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根本停不下来!江西省委组织部机关干部春节回乡见闻大放送之七

2015-03-12 江西组工微讯


30 30755 30 9231 0 0 2761 0 0:00:11 0:00:03 0:00:08 2761 春节回乡调研报告


省委组织部干部四处 吴成涛



春节期间,我回到了家乡南昌县,期间,我舅舅一家来家里看望,谈到政府的政策、谈到当前的生活,谈到当前农村的现状,我仔细整理了一下,主要有以下情况:

一、对当前的生活存在认同和满足。我舅舅一家在定岗村生活,定岗村属于南昌县莲塘镇小兰乡管理,位于小兰乡和青云谱区的交界处。莲塘是南昌县县政府所在地,2015年是南昌县比较辉煌的一年,按照县委提出的打造核心增长极“两年有看头,三年有突破”的要求,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态势,全年财政收入突破87.2亿元。在第十四届全国县城经济基本竞争力的百强县排名中,2014年南昌县前移15位,跃居第52位。定岗村早年实行城市化建设,土地被征收后,当地政府给了足够的征地补偿,因此生活上有保障,同时,定岗村的新农村建设又搞的很不错,不仅有文化娱乐设施,而且群众文化生活也很不错,年轻人大部分出外打工或在小兰的经济开发区工作,老年人平时自娱自乐,生活不错。走在定岗村头,我能看到整个村庄安详一片,明显感觉到老百姓脸上洋溢出对于这种生活的满足,能看到作为县府所在地老百姓发自内心的自豪。


二、老百姓对中央八项规定点赞。表姐一家在樟树有一家农庄,一直以来收入较好。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农庄的收入较以前有很大程度的减少,特别是餐饮和土特产的收入减少比较大,而且来的客人也少了,基本杜绝了公务人员和公款消费。为走出困境,他们对农庄进行重新定位,按照中央关于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的文件精神,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和特色产业,找准市场定位,很快就联系到超市和批发商,将产品及时销售。虽然收入还是有所下降,但是已经走出困境。最主要的是他们同其他农庄一样,学会了用自己的特色农业改变自己的生活。


三、存在问题。一是道路交通情况。近几年,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观念的改变,年轻人在外打工赚钱了以后,一般都会购买小汽车作为交通工具,导致村里的空地上停满了车辆,出行时出现在村头就堵车的现象,而且车辆的增多,也带来了交通隐患,更别说是车辆更多的县城和市区了。二是干部作风问题。随着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入进行,镇干部、乡干部到村里的次数多了,有些工作也确实因此得到解决,但是干部的架子还是放不下来,不能彻底扑下身子和群众打成一片,老百姓对有干部身份的人还是存在敬畏,导致干部群众关系不是十分融洽,干部也不能从老百姓口中了解到农村的详细情况。三是教育问题。现在农村很少有人提到有多少人考取了大学,有多少人当了什么干部之类的话了,谈的最多的是有谁在外赚了多少钱,有谁建了房子之类的事情。观念的改变直接体现在对于小孩的教育问题上抓的不紧、不严,甚至可以说是放纵。一方面自己在外面打工赚钱,确实没有时间关心;二是父母亲又确实管教不了小孩。导致小孩逃课、逃学的情况非常严重。


春节返乡,虽然时间不长,但是真正能了解到了最基层,使我体会到家乡日新月易的变化,我坚信在政府的关心和帮助下,在勤劳的百姓努力下,家乡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家乡人民的幸福感会越来越高。


回乡三感


省委组织部农村基层组织处 詹艳辉


和往年一样,今年又回老家婺源过年。春节期间,照样是走亲戚、会同学、见老友,不过今年有了回乡调研的任务,加上在农村处工作,在和亲戚朋友聊天的时多了个“心眼”,时不时把话题往工作上靠,偶有所得,记录如下:


一、汪书记的期盼


爱人妹妹的男友家在珍珠山乡黄砂村,全村800多户、3000多人口,以汪、程两姓为主。腊月29日,按照婺源的习俗,谈婚论嫁前要到男方“踏家地”,看看男方的家境,听听四邻的评价。


