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大资管时代,钱都去哪儿了

2017-07-26 浦江大资管论坛 大资管深度


来源: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联合浙商银行发布的报告《钱去哪了:大资管框架下的资金流向和机制》,详细阐述了金融机构资金流向及机制。


一、两层“钱”不在M2统计范畴,钱去哪儿了?


广义货币M2已经不能反映“钱”的全部规模。2009年,中国信用总量仅为M2的88%,而2016年,信用总量已为M2的1.2倍。换言之,有20%的“钱”不在M2的统计范围内。那么,“钱”去哪儿了呢?


从信用总量的部门分布我们可以获得答案:2016年,全部接近182万亿元信用总量中,政府部门为36.8万亿,占比20%,较2009年上升了5个百分点。

其中,中央政府占比由2009的11%下降到2016年的7%,而地方政府占比在同期则由4%上升到14%;非金融企业为110.8万亿元,占比从2009年的71%下降到2016年的61%;居民部门为34.3万亿元,占比从2009年的15%上升到2016年的19%。

由上可以认为,虽然企业仍然是“钱”的主要流向,但更多的还是流向了地方政府和居民部门。


二、钱主要来自于银行,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钱也是银行的钱
“钱”主要来自银行报告显示,2016 年银行持有的非金融债券高达26.8万亿元,占非金融债券存量的60% 以上。此外,银行通过表外业务(如银信政合作、委托贷款)进行的信用创造活动也快速发展。


在非金融部门的信用总量中,银行信用依然高达近88%。虽然“钱”还是主要来自银行,但银行的份额有所下降,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份额存在上升趋势。

很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钱也是银行的钱。数据显示,2016 年4 季度,银行“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达到26.5 万亿元,占整个金融部门负债的比重为36.7%,较2015 年4 季度增加近10 万亿元。2017 年1 季度,“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进一步上升至27.8 万亿元,在金融部门负债中的比重达到38.5%。也就是说,在银行之外的非银行金融机构“钱”的主要来源其实还是银行


三、银行理财超七成资金投向实体经济


报告表明,当前财富管理行业的资金流向总体上以支持实体经济为主,截至2016年末,银行理财产品资金占比28.40%,在市场中占绝对主导地位,累计29万亿元,其中有超过70%的资金投向了实体经济。

银行财富管理业务通过投资债券、债权、股权等类资产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并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发布会上,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浙商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殷剑峰认为,实现财富管理行业的健康发展,根本在于服务实体经济。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财富管理业应该通过提供多层次、多样化、风险收益匹配的理财产品,为居民和企业实现财富保值增值提供服务;二是财富管理业应该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发展最需要的领域。


四、资金流向:非标占主导


银行理财资金非标投资占高达37.31%。据介绍,银行理财的总体规模由2012年的5.58万亿元增加到2016年末的33.64万亿元。其中,保本和非保本理财的资金流向以流动性资产和债券市场投资为主,以非标资产投资和权益类资产投资为辅;结构化主体则以“应收账款”类的非标投资为主,以其他投资为辅。

测算下来,汇总后的非标资产投资规模为12.55万亿元,占2016年末银行理财规模比重为37.31%。

殷剑峰指出,从资产端来看,银行、信托、券商、基金等等都热衷于非标。他认为金融机构热衷于非标的原因有三:一是经济结构转型,缺乏投资热点,也就是所谓资产荒;二是资本市场不发达,同美国相比,中国资本市场还不能将很多非标资产变成标准化的投资;三是存在广泛的软预算约束,很多需要钱的行业、领域是有软预算约束的。


五、负债端能否成为净值型产品(契约型产品)?


殷剑峰就负债端能否真正打破刚性兑付成为净值型产品展开了分析,他认为,这取决于三个方面:一是理财的资产端,资产和结构是否透明化;二是客户能不能承受理财的风险性;三是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的声誉风险如何。


六、资管市场的诸多乱象都与分业监管体制密切相关


大资管时代到来,行业规模大幅攀升;但另一方面,资产管理市场也呈现出刚性兑付、多层嵌套、杠杆叠加等一系列乱象。报告认为,目前乱象均与分业监管体制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监管不均、监管滞后、监管缺位、监管逃避四个方面。

1、监管不均。在大资管时代机构业务趋同的背景下,监管力度不均势必会引致监管套利,受到严格监管的资管机构有动机通过产品嵌套拉长业务链条,规避资金端、投资端的监管规定,监管宽松的机构则沦为业务“通道”。


2、监管滞后。目前,资管业务形成了跨业竞争、相互交叉、创新合作的行业形态。但监管技术落后,制度的弹性、前瞻性不足,监管体制改革滞后,尽管“一行三会”之间具有金融联席会议制度,但协调机制并不成熟。


3、监管缺位。部分资管业务的监管长期缺位,无法支撑资管市场的稳定发展。一是法律缺位,资管业务适用的法律关系不明确、不统一;二是监管理念不清晰,在“各管一段”的分业监管体制下往往陷入监管模糊地带;三是宏观审慎监管长期缺位、微观审慎监管有效性不足,使资管市场监管的透明度、可预测性、独立性等受到限制。


4、监管逃避。在分业监管体系下,不仅会出现监管割裂、监管竞争,还可能会形成被动监管、消极监管等现象:一是监管机构急于做大做强,不远打破业务风险格局;二是对于交叉领域、其他领域的业务监管,监管机构不介入,但也不允许其他监管机构介入自身监管领域。




点击阅读原文

了解更多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