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你学不会用马桶圈?

2016-04-23 科学家种太阳   科学家种太阳

这是「我日」公种号


第 042 篇文章


欢迎点赞分享,谢绝擅自转载


授权私聊,注意节操



旧文整理重发。


这是一篇严肃的装逼文。 


全文约3500字,阅读约需要5分钟。 


引子


晚上出去吃饭,旁边桌几个小姑娘的椅子不停地发出吱呀吱呀的噪音,我觉得她们很烦。


后来她们走了,世界都安静了。


很快又有新的客人坐在了那个位置上,噪音又开始了。 


我这才意识到,噪音是椅子的问题,与坐在上面的人,根本没有关系。


听着椅子吱呀吱呀的惨叫声,我想起自己几天前上厕所的事: 


当时我在公司肚子疼,冲进厕所隔间,一只手去扯垫圈纸,另一只手把立着的马桶圈放下来,动作太快马桶圈狠狠地砸在了马桶上,发出了刺耳的撞击声。


当内急问题缓解后,我就开始想这声噪音的问题。 


在对安静的追求上,我是一个非常事儿逼的人。


地铁车厢里有人听音乐耳机漏音了我都会觉得好讨厌,我一直觉得在公共场合应当保持必要的安静。 


  • 可是我就上个厕所,还把马桶圈砸得惊天动地的,素质也太低了吧?

  • 我为什么不能把马桶圈温柔地放下来?

  • 当时旁边隔间里的人是不是在心里默默地骂了几句傻屄 ?


我边拉边想,觉得很惭愧。


但我不能接受自己是一个素质低下的人这个事实,于是就开始按照归因的逻辑继续分析。 




所谓「归因分析」 是指:


一件事情的发生,是归咎于环境还是归于人,重点要看这个人换了别的环境、或者换了别的人在相同环境里,是否表现仍然一样。 


  • 先看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环境里


别人上厕所是不是非常吵呢?好像是的。 


我想起经常听到旁边隔间的人,在走的时候把厕所门摔得震天响。非常吵。 


  • 再看相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里


我在家上厕所是不是非常吵呢?并没有。 


虽然我的动作也很大,但因为家里的马桶圈,与马桶接触的地方,有一个厚厚的橡胶垫,不会撞出清脆的声音。非常安静。 


所以结论一目了然:核心不是人的问题,而是物的问题。


但真正的问题,却是人们往往将物的问题归因为了人的问题。 


当想到这一点的时候,我突然觉得非常可怕。


可怕的原因有三: 一是教育背景,二是工作环境,三是社会层级。 




一、教育背景 


我在正规院校学了七年的心理学,算不上好学生但专业知识还算能通过期末考试。


上面说的这些现象在心理学上早已有了大量的研究,其实就是「旁观者偏差」和「自利偏差」。 


  • 「旁观者偏差」是指,由于缺少对情境信息的充分感知,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别人的表现主要是由其内部因素导致的。 


比如一个人在地铁上大吵大闹,别人会觉得这就是因为此人素质低,虽然可能这个人只是刚刚经历了至亲的离去而无法自控。 


但旁观者是不去管的,因为他们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去了解这些额外的信息,为了简化对世界的认知减轻大脑的负担,这种归因方法非常合理而高效。 


  • 「自利偏差」指,为了维持对自身的积极评价,我们倾向于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能力等内部因素,将自己的失败归因于环境等外部因素。 


比如考试得了高分,我们会觉得这是因为自己能力强,而分数如果不理想,可能更容易觉得这是运气太差刚好考到了不会的题目。 


这两个偏差都是人类的本能导致的,很难克服。


就像懂很多医学知识并不能让医学生免于生病一样,懂很多心理学原理也无法让你逃脱这些人类本能带来的心理陷阱。 




二、工作环境


从毕业起我就变成了一只产品狗,好多年了。 


「用户体验」这个词,哪怕不是我每天最常用的词,也应该能排到前十。 


在诺曼的《好用型设计》里,他提出的一个当时最颠覆的现在看来却又最自然的观点: 


「太多普通人之所以在使用各种日常工具时总会犯下愚蠢的错误,并不是因为这些人太愚蠢,恰恰是因为设计这些产品的设计师和工程师们,太愚蠢了。」 


  • 一把谁坐上去都吱呀乱叫的椅子

  • 一个没有橡胶垫的马桶圈

  • 一扇没有弹簧天天被摔的门

  • 一袋要么撕不开要么撒一地的包装

  • 一排只要插一个插头一定会同时其他插孔的接线板

  • 一个你要不事先看一眼就经常会插反方向的USB接


太多了,数不胜数。 


我之前说过很多次:北京地铁站和火车站的检票闸机,肯定都是傻屄设计的。 


正常人通过闸机时,都是走到附近后才从兜里掏票,边掏边走边刷卡,往往做刷票动作时,人已经走进了闸门的感应区域。


而为了防止逃票,在感应区域里已经有人、且尚未刷卡的情况下,闸门会强制关闭。这时再刷卡也没有用了。


所以很多人会被很「自然」地卡住。这时要想顺利通过,刷卡的人需要先向后退几步,让开感应区域后,再刷卡,闸门打开,才能通过。 


可是这个逻辑没有任何的提示,你如果没有专门观察并理解其中的原因,你很可能在有人被卡住时,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于是我们会经常见到,在上下班高峰时,地铁出口闸机那里总是会有像血栓一样被卡在闸机中间进退不得手足无措的普通人,后面的人就会不耐烦地抱怨。 