中午,男方免不了摆席款待女方亲友。同桌的就有黄砂村的支书,姓汪,人看上去精明能干,一问还是高中校友,比我高两届。得知我在省组农村处工作,话题自然而然谈到村里的工作。他说,我们村干部现在有喜有忧有盼,喜的是现在中央反腐力度大,干部作风更好了,老百姓心气更顺了;忧的是村干部工作压力大,待遇低,没保障,出路少;盼的是上面能够更加关心村干部,提高点待遇,多给点出路。同时,他还谈到现在村里没有集体收入,村里办事要靠“四处化缘”,否则就只能“饿肚子”。


汪书记说到的情况的确是存在的。婺源和我省其他一些县一样,财力不强,经费投入尚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服务群众的需要。解决的关键在上级要搞好顶层设计,统筹涉农资金,加大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投入。当然,县级财政也要加大投入,村里要发展好集体经济,不能光“等靠要”。另一方面,要关心村干部,在考公务员、事业编制干部上多给些出路,把办理养老保险的政策要覆盖到全体村干部,让他们干好有奔头、退后有靠头。


二、村官的心里话


正月初三到小姨家拜年,表弟正和一帮同学在聊天。一问其中有2个是大学生村官。我问他们平常在村里都具体干些什么,一个说,自己所在的村搞旅游开发,主要是协助村干部搞征地,还做些收新农合、新农保和文字材料工作,镇里的村官都以村里为主。另一个则说,自己主要在镇里土管办工作,有时也到村里去,镇里其他村官有的也镇里上班。我问道,县委组织部没有要求吗?大家不愿意到村里去吗?他说,县委组织部明确要求大学生村官要坚持在村工作。但是,镇领导安排到镇里上班,自己不敢拒绝,毕竟是镇里直接管;也有的确实是怕苦怕累,到镇里上班落得个清闲自在。


他说的这些问题,反映了一些地方对大学生村官工作认识不到位,政策制度落空,特别是管理不严,村官不在村的现象比较突出。下步关键是要采取明察暗访的形式加强督查,并区别不同情形,对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该通报的通报、该批评的批评,对因个人主观原因不坚持在村工作的大学生村官,该解聘的解聘,真正把中央和省委的要求落到实处,促使大学生村官立足基层、锻炼成长。


三、阳春百姓的联欢会


正月初五,初中同学邀我去他老家阳春玩。阳春是镇头镇的一个自然村,隶属镇头村委会,全村70多户,300多人口,以方姓为主。我随父母在镇头生活了十多年,在这里读完了小学和初中。


听同学说,晚上村里举办联欢会。他说,90年代初期以前,每年村里都会请戏班唱戏、放电影,全村人一起联欢。后来村里出去打工的越来越多,这样的联欢很长时间没搞了,今年又办起来了。


联欢的场地在阳春古戏台,始建于明代。这个古戏台,我小时候也曾来过,木雕工艺精湛,是婺源少有的古戏台,但由于年久失修,显得比较破败。这次来,看到古戏台进行了修缮,但修缮的水平不高,缺少了古朴的韵味,听老百姓说主要是资金不够,请不起好的工匠。


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偶尔碰到了小时候的玩伴,一问才知道他现在常年在浙江义乌经商,全家搬到了县城,只有过年才回老家住几天。他告诉我,摆在戏台下面的桌凳都是他花了5000元买的,其他赚了钱的有的捐了音响设备,有的买了烟花爆竹,有的买了水果糕点。他说,大家虽然现在生活比以前好了,但找不到以前过年的滋味了,今年全村搞联欢就是想让大家找回以前的年味。


看到大家有的围坐火堆谈谈家长里短,有的老人下起象棋,有的妇女跳起广场舞,有的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互相介绍在外发展情况。这样的联欢不仅拉近了村民的距离,还成为相互交流创业致富信息的平台。


