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中国绿色债券标准走向国际化

2017-04-18 人大重阳



受访者曹明弟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刊于4月18日《21世纪经济报道》,原标题为《中国发行绿色债券2380亿人民币,中欧标准一致化研究今年开启》。




2016年被视为绿色金融元年,全球绿色金融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16年底,中国绿色债券发行量达2380亿人民币,占全球发行量的39%。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但“绿色”标准的分歧成为国际投资者进入中国绿债市场的一道障碍。


在4月15日于北京举行的“2017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年会暨中国绿色金融峰会”上,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下称“绿金委”)宣布今年将与欧洲投资银行合作开展中欧绿色债券标准一致化研究。


据了解,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绿色投资被列入绿金委2017年和今后几年的工作目标。绿金委和伦敦金融城将于今年下半年在北京联合举办中英绿色金融合作论坛,在环境压力测试、绿色ABS、跨境绿债投资合作、“一带一路”绿色投资、绿色评级、能效融资、绿色增信等7个领域开展研讨和交流活动。



1

绿色投资潜力巨大



数据显示,从2011年至2015年,多边开发机构在绿色发展相关领域累计投资达885亿美元,平均每年约177亿美元。然而,供需之间还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绿色投资需求仍难满足。据世界经济论坛估算,到2030年每年需要额外的7000亿美元投资用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量巨大,然而一般基础设施投资周期长、风险大、回报率较低,很多民资不愿涉足。不过,许多投资者对绿色基础设施等绿色项目青睐有加,从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的增长可见一斑。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曹明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由于要提高环境、安全管理标准,绿色投资对一个地区的影响是积极的,长期来看能够有效降低风险和成本,投资者愿意为此牺牲一定的收益率。


绿色金融也起到甄别风险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新疆乌鲁木齐中心支行行长郭建伟认为,以前我国对外投资“吃过一些苦头”,一些项目由于环境污染、社会问题出现停滞、倒退甚至造成损失。在“一带一路”金融服务合作中,金融风险可通过绿色金融有效降低。


尽管绿色金融的发展潜力巨大,但其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指出,部分挑战是绿色项目特有的,如环境外部性内部化的困难、信息不对称(如投资者与资金接受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分析能力不足和缺乏对绿色概念的明确定义等。还有一些挑战则属于多数长期项目(包括长期的绿色投资项目)都会遇到的问题,如期限错配。


其中,绿色金融定义和标准差异引业界热议。据了解,由于各国国情和政策重点不同,对绿色金融活动的定义难以统一,不少国家还未采纳任何一种对绿色金融或主要绿色资产类别的定义。中国与国际上普遍接受的绿色定义的差异,特别体现在化石燃料项目上。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央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马骏透露,绿金委今年将与欧洲投资银行合作开展中欧绿色债券标准一致化研究。对比我国绿色债券支持目录与国际绿色债券标准GBP、CBI等在行业、技术分类方面的异同,探索中欧之间互认的绿色债券标准,推动双边绿色债券资本流动。


如何加强“一带一路”合作中绿色金融相关标准的衔接?“去年我主持发行了第一笔绿色金融债,我有两方面的思考,一个是如何建立绿色信用评级体系,来适合本地绿色产业发展;一个是能否建立一个灵活度很高、兼容的绿色会计标准。”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高级政策顾问詹树在分论坛上称。



2

创新投融资模式



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撰写的《绿色金融与“一带一路”》(下称报告)在会上发布。《报告》针对基础设施、交通、产业园区等相关行业的特点,提出绿色金融支持“一带一路”发展的方法与模式。


曹明弟称,报告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在“一带一路”推行绿色金融的顶层结构、框架体系、机制体制,旨在将中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经验和探索路径,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一带一路”的投融资绿色化。


“绿色金融写入G20杭州峰会公报而成为广泛共识,我们希望将它进一步推广到‘一带一路’倡议涉及的60多个国家,拓展为‘5+1’模式: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消费者5类主体,在G20框架下开展金融合作。”他说。


针对“一带一路”创新投融资模式,曹明弟建议,从融资角度来看,必须对“一带一路”融资项目的“绿色”与否进行把关、确立标准、做好环境信息披露。


“要采用先进的绿色金融标准,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境标准、法律法规高于中国,比如俄罗斯的饮用水标准,那就采用项目所在国的标准;如果中国的标准更先进,就采用中国标准。”他说。


从投资角度来看,他认为,要撬动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发展碳市场、绿色债券市场,吸引国际项目来中国市场融资。


“为降低‘一带一路’投资中的环境和社会风险,加强与投资东道国当地政府、民众、社区的利益共享和民心相通,在中国提倡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基础上,我们提出在‘一带一路’上采用‘PPP模式’,鼓励项目投资方与项目所在国政府、当地机构共同开展合作。”曹明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


由于债券能够提供稳定回报、期限较长的特性,与机构投资者的配置需求较为匹配,贴标绿色债券也被视为十分具有价值的投资工具。据OECD专家预测,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只占债券总发行量的0.2%,未来将有几十倍的成长空间。


据新华社14日报道,继2016年在中国首度发行人民币绿色债券受到欢迎后,新开发银行计划今年下半年再度在中国发债,规模预计在30亿元人民币左右。在曹明弟看来,目前,金砖新开发银行已经发行绿色债券来支持金砖国家的绿色项目,未来国内机构也可能在国内发绿债支持“一带一路”项目。


《报告》认为,在区域金融合作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可创设多种多边机制、激发绿色债券的市场活力,使绿色金融与区域金融合作实现双向沟通。此外,亚洲债券基金、“10+3”金融合作机制下的亚洲债券市场提议等,都可推动建立绿色债券共识、提升相关标准建设、带动区域市场发展。


此外,曹明弟指出,要重视技术与金融的结合。“比如非洲一些地方鼓励消费者使用光伏充电产品,消费者支付一小部分首付就可以拿到设备,每个月还贷后产品就能够正常充电。类似这样的创新机制在商业上是可持续的。”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集团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款2亿元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旨在把脉金融,钻研学术,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大众。人大重阳聘请了来自 10 多个国家的 96 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与 30 多个国家的智库开展实质合作。

目前,人大重阳被中国官方认定为 G20智库峰会(T20)共同牵头智库、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一带一路”中国智库合作联盟常务理事、中国-伊朗官学共建“一带一路”中方牵头智库。2014年来,人大重阳连续三年被选入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推出的、国际公认度最高的《全球智库报告》的“全球顶级智库150强”(仅七家中国智库连续入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