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猫眼原创 | 为洋大人在上海地铁用餐一事正名

2017-04-14 寒布托 猫眼看天下


4月7日,@_TCAHILL17发布了一张四五个外国人在上海地铁11号线车厢内摆起桌子大肆吃喝的图片,引起网友广泛关注。今天东方网记者从地铁官方了解到,此事属实。地铁方面表示,根据《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第十一条规定,乘客“不得在列车车厢内饮食、大声喧哗”。“守则”作为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配套规范性文件,也与新版“条例”同步施行。不过,上述乘客守则不具有法律约束性,因而也没有具体的处罚规定,不同于轨交管理条例。在现行《上海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中,但并没有“禁止饮食”的相关条款。


笔者刚看到这篇新闻稿的时候,本人简直气炸了,作为一个徘徊在媒体圈之外的准媒体人,不禁了去年关注的地铁鸡爪女事件……被喷得何其惨烈啊……

接下来,本人读到了一篇奇文,可以说是“中或输”系列比较典型的一篇文章了,它所体现的这种思维逻辑在很多自媒体,甚至正规媒体人上绝不罕见。


题目叫《外国人在上海地铁吃喝,或应反躬自省》,笔者认为这个题目非常精当,直切要害,点名了文章核心意思。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太过于含蓄了,加了个“或”字,韵味大消。 


本人认为,替洋大人洗地……啊呸……正名的正确姿势应该是《洋大人上海地铁吃喝,应该反躬自省》。当然,这段是说笑。


点开文章来看,文章前部整体还算是比较客观,指责外国人在地铁吃喝是肆无忌惮,将会严重影响乘客正常乘坐地铁,已经不是简单的在公共车厢饮食的问题,因为影响了公共秩序,需要相关部门展开调查,依法依规予以处罚。


但是文章最后两段,突然画风突变,开始变得反躬自省起来,它深刻分析了外国洋大人为何会突然作出如此有失风范的举动,文中称:“这些外国人,是否正是因为见惯了国内地铁的不文明,或是耳濡目染,受到严重影响,或是国内相关规章制度的不完善,让他们像一些国人一样看到了可乘之机,这才让他们‘入乡随俗’,做出这种不文明的行为来的呢?这点倒值得深思。


翻译一下,就是,洋大人本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只是入乡随俗,因为中国人乘坐地铁的风气太坏,以至于洋大人来到了此地也开始群起效仿。


笔者心想,“入乡随俗”这口锅,中国人是真背不动。以本人亲身经历为例,多次去过上海,基本每次去都要做地铁,干净整洁,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虽然有个别诸如大声喧哗和饮食之类的不文明行为,但放到全上海来看,也仅仅是个别现象,总体的风气是正向的,值得称道,起码比这几个在地铁内摆起桌子公然吃喝的外国乘客素质高不少。


文章最后,作者话锋略微一转,写道:“我们或许不要急于对这些外国人进行“地域黑”,从而洋洋自得于国人的素质高,而应该反躬自省,更多反思自身的问题,并为此自惭而努力改进:因为我们从这些来华外国人的不文明行为,照见了自身存在的问题。更何况,大哥莫说二哥,“贼师傅”也不要说把‘贼徒弟’带坏了。”



这样,一篇文章就被草就而成了,逻辑可以说是非常“深刻”了。笔者分析,作者的核心意思恐怕是要讲两点:一是外国人在上海地铁吃东西,违反了规定,应该按照相关管理法规进行处置,不能因为是外国人就网开一面。实际上这是很多时评文章最基本的叙述逻辑,无论是道德层面还是规则层面都能够站得住脚。但也许,正是由于这种观点过于大众化,不能凸显处作者的博闻强记和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于是手中的键盘一抖,便说出了另外一套说辞,以便让这篇文章整体看起来更加深刻一些。


第二点的核心意思当然就是找原因。譬如,一向高贵的洋大人为何如此失态,是不是受了屁民和奴才的影响?是不是国内的一些相关规章制度不完善,以至于让洋人看到了可乘之机,所以他们才入乡随俗。即便是恰好这几个洋大人素质低,那国人屁股就很干净吗?我们应该“更多反思自身问题,并且为此而自惭进而努力改进”,理由就是“这些不文明行为找见了我们国人自身存在的问题。”

说道这里,很多事情已经非常清楚了。一些时评作者为了将话题本身阐释得更加“深刻”,将本来已经很清楚和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制度化,动辄“体制原因”“中国应该反思”。以此新闻为例,本来责任划分就是很明确,这几个外国人的素质极低,必须为此承担来自社会的批评和指责,无可非议。但偏偏某些自媒体评论家故作深刻,非要挖掘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将其归咎于国人的自身的问题,还煞有介事地说中国人应该反思自身问题。


作为一个活跃在自媒体圈的人,有时候很难理解这种情怀,无论对错,首先自我反省,这种胸怀,让我很钦佩。如果自己能够做到,那堪称自虐,不过执行起来倒也对别人无害,自然是好;但若是公开发表,就难免有些道德绑架的意味。


我曾经说过,时下很多自媒体人在写文章,尤其是涉及社会热点的文章时候,最容易犯的就是两点:一是容易剑走偏锋,一个某种社会原因的时候,牵强附会,将逻辑链无限推演,最终将问题的根源指向制度层面。这并不是说制度都是清白的,某些事件确实是制度原因,但并不能将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于制度,这既不客观,也让人难以信服。


二是,喜欢站队,对涉及中外、制度、警民、敏感历史的评价往往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度。这都不是一个时评人应该有的态度,也不能让读者信服,而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时评的写作最终应该回归理性、客观和中立,有一说一,不故作深刻,也唯有如此,才能够弥合舆论的撕裂,赢得多数读者的认可。


 

欢迎扫码关注兄弟账号“第四权力”,阅读更多时评文章,我们的原则是:中正客观、实事求是、不站队盲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