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盘点霾伏圈流传最广的十大谣言,你都信了吗?

2016-12-21 中国好网民
导读

今天,多个城市仍在遭受雾霾侵袭。这个被媒体称为“今年入秋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重污染过程”仍未结束。


关于霾的各种疑问和争论,如“此次灰霾中有硫酸氨”、“风电致霾说”、“抗霾主要靠风”等仍然充斥着网络。那么,这些说法真的靠谱吗?小编梳理了朋友圈流传最广的十大谣言,一起来看看吧。


流言一:由内蒙古陕西山西污染造成的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柴发合表示:大量分析和研究表明,京津冀大气重污染主要是本地积累加上外地传输导致的。其中,京津冀三地自身的排放量大是最主要的因素,对PM2.5污染的贡献约为70%左右。


京津冀区域国土面积虽然只占全国的2%,但2014年常住人口占全国的8%,煤炭消费占全国的9.2%,单位面积二氧化硫、NOx、烟粉尘排放量分别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倍、4倍和5倍。冬季采暖期间,京津冀主要城市的二氧化硫日排放量比年均水平增加近一倍,一次PM2.5增加50%左右,NOx和PM10增加20%左右,VOCs增加10%左右。冬季采暖期间京津冀本地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是重污染天气高发的根本原因,一旦气象条件不利,就可能形成重污染。


周边省市的区域传输对京津冀PM2.5污染的贡献约占30%左右,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山东、河南两省的污染排放。


流言二:“煤改气”加剧北京雾霾污染


CBD核心区工地在停止土石方及混凝土作业的同时启动了全部的喷雾降尘施。                                 


有人认为“煤改气”是北京地区“丰富水汽”主要来源,是加剧灰霾空气的“帮凶”。


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自发表示:按照我国当前的天然气消耗量计算,每年燃烧天然气产生的气态水在3亿吨左右,假如全部转化成液态水(但实际上不可能全部转化为液态水),平摊在全国人口集中的东部地区(估算面积约360万平方公里),液态水的厚度连0.1毫米/年都不到,仅占大气中可降水量的几十万分之一,影响微乎其微。所以“煤改气”不会显著增加北京市大气中的湿度,不是北京地区“丰富水汽”主要来源。


流言三:治理空气污染只拿机动车开刀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程水源解答:根据北京市大气PM2.5污染源解析结果,PM2.5本地污染源贡献中机动车排放占31.1%,燃煤占22.4%,工业生产占18.1%,扬尘占14.3%。可以看到在本地污染源中,机动车排放的占比最高,因此北京市重点控制机动车污染是十分必要的。


但控制机动车排放仅仅是治理空气污染的一个环节,北京市在治理大气污染方面还实施了很多其它重要措施,包括大力压减燃煤、民用散煤清洁化、燃煤小锅炉和“散小乱污”企业的淘汰治理、建筑施工扬尘管控等。


流言四:“风电致霾说”


每逢重污染天气来临,总有一篇贴子会被反复传播,文章的主旨说,内蒙古风力发电场和三北防护林使北方风力衰减,这导致了京津冀雾霾严重,雾霾无法被吹散。



为防止施工工地扬尘,在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期间,本市所有工地停工,并按照规程采取裸露土方苫盖、喷淋降尘等措施。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院士徐祥德介绍:国内外研究认为,发展风电对局地风速虽有一定影响,但影响的范围非常有限。丹麦科技大学和清华大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风电场对下游几公里到几十公里范围的地面风速有明显影响,但超过100公里之外,影响可忽略不计。以北京为例,北京距离内蒙古400多公里,距离张家口约200公里。所以内蒙古和张家口地区的风电不会对北京地区风速产生显著影响。防护林带的主要作用是固定沙地、保持水土、减缓风蚀、降低扬沙。它对风场的作用主要是大气边界层以下的近地层影响。


