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习总讲话一周年,15位著名专家再谈哲学社会科学

2017-05-18 人大重阳



本文大概

4009

读完共需

6

分钟


2016年5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明了在大变革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与发展方向。一年来,中国改革开放持续探索前行,并为“一带一路”合作、全球治理的创新、改革和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思想。2017年5月17日,多位曾参加去年座谈会的学者与哲学社会科学和智库界知名学者汇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参与“新时期中国发展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担当”研讨会暨习总书记召开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一周年纪念会议,深入探讨中国学者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


此次会议由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洪大用首先从去年参加座谈会时习主席谈到的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四个重要问题以及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实践入手,介绍了人民大学校领导组织编写的全球治理、习近平同志治国理政思想解读等涵盖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哲学社会科学的著作以及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做出的努力。



洪大用副校长从四方面阐释了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第一,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对于树立青年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以及自信、包容品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需要创新构建扎根于中国大地、面向世界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话语体系与实践。第三,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需要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第四,结合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教师要做到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与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才能实施以育人育才为中心的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资深教授郑保卫去年曾参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郑保卫教授认为,习主席的去年的讲话对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建设、学术体系建设、话语体系建设与教材体系建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郑保卫教授认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坚持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郑教授还从新闻学科的角度,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建国几十年来的新闻学科建设与理论研究指导新闻学科的科学规范与学术话语的构建。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学科体系,就是变革时代中中国新闻学者的历史担当与光荣使命。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主任许永权从智库和哲学社会科学的角度分享了智库学者为国家战略建言献策与资政启民发挥的作用。许永权指出,智库、理论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就是讲国家战略与普通大众紧密联系起来。近年来,智库与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如提出的推崇、创新全球化、解读“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解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等,获得了社会与世界的认可。智库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还为习主席在去年座谈会上提出的加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加强智库交流与智库建设做出了重要努力与贡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研究员丁一凡回溯了中国与西方古代哲学与现当代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他指出,西方近代社会运动背后存在中国古代哲学的巨大影响力,欧洲崛起因此具有深厚的中国哲学背景。而进入现代以来,在西学东进的趋势下,中国的哲学与社会科学经历了学习西方、受苏联教条主义影响等发展时期。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对中国哲学与社会科学的中国特色与优势一直非常清醒、关注。中国哲学具有西方哲学不具备的辩证思维的优势。因此,在社会变革时代,我国哲学与社会科学更应坚持自身的文化自信与学术自信。