现在,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更加追求精神层面的生活。阳春的联欢会是村民自发组织起来的,我在想,作为村干部不仅仅要在带领村民致富上带好头、领好路,还要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上有所作为,这样村“两委”才能更好地团结村民、凝聚力量,把自己的家园建设得更加美好,让曾经和现在生活在农村的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在希望的田野上

——从三户农家的变化看惠民政策在农村的实践

省委组织部信息管理中心 陈华平

今年春节,我回到峡江农村老家过年,在走亲访友的过程中,耳闻目睹了家乡的一些变化,看到了惠民政策在农村的生动实践所带来的民心凝聚。

陈华平在家乡希望的田野上


精准扶贫让贫困家庭走上致富路

在张家村姑姑家聊天时,表哥说起村民张六苟家的情况,张六苟有多年的心脏病,妻子脚有残疾, 全家仅能勉强种几亩水稻,生活一直比较困难。去年,他家被定为精准扶贫对象,在扶贫干部的帮扶下种了5亩烤烟,收入一下增加了2万多元。

如何把真正贫困的群众找出来、帮扶好?当村干部的表哥介绍,镇里派了工作组进村入户,按照扶贫对象识别办法,通过群众申请、村组评议、乡审核、县审定等程序,经三榜公示,精准识别出贫困群众,并将贫困户详细资料录入县里的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实行动态管理。为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县里采取救济扶贫与精准扶贫“两轮驱动”:对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给予最低生活保障和“兜底保障”扶持,做到“应保尽保”;对有劳动能力和劳动意愿的扶贫对象,采取党员干部“1+2”、“1+10”的“点对点”结对帮扶方式,落实资金、技术等扶贫措施,帮助他们发展烟叶、油茶、中药材、生猪、獭兔等种养业,做到“应扶尽扶”。表哥说,种烤烟既费劳力又要技术但收益好,六苟原来不敢种,现在有了精准帮扶,他家的情况好多了。说这话的时候,表哥脸上是带着笑的。

新农合让百姓不再因病致贫

说到农村这些年的变化,在县里上班的弟弟举了一个例子,隔壁桐林乡长田村农民刘云根因治病花去36万多元医疗费,如果放在以前,他家将会“一夜回到解放前”。但现在不一样了,由于有了新农合,国家为他报销了19万,有效缓解了他“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难。

近年来,随着政策措施的进一步完善,新农合越来越贴近群众的心坎:补助标准逐年提高,报销范围逐步扩大,报销手续越来越简单,报销时间越来越短,参合群众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在村里,我还发现了一栋崭新的卫生室。弟弟高兴地说,这是为方便农民群众就近就医,县里实施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工程的成果。按照“半小时内实现就医”的要求,全县建立了122所标准化村级卫生室,设置了独立的诊断室、注射换药室、观察室、值班室等配套设施,峡江农民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


危房改造圆了大家的新居梦

初四到凤山村做客,发现堂姐夫龚吉平一家已搬进了新居。堂姐夫对我说:“多亏了政府的农村危房改造政策好,让我家住上了新房。”去年,他家获得了1万多元的危房改造资金,拆除了居住多年的土坯房,建起了一幢三层的小洋楼。

拆旧房建新房,国家还有钱补,这个政策真是蛮好。堂姐夫告诉我,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县里把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低保户、贫困残疾人家庭、因灾倒损房户等困难群众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范围,对符合政策的农村危房改造户,给予五千、一万或几万不等的资金扶持,有效促进了贫困农户居住条件的改善。这次回乡,看到农村建了好多小洋房,站在姐夫家三楼的阳台上,楼外山清水秀,想到率先致富的有一定困难的群众都有机会住上新房,心里感到很高兴。

春节假期即将结束,坐在返城的列车上,我心潮起伏。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就像这奔驰的列车滚滚向前,而改革发展的成果,只有让所有人共同分享,并且特别要惠及那些真正困难需要帮助的群体,才能体现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把所有人的心凝聚在一起,当然也才能迎接更大的挑战。


供稿:省委组织部机关党委(人事处)

编辑整理:省委组织部新闻宣传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