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800万买学区房还是看世界,不过是中产阶级的一点内部矛盾

2017-10-20 斑马 油炸绿番茄

一个朋友转我一篇文章【对不起,爸爸妈妈给不了你800万的学区房】,一对工作十年的年轻父母自述有孩子后辞掉了工作,专职陪孩子看世界的经历。

 

文章其实主要是个游记,文笔不错,但是跟800万学区房没什么关系,奈何这标题太戳心,于是阅读嗷嗷就上去了,毕竟买不起800万学区房的才是大多数。

 


朋友说,我觉得这对父母挺作,孩子才五岁,出去玩过什么根本记不住,但是教育基金就差不多造完了,还美其名曰最好的教育。

 

说实话,钱上我觉得大家也不必替这对夫妇操心,能出去肯定还是有钱的,说不定人家是实现了财务自由后才辞职的呢?就算没钱了,这不公众号做起来了吗?接接广告就有了。

 

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带孩子多出去看看世界肯定是件好事。看着那些温馨有趣的旅行照片,我还挺羡慕的,老笨工作比较特殊,别说踏出国门很难,国内也鲜有超过三天以上的假期,我们一家人真正来趟远行比登天还难。照片中的美景,相信没几个看了不动心吧。

 

但是这个故事,更像橱窗里仅供展示的梦幻模特,对于普罗大众来说,并不适合搬回家。

 

国内中产阶级目前在教育上其实是默默分成两派的,一个是“洋务派”,一个是“本土派”。洋务派的做法是效仿欧美精英阶层,送孩子学骑马射击橄榄球环游世界,读私立,考托福SAT出国。“本土派”中规中矩一些,买学区房,上早教,学奥数,读名校,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

 


两派都在孩子的教育上不遗余力,互相看不上对方,洋务派的优越感更强一些,在他们眼中,后者是土鳖。比如这篇文章的一开头,就把早教班双语班学区房都给否定了。围绕这篇文章的大讨论,集中反映了两大派的观念冲撞。


但事实上,早教班和学区房没有那么重要,旅行同样没有。对于五岁以及更小的孩子来说,旅行的主要意义是制造新鲜感而不是学东西,游河南还是荷兰,只要开开心心,区别并不大,不必把它的意义无限夸大。它们统统都是在家长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做的附加题,而不是必做科目。

 

800万是买学区房还是看世界,说到底不过是中产阶级的一点内部矛盾。就像【格列佛游记】里为了鸡蛋从尖头打还是圆头打而争论的不可开交的小人国。吃瓜群众跟着瞎起哄之前,先问问自己达到中产门槛了吗。

 

学区房有用吗?当然有用。好的师资,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的影响都是终身的。经济条件如果足够好,选学区房没毛病。但是重要到值得你倾其所有甚至砸锅卖铁借债度日吗?没有。


就像【虎妈猫爸】里赵薇倾其所有换了套老破小,逼着孩子晚上一年学,就为读个名校,天天给孩子上紧箍咒: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这套房子吗?孩子每天为父母而活,为套房子而活,吃饭都要勒紧裤腰带,压力得有多大?

 


而且别指望买了学区房把孩子送进了名校就万事大吉,不可能的,名校一样有学渣。名校的学渣,并不比普通学校的学渣成绩好。大部分名校,拼的不是老师而是家长,那些家长在教育孩子上的付出上有多丧心病狂,你根本想象不到。

 

旅行同样如此。可能连这对父母自己都没想明白,他们旅行质量高并不是因为去了哪些国家,而是他们一直陪在孩子身边。他们能在美国给孩子讲玛雅文明,讲奴隶制度的起源,也能在敦煌讲五千年灿烂的中国文明,在南京讲六朝古都的由来,不踏出国门,孩子照样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但是大部分家长的“看世界”,就是带孩子走马观花地跑景点,然后去当地的奥特莱斯血拼,拎着大包小包的奢侈品购物袋晒朋友圈,这样的旅行有多大意义?没有。

 

所以做不到陪孩子环游世界,完全不用自责,这本来也不是适合成功拷贝的模板。

 

如果用心陪孩子,在家搭积木都能开开心心。独立的思想,健全的人格,勇敢的信念,追求卓越的精神,不必非要通过旅行才能获得。等到孩子成年了,用自己的积蓄去完成环游世界的梦想,更值得骄傲与铭记。

 

最好的学区房,是你家的书房,最好的旅行,是手牵手的陪伴。把基础套餐做好了,再去谈升级的问题。

 

如果你没有几百万的积蓄,写不出阅读几百万的游记,还给孩子讲不出那么多旅行的哲理,我劝你还是忘记辞职的事情,先去挣点钱吧。

 

【阅读推荐】

清洁工的女儿到底有没有资格出国留学?


向左滑动☝图片 送你一枚小确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