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看到大家都在骂,我就安心了」?安你妹的心。

2016-07-16 科学家种太阳 科学家种太阳

这是「我日」公种号


第 085 篇文章


欢迎点赞分享,谢绝擅自转载


授权私聊,注意节操



这是一篇不站队的科普文


全文约 4000 字,阅读约需 8 分钟。


最近网络政治新闻很火,先是「男孩群礁」事件,又是「ZV资本」事件。


我一直的观点都是:


新闻的真相往往不是最重要的,比真相更重要的是,人们选择去相信什么,以及在此之后,我们自己能从中学到什么。


很多人在新闻事件里站队撕逼时,会本能地有一种「看到大家都在骂,我就安心了」的心态。可其实当我们再也听不到不同意见的时候,恰恰是我们离危险最近的时候。


这个时候如果你居然还能感到安心,只能说你的心好大啊






一、安的什么心


人类天生就想要和别人保持一致,天生就想要和别人建立联结。


所谓「社会认同感」,是说我们通过明确自己的群体归属、给自己打上社会标签,来更好地定义和认识自己,以便回答「我是谁」「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的终极问题。


  • 比如,有人认为:我们生在中国,就是中国人,就应该爱中国。爱国,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 比如,有人认为:我们生而自由,所以要抵制舆论控制。追求自由,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 我们不评判爱国和追求自由的价值观定位,我们只说,人类会主动寻找自己的「同类」。因为寻找同类,也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人类本能可真他妈多啊,万一这些本能互相冲突怎么办?


  • 如果个人的自由和国家的利益相冲突了,是选择爱国还是爱自由?

  • 如果有人追求自由而放弃了爱国,从同类变成了「异类」,那他的自由我们还要不要支持?

  • 如果一个不爱国的「异类」突然支持我们的自由,那他会不会变成同类?


世界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这种纠结和矛盾的混合体,才是真实的人性和现实的社会。


人类社会的稳定,从来就不是基于权威,更不是基于威权,而是基于「多样性」以及对多样性的「包容」。


如果我们所有人对所有事的看法都完全一致,其实非常危险。万一,哪怕万万分之一,我们一起错了呢?


没人会想看到「团灭」的一天吧。






二、安你妹的心


现实生活中,不太可能所有人对所有事意见都完全一致。强悍如朝鲜,也经常有「逃北者」进入南韩。


所以与其说「要警惕人群不加选择地盲从」,倒不如说「要警惕自己,出于寻找同类的本能,而偏听偏信」。


1、「态度极化」


Attitude Polarizaion 是指个体在面对正反双方的充分讨论时,自己的观点不仅不会趋于「辩证」,反而会更「极端」。在「政治辩论」中尤为常见。


(可略过)可能的原因包括:


a. 证实偏见 Confirmation Bias,个体倾向于去主动寻找那些能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


b. 选择性知觉 Selective Perception,个体会更重视与自己态度相一致的新信息,而忽略不一致的内容。


c. 知觉流畅性 Perceptual Fluency,个体在加工自己熟知的内容时更「流畅」更「省力」,于是对已知的观点更有好感。


很多问题都太复杂了,而人类的理性天然有缺陷。所以人们很难去完整地思考一个过于复杂的问题,而是会尽量维持现有观点不变。


  • 由于理性存在缺陷,人类只好简化世界

  • 于是我们已有的观点会影响自己的态度

  • 而态度又会影响我们对新信息的筛选

  • 而筛选又反过来强化了我们原本未必正确的观点


如果我们不频繁地自省,就会从态度到行为,都变得越来越「极端」。而有了更「极端」的态度,我们就会本能地去寻找那些更极端的「同类」。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不是别人把我们分进了极端群体,而是我们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一步一步走进去的。千万不要为此感到安心。


2、「虚幻一致性」


False Consensus Bias 又叫「虚假一致偏差」,是指我们为了维持自己已有的观点,避免「认知失调」,会倾向于相信「我自己的喜好与大多数人是一样的」


  • A: 我身边所有人都爱国!不爱国是人渣!

  • B: 最看不惯嘴炮爱国,你们就是爱国贼!

  • A: 赵薇做那么多恶,证据确凿,为什么只有你看不到?

  • B: 一目了然阴谋论,幼稚之极,会信的恐怕只有你吧?