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教授、战略与冲突管控中心主任苏浩从人类哲学与社会科学重构的三个方面探讨了哲学与社会科学学者的历史担当。第一,他指出随着中国的崛起,人类哲学与社会科学的逻辑、理论框架需要重构。第二,西方文艺复兴后的世界已经发展至一个拐点,因此世界需要以东方文艺复兴来实现再次发展。这个过程中人类哲学与社会科学的逻辑、理论框架也需要重构,寻找人类的共同价值(普世价值)。第三,中国的崛起给地缘政治、战略学等研究中国内政外交的哲学与社会科学的逻辑构建与发展提供了机遇。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新闻中心主任颜梅指出,中国人民大学去年11位学者参与座谈会,涵盖了11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中的10个。人民大学从陕北公学时期,就确立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办学指导思想。人民大学建校80年以来,建立了教育自信,为中国哲学与社会科学学派的建构做出了卓越贡献,是扎根于中国大地的大学。颜梅指出,目前学术界出现信息过载、信息因刻板印象在传播中失真造成对抗式传播、学术话语不接地气等问题,需要我们再总结、梳理扎根于中国大地的大学为中国学派构建做出贡献的经验。以此来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学养的新闻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义桅从学术自信与学术自觉的角度发言。王义桅认为,学术自信是四个自信在学者身上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的讲话提到的丝路精神、现实赤字与未来展望,就是中国“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的思想之体现。在西方规则规范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中,中国本着“事实求是”的精神,从现实赤字与现实需求入手,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将有利于降低赤字,实现各国共同发展。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学者在研究“一带一路”时,要从学术自信走向学术自觉,即自觉地打造“一带一路”学术与话语体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副所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李国强通过举例说明智库在政策咨询方面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他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到的加强智库建设,就对做好智库在政策咨询方面的机制建设提出了要求。特别是目前政策决策需要观全局而综合谋划,因此智库的咨询作用就显得愈加重要了。这一现实要求对于避免出现政策执行中的负面效果以及决策机构科学决策、政府部门科学执行政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系教授、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兼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胜军认为去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振聋发聩,象征着学术GDP时代的终结。张胜军教授结合习总书记讲话中指出的要做大学问、做真学问的要求,指出智库界与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界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后,呈现出学术无忌、学风清扬的可喜变化。在继续学习、实践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过程中,学者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传承优良学术传统。这就是中国学者不辜负时代给予的机会与使命的历史担当。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研究员刘军红从战略研究的角度分享了对于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的历史与责任担当。刘军红认为,从事战略研究的学者最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国家发现风险、分析风险并给出对策。他还指出,从事国际问题与国际战略研究的学者,需要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在变化的世界中,用战略的眼光与视野,敏锐地发现国际新闻中的反常点,从而发现新闻与政策背后的战略。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科技期刊与知识服务中心主任、《智库理论与实践》编辑部主任吕青从《智库理论与实践》杂志的创刊于一年多来的发展的实践经验,讲述了智库学者在中国崛起中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她表示,《智库理论与实践》是智库学者互相沟通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对深入探讨哲学社会科学学者的历史担当具有重要的平台作用。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前副台长李忠尚教授以智库的宗旨是为我国民主科学决策服务的中心观点入手,从四个方面分享了关于智库学者的历史使命与责任担当。第一,习近平总书记对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与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指示高屋建瓴,标志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与智库的繁荣发展与美好未来。第二,党的十三大以来,智库在我国科学民主决策发挥的作用一直受到重视。第三,智库应与国家发展大局与政治大局紧密相连,必须为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服务。第四,智库提供科学的政策咨询服务,需要有一颗坚定的中国心以及深厚的家国情怀。



证券日报常务副总编董少鹏回顾了2006年采访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对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要坚持真情实意。真即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情即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充满激情,实即坚持理论实际,意即树立精品意识。结合习近平同志在座谈会上的讲话,董少鹏指出国际上对中国研究存在西方格式化的话语体系占主导地位的问题。刘易斯拐点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中国搭便车论等西方提出的具有倾向性的名词在国际上对中国的和平繁荣发展造成了不客观的印象。因此,中国学者应努力从中国的发展经验中构建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形成国际流行的词汇。



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教授在总结发言中,从智库与学术的异同入手论述了智库与学术的殊途同归。王文教授指出,2013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智库发展已经上升到中国国家战略和顶层设计的高度,成为现代国家治理密不可分的重要部分。王文教授认为,智库与学术存在三方面差异:智库从业者专业范畴更加广泛,学术从业者专业细分化程度更高;智库学者更注重即时影响,学术学者更寻求思想层的突破;智库学者与学术学者之间工作内容存在很大差异。王文教授指出,智库与学术还存在四点相同指出:第一,二者都从事服务大众的研究;第二,二者都从事服务行业的研究;第三,二者都从事服务政策的研究;第四,二者都从事服务国家战略的研究。因此,王文教授认为,智库学者与学术学者应当相互尊重,相互团结,相互促进,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座谈会上提出的“智库建设要把重点放在提高研究质量、推动内容创新上”以及“严肃对待学术研究的社会效果”,让学术与智库更好地结合起来,进而为社会与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集团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款2亿元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旨在把脉金融,钻研学术,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大众。人大重阳聘请了来自 10 多个国家的 96 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与 30 多个国家的智库开展实质合作。

目前,人大重阳被中国官方认定为 G20智库峰会(T20)共同牵头智库、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处、“一带一路”中国智库合作联盟常务理事、中国-伊朗官学共建“一带一路”中方牵头智库。2014年来,人大重阳连续三年被选入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推出的、国际公认度最高的《全球智库报告》的“全球顶级智库150强”(仅七家中国智库连续入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