吗?并不会,不是信不信的问题,而是压根没这个闲工夫。


鲁迅曾在【药】中写了一个这样的故事:革命者夏瑜被军阀杀害,茶馆主人华老栓等着他的人血馒头来给儿子小栓治病。华小栓是被迷信害死的吗?不是。病入膏肓,吃不吃都得死。但是迷信会让你麻木不仁。


日常迷信不致命,除了偶尔从你荷包里圈走一点钱,好像也没其他“害处”了。正是因为看上去如此“无害”,才让人抱着捡便宜的心态趋之若鹜。但事实上,如果你真的把日常迷信变成了日常,少壮不努力,老大赖水逆,人生还能好过吗?


劝大家还是把命运都抓在自己手里。多运动,多健身,改掉不良作息习惯,不比去摸霍去病有用吗?可能你觉得不摸白不摸,但是摸了的的确确是白摸。


最后说一句,马加爵没有真正的加官进爵,反而走向了不归路,霍去病也没有治好自己的病,他英年早逝,死的时候还不到24岁。

【阅读推荐】

有一种离婚,叫“遣散猪队友”


向左滑动☝图片 送你一枚小确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