流言五:抗霾主要靠风


昨天,有位候车乘客在北京站广场上放飞一只动力飞鸟,期盼蓝天再现。


清华大学教授王书肖介绍:京津冀区域正处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过程叠加的时期,燃煤、工业、机动车和居民生活排放量都处于高位,大气污染防治任务还很艰巨。目前京津冀区域的污染治理处于第二阶段,即污染的发生发展受自然边界条件的影响显著,比如风速、湿度、边界层高度等这些气象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在冬季采暖期间污染物排放强度大的情况下,这个表现就更加突出,一旦气象条件不利,就可能形成重污染。


但京津冀本地污染物排放强度大,还是重污染天气高发的根本原因,必须坚持不懈地扎实推进污染物减排工作。


流言六:微距镜头中的北京雾霾


微博被“在4000流明灯光下用微距镜头拍摄的北京雾霾”刷屏了,这段视频获得了近万转发,很多人看完表示“吓尿了”。



IAP研究员朱江说:单反相机微距镜头一般放大率是1:1,假设是全画幅单反相机,传感器尺寸是36x24mm,从画面看颗粒大约是画面的1%,尺寸应该是0.3mm。不是PM2.5。PS:没错,朱老师同时也是一名摄影爱好者


中国气象频道气象分析师翟羽:不是pm2.5,是雾霾,而事实上形成雾霾的雾滴、细颗粒物都是肉眼无法看到的,需要借助显微镜仪器。视频里最多只是灰尘而已,但灰尘和雾霾的防护以及形成原因都有很大差别。雾霾固然可恶,防护、科普、宣传也必不可少,但也要实事求是不能混淆概念,更不能为了博眼球而制造恐慌!


流言七:夺命雾霾里的硫酸铵


朋友圈里盛传一段话,吓坏了很多人。


IAP研究员孙扬:灰霾里,硫酸铵一直是主要成分,准确地说应该是硝酸铵的比例上升了。一般燃煤比例高的地方硫酸盐就高,现在脱硫、煤改气和机动车增加,会使硝酸盐比例升高。而铵盐是最多的阳离子,但不一定是硫酸铵和硝酸铵。


IAP博士李汀:硫酸铵是灰霾颗粒的主要成分之一。尤其京津冀的燃煤高排放,硫酸盐在灰霾的比例一直高,平常也有,并非这次的专利。


伦敦杀人雾和中国雾霾的健康损害有所不同:伦敦杀人雾中的二氧化硫,形成酸性浓雾,具有急毒性,才会迅速致死。


而中国雾霾主要是一种慢性的长期伤害,过多细颗粒物PM2.5会深入肺泡,而超细颗粒物PM0.1,甚至可以进入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健康损伤,但并不会快速夺命。


流言八:雾霾天违法拍不到


近日,这样一张在网络上流传甚广,并有网友配文说:交警再高级的摄影头也照不到交通违法行为啦……




霾天时,抓拍设备上的镜头和滤光片可以根据图像清晰度自动调整、补偿图像色度,通过光电透雾、算法透雾等手段相结合,获得与实景接近的较清晰图像。交警提醒车主千万别心存侥幸。


流言九:雾霾天吃木耳猪血可清肺


有流言称,雾霾天吃些木耳和猪血,可清除肺中的雾霾颗粒。



雾霾颗粒是进入呼吸系统产生危害,而木耳猪血进入的是消化道,在肠道中通过膳食纤维吸附一些有害物质,阻挡不了雾霾对肺的伤害。


流言十:雾霾天不能戴隐形眼镜




这个谣言真是传了好多年。其实,正规隐形眼镜的材料都比较光滑,眼泪冲一冲就很难粘上脏东西。而且隐形眼镜可以完全盖住眼角膜,雾霾颗粒基本不可能绕开镜片钻进眼睛。


雾霾很重、很可恶,但是谣言治理不了雾霾,环境已经不佳,这些更让人糟心的谣言,就别再传了。


如果你的朋友圈还有人发这些不实传闻,分享这篇文章给TA吧。


大家都在看


盘点2016丨这些英雄你还记得吗?


这就是中国2016,让很多人失望了


2016年十大流行语出炉,没想到这个词排名第一!


来源: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新闻网微信公众号,中国好网民综合整理

本期编辑:高志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