我们放大「自己人」的声音,忽略甚至扭曲「反对派」的意见。这一过程不是在筛选「客观事实」,而是在筛选「主观态度」


这仍然是人类本能。我们通过「和多数人站在同一边」,从而获得一种虚幻的安全感,感到「安心」。


不是那些极端群体在试图招募我们,而是我们主动找到了这些极端群体并加入了其中。千万不要为此感到安心。


3、「负性优先」


Emotional Negativity Bias 是指相比于正面情绪或信息,人们对负面的东西往往反应更大。比如在网上,100个人支持我们可能都安抚不了1个人骂我们带来的愤恨。


这一机制至少在两个层面是合理而有效的:


  • 一是进化层面。我们必须对负面的东西比对正面的更敏感,才能安全地活下去。比如我们少吃了几口金针菇不够爽,大不了明天重新吃自己今天吃过的。可如果我们不小心吃了「毁灭天使」白毒伞,就没有明天了。


  • 二是社会层面。我们必须有意放大负面信息,才能还原真实。由于「社会赞许性」效应,大部分人不太愿意表达负面意见,因为可能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当有一个人骂你时,可能已经有一千多人在心里觉得你是傻屄了。


试想,本来我们就对负面的辱骂更敏感,还会本能地放大这种感受,如果我们面对满屏幕都是在谩骂我们反对的那个人,那我们该产生多大的「全世界都在和我一起骂你」的幻觉啊?


不是那些极端群体在给我们洗脑,很可能是我们自己在脑淫的路上一去不返啊。千万不要为此感到安心。


4、「取样偏差」


Sampling Bias 是统计学概念,指由于我们挑选的样本并不能很好地代表整体,于是以偏概全产生了偏差,甚至导致了「偏见」。


一个真实的例子:「为什么输错密码后总要重新输一遍?」


@果壳问答 的转发


@环球时报 的转发


这个标题本身是有问题的,「为什么输错密码后总要重新输一遍」应该表述为「为什么输错密码后,总要全部重新输一遍」。


但同样是不严谨的表达,同样在微博正文中解释了为什么要「全部」重新输,在@果壳问答 的评论里,大家就正常讨论到底为什么,而在@环球时报 的评论里,大家就主要在骂「小编傻逼」。


非常有趣的差异。万一你只关注了@环球时报 ,那你每天刷微博的时候,真的很难不产生一种中国网民全是傻屄的错觉。取样偏差真的很可怕。


很可能不是我们走进了极端群体里,而是我们所处的群体,根本就是极端群体啊。千万不要为此感到安心。






三、科学的边界


所以「看到大家都在骂,我到底要不要安心呢」?


上面的全是屁话,绕了半天也没给出一个「答案」。


其实这恰好是我理解中的心理学,它从来不是给出「答案」的,而是给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可能性」。


心理学与其他学科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研究工具虽然同样是人,但它的研究对象,也他妈是人这种特殊性决定了:


  • 当我们作为一个心理学从业者时,我们是在为全人类做研究,这和其他学科的严肃性是一致的。

  • 但当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时,我们是在更好地理解自己和身边的人,从严肃领域一下变得接了地气。


作为一个不学无术的前心理学从业者,我暗暗觉得,心理学的后一种价值,对人类更有价值,因为它是从每个个体的层面,去帮助每个个体


再扯大一些,从心理学扩展到整个科学领域呢?


我觉得科学从来只提供「事实」,供人们基于事实来自行决策。科学从来不能,也不应该,去替普通人进行「价值判断」。


昨天「分答」上回答了一个问题,关于「如何培养科学精神」。我觉得与其讨论如何培养它,不如先弄明白,什么是「科学精神」。


自我抄袭一段 5 年前的话,写给当时「小悦悦」事件,《路人漠视被撞女童,这也是人性?》:


必须强调的是,我从未想过要为谁辩护,也从未想过站在某个道德高度去做批判。


不论是科研工作者,还是科普人士,我们要做的永远都是保持客观中立,而后陈述事实及其可能的成因。


让更多人知道必要的信息(而非灌输结论)

让所有人都自己去做判断(而非引导舆论)

尊重所有人的不同的声音(而非打击异己)


才是真正的科学态度。


所以最后再回到题目上,「看到大家都在骂,我要不要安心呢?」


这是你的生活,你说了算。


It depends on U. Always.






相关阅读


路人漠视被撞女童,这也是人性?

http://www.guokr.com/article/68175/


啦啦啦,种太阳


为什么反派总是死于话多?


痴汉电车:基于行为决策的理论研究


为什么你妈逼你结婚?


为什么说合理运动不能预防抑郁症?


如何看待「吞精」科普?






欢迎回到最上方关注我

sunplantist

欢迎向你的朋友们安利我

不违法


长按-识别二维码-免费收听



点击查看 上一篇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