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90后,工资3k,负债32w——我的人生是怎么一步一步崩塌的?”

斑马 油炸绿番茄 2021-04-21

朋友前两天转我一个知乎热帖:一个90后女孩,欠债32万,维持了将近三年的“高品质”生活,如今人生整个崩塌,读起来字字惊心。

(点击可查看大图)

虽然女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是直到现在,这些钱其实也并没有还清。

没有人知道看似平静的文字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惶恐和不安,每个人都要为自己做过的事付出代价。


朋友不解:这个年轻人自己一个月才挣3k,怎么就敢几万几万的借,维持这么高的消费水平,拿什么还?

而老笨则感叹,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借网贷就像吃饭一样日常,平台是真敢借,他们也是真敢花。

银行当年也不是不想割80后的韭菜,而是实在割不动。我们大学那会儿,校园常年蹲守着各大银行信用卡中心的工作人员,办卡就送小礼物,开卡就有两千额度,在当时也不少了。

我们为了点小礼物几乎都去办过卡,有的一次办十几张,但仅仅是为了礼物,卡拿到手,基本都不敢真去透支,怕还不上。


但90后不一样,他们不但敢借钱,还借出了经验。

这条知乎贴下面,好多“经验党”支招:借714就对了,不受法律保护,不上征信不用还!

我挺费解的,敢情欠债还欠出了自豪与骄傲,觉得自己劫富济贫了还是咋?

714是什么呢?是指那些期限为7天或14天的高利息网络贷款,包含高额的“砍头息”和“逾期费用”,利滚利,最后还的数目吓死人。

越是不合法的高利贷,要债成本越高,手段也会越极端,泼红油漆、砍手指都是最基本的操作。被逼跳楼自杀的无数,你这是跟魔鬼做交易知道吗?


别心存侥幸了,要是人人都不用还钱,这个行当早消亡了,为什么能一直存在,就是有一百种方法逼你还钱。


你唯一的办法就是永远别碰这些平台,有多远离多远。


这个女孩用自己的例子总结出了一些网贷上瘾者的先兆表现。


其实有点惭愧地说,我觉得自己也挺符合几项网贷高危人群的特征。

第一条就是爱囤货,我不是一般地爱囤货,而是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买什么都要买“全家桶”。

护肤品,整套整套搬,去年买的好几瓶连包装都没拆开。

笔记本,只要是封皮好看就要买回来,每一本都写不到一张纸。

太阳帽,一买四五顶,最后追着家里人大派送……

常常是我刚拆开一个新的东西,脑海中已经开始出现它用完用旧的样子:怎么办啊,那我就没得用了,赶紧多买几个备着吧!这其实也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

第二条是克制力不行。

要什么都隔不了夜,非立即马上得到不可,不买连觉都睡不着。其实真买回家了,兴趣立马全无。

第三我其实挺容易被洗脑的。

柜姐最爱我这类客户,爱上头。这件颜色美,买!这件穿上显瘦,买!这件限量版,买!


