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张燕玲:”一带一路“建设多利用融资、融信、融智
本文大概1600字,读完共需2分钟
张燕玲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全球治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本文刊于12月18日《21世纪经济报道》,原标题为《国际商会执行董事张燕玲:"一带一路"需要金融创新》。
"‘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是前提和归属,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是金融利益共同体。"12月7日在由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创新论坛上,国际商会执行董事、原中国银行副行长张燕玲表示,"金融在‘一带一路’互联互通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发展的动力源泉。"
她认为,除了至关重要的金融安全,另一个"永恒的话题"与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金融创新。
"一带一路"不同于以往的"全球化"
为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建立了七个战略资金平台,央行也已签署了多份货币互换协议。目前,使用人民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国家已达六十多个,人民币也已稳居中国跨境收付的第二大货币。
"我们还要吸引更多外国资金加入,方法就是组织全球的资源配置。"张燕玲说,"这不能仅依靠中国的政策性银行。国际金融机构、各国的丝路基金、东道国的政策性金融机构都应被纳入考虑范围,且还应利用当地政府的信誉筹集资金和发债。"
张燕玲认为,和过去的全球化相比,"一带一路"倡议有着很多的不同之处。首先,中国不称霸、不搞强权,将过去的丛林法则改为了共商、共建和共享。而除此之外,建设方式的变化也非常重要。
她指出:"过去我们走出去做EPC,现在我们还要加上一些管理和服务,这就需要金融来提供服务。"目前走出去的企业多为国企,它们承担了众多"一带一路"大型项目,如果风险和建设的债务资金都由企业来背负,会对其杠杆率的降低和收益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战线拉得越长,风险就越大,而金融要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她说道。
此外,转变的还有贷款的方式。据张燕玲回顾,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曾既无外债,也无内债,国家信誉评级为B。为实现贷款,只得通过信誉评级为AAA的中国银行从西方贷款,再转贷给中国的企业和项目单位,停留在"买方信贷"。而现在则已进入了"卖方信贷"。
应更多利用融资、融信、融智
"基于‘一带一路’和以往全球化的不同,银行就必须要创新。"张燕玲表示。
首先被强调的便是融资:"融资和贷款的区别主要是期限,特别是融资往往主要为贸易融资,以场景发起,针对具体业务,而非只是考虑是某某企业,就贷给它多少钱,这对企业减少负担有好处。"
而除了融资,融信、融智也应更多地被利用。例如在EPC过程中,银行可以利用自身信誉,以保函等信用证的形式帮助企业参与投标。而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银行可以从头到尾与企业共同参与,创新交易银行业务,帮助企业实现去杠杆。
张燕玲指出,传统银行正受到很大冲击,走出困境需要真正回归本源,支持实体经济,而这就需要大力发展交易银行,包括供应链融资和保理业务的开展。
据她介绍,交易银行指商业银行专注于客户的交易服务,并提供交易全过程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方案和服务。和以往贷款、还款的简单模式相比,交易银行会按照企业特质、项目特质采取针对性的做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各国环境差异巨大,也就为交易银行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据她介绍,交易银行指商业银行专注于客户的交易服务,并提供交易全过程的一站式综合金融方案和服务。和以往贷款、还款的简单模式相比,交易银行会按照企业特质、项目特质采取针对性的做法。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各国环境差异巨大,也就为交易银行提供了广阔的发挥空间。
"现在,企业在运营中对资本的管理,还有流动资金的使用、优化还不够。"张燕玲表示,而这正是供应链金融的需求所在。依据国际商会(ICC)等组织的定义,供应链金融即指利用融资和风险缓释的措施和技术,对供应链流程和交易中运营资本的管理和流动性投资资金的使用进行优化。"现在,各国都把供应链金融提到很高的位置。"她介绍说,"前段时间中国发布了(计划),要在中国搞100个供应链企业。"
此外,保理对于"一带一路"金融也是至关重要。"只有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起来了,经济状况有了改善,他们才会感受到`一带一路'实际的好处。"张燕玲认为,相较于信用证的高成本和赊销的高风险,"在沿线发展经济贸易最实用的结算方式就是保理"。
她最后强调,金融服务还应致力于帮企业把好财务关,以应对当前复杂的经营环境。在良好经营环境的营造、财务管理等方面,银行均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为企业提供帮助。
长按右边二维码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官微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3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