而到了火车站的春运高峰期,自动检票机往往是直接关闭的,全部使用人工检票,以免「不会使用」检票机的旅客堵塞检票通道。 


不可笑么?原本设计出来用于提高检票速度、解放工作人员的自动化设备,恰恰成了拉低检票速度、增加工作人员负担的罪魁祸首。 


而旁观者的态度是什么呢?「这人怎么这么笨」「为什么不能提前把票拿出来」「怎么连个刷卡机都不会用」等等。


太正常了,这是人类的本能反应,直到你自己也被卡在闸机那里大囧一次,你才会反思为什么一个破刷卡机都要设计得这么难用。 


这是使用者的问题么?当然不是。这完全是因为设计者太愚蠢。 


解决起来非常简单:


降低使用者在刷卡时的「操作区域」和闸机会强制关闭的「感应区域」这两者发生重叠的可能性。 


翻译成人话就是:


要么你把刷卡的那个东西往前伸出来一些,要么你把闸机的感应区往回收缩,确保别人站那儿刷卡的时候根本不会触发闸机的强制关闭,这样刷完卡了闸机自然会开,人就很轻松地过去了。 


很难么?硬件和软件上可能不难,但「湿件」太难了。


「湿件」是指人脑,与硬件、软件并列为三大件。 


所谓的「用户体验」,说的就是「湿件」的价值。设计者能不能真正理解用户的使用场景,和背后的真实需求,命中痛点? 


这才是产品设计的核心竞争力,才是作为国家未来支柱经济的第三经济或者叫体验经济的核心价值来源。 




三、社会阶层


听高晓松说过澳大利亚是一个种族歧视非常严重的国家,他举了一个例子: 


他跟澳大利亚当地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白人聊天时提到「种族歧视」,对方说我们并不是一个种族歧视的国家,你看我是白人你是亚洲人,我不也在和你平等地交流么? 


这真的是一个生动的案例。种族与种族之间本就是平等的,自然就应该平等的交流。


对方这种「不耻下问」的「亲民」态度,恰恰表现出对方的潜意识中认为种族之间本不该平等交流。


这还是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个体无意之中流露出来的真实态度,其他未受过教育的阶层又如何呢。 


类似的例子在中国也很多,比如「性别歧视」


有人说现在性别歧视已经消除了,因为女人都可以上桌和男人一起吃饭了。


WTF,女人凭什么不该和男人一起上桌吃饭?这种愚昧野蛮的说法居然还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同,包括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匪夷所思。 


回到主题。


我是一个学了很多年心理学,又做了很多年用户体验设计的产品经理,而我在听到有人坐在椅子上发出吱呀的噪音时,第一反应居然是这个人好吵,而不是这个椅子真吵。


结合上面两个例子的逻辑,这事真的让我觉得很可怕,让我明白自己生活在一个多差的环境里,这个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多糟糕。 


试想一下,如果是一个普通的日本人,从小生活在一个所有的马桶圈不仅自带橡胶垫,而且还能喷水吹风加热发声的环境里,他处在我当时的情境里时,会怎么想?


  • 他会觉得这是自己不小心或者自己素质低么?

  • 还是会自然而然地觉得这个马桶圈应该有一个橡胶垫? 

  • 再进一步,他能把这声噪音正确地归因于物而不是错误地归因于人,是因为他素质高么?

  • 是因为他克服了人类本能所导致的心理学陷阱和偏差么?

  • 是因为他学过用户体验做过产品经理么? 


都不是,他不过是一个普通人,和我们一样普通。


只是因为他成长在一个由素质更高的、更了解人类心理偏差的、更懂得尊重用户关注用户体验的人们,所创造和经营的社会里。 


在朴素的原始的同时也是自私的观点里,我们所有普通人,本应都生活得轻松幸福,至少应该享有不因某些工具或产品的设计过于傻屄而被他人甚至被自己嘲笑的尊严和自由。 


但就像那句大俗话说的,freedom is never free. 


GDP再高,人均收入再高,教育水平再高,很多东西是无法快速改变的。 


大量的研究都证明,物质匮乏的个体会由于生存压力而慢慢失去长期博弈和宏观思考的能力,这种变化是不可逆的,即使后来物质富足了,穷怕了的人心也富不起来。 


福岛核泄露之后排队抢盐的,很多都是经历过或听说过三年自然灾害感受过或见识过专制集权下人道丧失的老一辈人,可能在我们眼里的大惊小怪在他们的经历里就是生死攸关,这已经无法改变了。 


从个体拉升到群体层面,全社会观念的改善,只能依赖于一代又一代人的死去和出生。 


据说培养一个真正的贵族需要三代,据说家庭暴力从一个家庭里彻底消失也需要三代,那要想让一个普通人知道马桶圈到底应该长成什么样,又需要几代呢? 


或者乐观一点,可能不要几代?只需要几十年?五十年? 


四、一点总结


5分钟读了3000字,这厮说了点啥呢? 


  • 由于认知上的误区,我们往往把物的瑕疵,认为是人的缺陷。 

  • 在物的瑕疵普遍存在的糟糕环境里,人的思维方式也会受到负面影响。

  • 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环境,反思自己,从学会用马桶圈开始。




欢迎回到最上方关注我

sunplantist

欢迎向你的朋友们安利我

不违法




点击查看 上一篇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