我也是吃过教训的。刚到北京那会儿,交完学费还剩不到三千,在当时也不少了,算是一次性把一学期的学费都给我了。

但是我觉得自己刚入学,什么都需要买,一个月的功夫花到还剩两百。

我不敢跟家人说,做家教、找兼职,去食堂打最便宜的菜,有信用卡,但是不敢花,生生扛了两个月(想想自己生存能力也挺强的)。

在这点上,要感谢我父母。

他们是老一代中规中矩的那类家长,家教森严,我小时候有一次为了买东西吃借人家五毛钱,被发现后狠批了我一顿让我立刻把钱还上。

我妈把莎士比亚那句话当口头禅,深深植入我的灵魂深处:不要借钱给人,也不要借别人钱。


还有一点可能是自知之明救了我——恰恰因为知道自己危险,所以要远离危险。

比如我虽然爱买东西,但是做什么都会给自己设立一个上限,特别是大学第一学期把钱花超之后,我就跟自己说以后再也不要发生这样的事情了。

直到现在为止,我都坚持着一个原则,该花钱就花,不用刻薄自己。

但是即便非常想买的东西,也尽量不要超过当前总收入的十分之一,或者工资一半以上——房子除外。

超出能力范围的东西不碰。超过了,其实就是跟你的收入不太匹配。


我第一份工作月入五六千,当时CELINE的笑脸包正当红,我多少次想咬牙买一个回来,都忍住了,我跟自己说,你现在就是配不上这只包。

对我这种“不买会死星人”来说,戒买真跟戒毒一样,没秘诀的,就是咬牙扛,扛过去那股劲儿了,慢慢就淡了,现在让我买我都不买了。

所以即便在收入很低的当时,我和老笨也还是存下了一笔钱,两年内贷款买了自己第一套房子,第三年买了人生第一辆车。

也正是知道自己也没什么以小博大的运气和本事,自制力又不行,陷进去可能还拔不出来。

所以我很自觉地离任何天上掉馅饼的“好事”都远远的。绝不贪,贪字变成贫。

我爱看别人赌钱,我在澳门赌场,能做到一个筹码都不买,溜溜看上一整天,看着别人是怎么挥金如土,一小时输掉几十万,跟流水一样。

当事人努力装作若无其事,倒是我在旁边越看越心惊肉跳,仿佛上面坐的人是自己。

如果不是时间问题,我待上一个月都可以出本书了,写写多少人在这里家破人亡。

建议没自制力的人,多去看看别人的教训,里面都是血和泪。



如果你有孩子,一定,一定,一定要培养他的延迟满足能力。

延迟满足是指一种甘愿为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期中展示的自我控制能力。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米歇尔在上世纪60年代做了一个很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实验表明,那些愿意为了长远利益而等待的孩子有着更好的成绩。

大圣在这一点上比我强太多了,比如他爱吃草莓干,怎么吃都没够的那种。有时大晚上他要吃,而且只剩两小袋了,他吃完一袋还闹着要吃

这时候我会把另一袋交到他手里,让他自己选择:

亲爱的,你可以吃掉这一袋,但这是最后一袋。


晚上吃太多对牙齿不好,而且你今天已经尝到了它的滋味了,再吃掉这一袋明天就没得吃了。


如果你愿意收起来明天再吃另一袋,妈妈愿意再去买一些,多给你一袋作为等待的奖励。


这交易听上去划算,但明明有实打实立等可取的诱惑当前,我一个成年人自问都挺难的。

但是大圣眨巴眨巴眼睛,点点头,自己主动把那一小袋草莓干妥帖地放好就去做别的事情了。

当然这也有个大前提:愿意延迟满足的孩子首先是要有足够安全感的,他们相信父母信守承诺,言出必践。


每次我跟大圣谈妥,他都不会忘记这件事,第二天早上醒来就会找我兑现,而我一定会拿给他,慢慢的,他就学会了等待与克制。

到了成年,你就会发现延迟满足的重要性。网贷玩的是一套什么把戏呢,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

这样的理论在今天的年轻人中非常受用,我经常遇到一些月入才三四千,敢把一个月收入都用来买护肤品的女孩,她们最拿手的就是“算账”:

一套护肤品两千块,拆分到每月才几百块,拆分到每天才几块,一点也不贵啊。女孩子,就是要对自己好一点。

按这个算法,一只爱马仕如果拎上三十年,折合到每天也才几十块呢。

于是今天一套“不贵”的护肤品,明天一只“不贵”的包包,后天一双“不贵”的鞋子,不知不觉就掉到了梦幻的消费陷阱里。


为什么不反过来呢,既然折合到每天才几块,那么你为自己想要的东西建立一个梦想基金库,今天存点,明天存点,存够了,踏踏实实买回家。

你把欲望延迟一点,就离梦想更近一点。

斑马新书《我们现在怎样做父母》

全网热卖中,扫码即可购买

家有三年艾

郎中不用来

👇👇👇

曹云金有新欢了?我怎么一点都不奇怪

“穷到只能吃食堂了,要4000块钱生活费过分吗?”

江疏影,不做“胡歌前女友”好多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向左滑动☝图片 送你一枚小确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