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企业主管到养“龙虾”的村干部

第2411期 江西组工微讯 2019-04-19


初冬时节,余干县杨埠镇塔尾村农田一片忙碌,挖机正在稻田挖沟推土,何军平和村民在拌水泥、建房子。2016年9月,何军平被江西大成国资公司派到上饶市余干县杨埠镇塔尾村担任第一书记,围绕着“稻虾共作”做文章,把小龙虾发展成群众的“致富虾”。何军平也从企业的一名主管,变成了一名懂龙虾、爱农业的驻村干部,许多群众也直呼何军平为“龙虾”书记。


原来,杨埠镇塔尾村被精心打造成秀美乡村旅游点,一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产业,来带动贫困户致富。驻村后不久,何军平和他的工作队,也想发展菌菇种植,但是村民参与性不高。于是,决定看看村里有哪些专业性人才,把全村摸了一遍,村民吴行明对养殖小龙虾有兴趣,想出钱,愿意带头在村发展小龙虾产业。


有了产业发展带头人,这一下也让何军平吃下了一颗定心丸。但是,还要让村民相信,这个发展稻虾共作不是做做样子,搞搞形式。何军平和吴行明一起做群众工作,租用村民稻田养殖。为了打消群众疑虑,决定以每亩800元的价格租用135亩稻田。另外,在稻虾养殖基地建起办公房,又把村庄废弃的电线杆拉到田间,把电拉到田间,准备在这里长久发展。贫困户吴三元也坦诚地说道:“ 我开始不愿租田给他们,生怕虾养在稻田里,搞得以后的田也种不了,看到他们这么做,我服了!”


2017年12月底,稻田也租了,虾苗也购买了,现在让何军平最担心的还是稻虾共作的技术。何军平专门让驻村工作队员邵庆华专攻龙虾养殖技术,派他到省水产研究院、县水产局学习稻虾共作技术,又邀请湖北稻虾共作专家现场指导,确保养殖技术不出差错。从虾食的投放、到氧料投放,何军平扶贫工作队带领群众,潜心钻研,精细管理。2018年5月底,稻虾基地的龙虾个大、味美,第一批龙虾以每斤45元,直供南昌的餐馆。塔尾稻虾共作基地已生产商品虾2.33万斤,销售产值达46万元。因稻虾共作中的水稻施有机肥、不洒农药,在市场深受消费者的喜欢,何军平把水稻收割好、加工好,以每斤8元的价格,直接被粮油销售企业预订。



产业发展起来了,带动群众致富是关键。该村按照“产业带头人+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成立塔尾稻虾共作农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制的经营方式,组建产业发展团队。对通过稻虾共作产业获取的利润,提取30%用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取10%用于贫困户救助公积金,发展村级公益事业。贫困户吴三元现在可开心了,田也不用种了,每到种植水稻时,到合作社栽禾,每天可以获取300元的劳务收入。2018年年底,吴三元在合作社领取了2000元分红款,也成为合作社一名无本股东。


2018年12月底,何军平又引进两名虾稻共作的合伙人,规模已经从原来的135亩稻田扩展到200亩。现在,许多想发展“虾稻共作”的村庄,纷纷去杨埠镇塔尾村学习养殖经验。何军平现在正筹划着从养虾到卖虾苗,打造一个虾稻共作科研所,把小龙虾做成大产业。

今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正式下发,其中明确提出了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等10个方面的精准帮扶举措。


各地在脱贫攻坚工作中都高度重视产业扶贫,帮助贫困群众上了不少种养业项目。产业扶贫如何避免单一化、雷同化的倾向?怎么把特色农产品卖出去,卖出好价钱?如何确保让贫困户在产业发展中受益?这些问题成为了摆在各地第一书记面前的一道难题。


与此同时,产业扶贫项目能否在当地落地生根还需“接地气”,更要做通老百姓的工作。对脱贫新产业的质疑在不少地方都存在,而失败的产业项目极易让贫困户不信任扶贫干部,某些扶贫干部甚至面临信任危机


何军平驻村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找准“稻虾共作”的路子,耐心细致地做群众工作,把小龙虾发展成群众的“致富虾”,最终得到群众的认可和点赞。何军平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用真心、真扶贫,就能干出扶贫的口碑。


-全文完-



推荐阅读

中央出手了!基层干部害怕的事情终于有治了!

扶贫干部喊屈:不满足贫困户诉求 就会结仇被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