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CY报告】全国首份绿色金融全球评估报告,中国已成为全球"旗手"
本文大概13000字,读完共需15分钟
本报告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曹明弟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部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缩减版刊于《中国金融》2018年第二期。
进入现代社会以后,人类的各项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愈加严重,各种环境问题频发;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于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于是,利用金融杠杆原理、资源配置手段进行保护环境,"绿色金融"产业随之出现。多年来,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发展,逐渐在各个层面促进绿色金融的发展。经过这几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国内绿色金融取得了蓬勃发展,还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绿色金融的大步迈进。目前,中国俨然已经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旗手。
国内绿色金融的发展迅猛
自"绿色金融"一词最早于1995年在中国被提出以后【1】,中国绿色金融缓慢发展着。在2014年成立的绿色金融工作小组的基础上,2015年4月,在中国人民银行的领导下,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成立,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个以绿色金融为主题的行业指导机构。在经历了业内普遍认定"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元年"的2015年之后,伴随着"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进一步落实,中国的绿色金融正呈现出全面提速的良好态势,对内持续助力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对外改善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话语权,为中国崛起提供"弯道超车"的可能。【2】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我国绿色金融体系"。【3】从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角度,提出了8方面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和有效约束机制,确立了我国推动绿色金融的政策框架。"绿色金融"首次进入国家的重大决策。
2016年3月16日,"绿色金融"首次进入国家五年规划,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宏伟目标--"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2017年8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七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会议对构建绿色金融体系进行了全面部署,促进建立有利于绿色金融发展的正向激励机制,将有效增加绿色资金供给,助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8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中国成为全球首个由政府推动并发布政策明确支持"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国家,和全球首个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指导意见》对绿色金融和绿色金融体系进行了明确的界定,提出了多重激励机制创新促进绿色金融发展,不仅有助于加快我国经济向绿色化转型,也有利于促进环保、新能源、节能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经济增长潜力。
在绿色金融领域,中国制定了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环境压力测试、环境信息披露和绿色PPP创新在内的宏伟路线图,中国的绿色金融正呈现出全面提速的良好态势。
截至2016年底,截至2016年底,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7.51万亿元(其中,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余额5.81万亿元;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余额1.70万亿元),较年初增长7.13%,占各项贷款的8.83%。其中,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所支持项目预计可节约标准煤1.88亿吨,节水6.02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4.27亿吨、二氧化硫488.27万吨、化学需氧量271.46万吨、氮氧化物282.69万吨、氨氮35.89万吨。【4】
图1 2013-2016年21家主要银行机构绿色信贷余额及其占各项贷款比例
与此同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2016年中国债券市场上的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超过2000亿元,占全球当年发行量近40%;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共发行贴标绿色债券1340亿元人民币,占全球发行量24%,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截止2016年底,全国已设立并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的节能环保、绿色基金共265只,其中约59只由地方政府及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参与发起设立,占比达到22%;成立于2012年及之前的共21只;2013年共成立22只;2014年共成立21只;2015年共成立80只;2016年共成立121只,呈明显上升趋势。【5】
图2 中国各年已设立并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的节能环保、绿色基金只数
2007年和2013年环境保护部(及前身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保监会两次发布文件,指导地方推进环责险试点工作。目前,全国大部分省份均开展了试点工作。2007年至2016年,全国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企业累计超过6万家次,保险公司提供的风险保障金累计超过1300亿元。
自2011年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以来,我国已有9个碳交易试点开展地区。既覆盖了经济发达地区,还纳入了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推出了近20种碳金融产品,包括碳配额质押贷款、碳配额回购融资、现货远期产品、场外期权、场外掉期等。截至2016年12月31日,七省市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量为1.16亿吨,累计成交额接近25亿元,市场交易日趋活跃,规模逐步放大。
中国的绿色金融从总体上看仍处于探索阶段。为加快绿色金融体制机制创新,更好地探索绿色金融发展模式,加大金融对改善生态环境、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支持,2017年6月14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新疆五省区选择部分地方,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为我国绿色金融的全面推行进行试点探索,要在制度、组织、市场、产品、服务、政策保障等六个方面进行探索实践,标志着我国地方绿色金融体系建设正式进入落地实践阶段。
农业银行、华夏银行等机构探索碳排放权、排污权质押融资方式。兴业银行对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进行了大胆创新和探索,形成了包括节能减排技改项目融资、CDM项目融资、节能服务商融资、绿色买方信贷、公用事业服务商融资、绿色融资租赁、排污权质押融资等丰富的绿色金融信贷体系,涵盖了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三大领域。【6】
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先后发行了绿色金融债券;2014年中广核风电公司发行国内首单10亿元"碳债券",债券利率采用"固定利率+浮动利率"的形式,其中浮动利率部分与下属5家风电项目公司在债券存续期内实现的碳资产(主要是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收益正向关联。2017年4月,全国首单绿色资产支持票据——北控水务(中国)投资有限公司2017年第一期21亿元绿色信托资产支持票据在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成功注册,基础资产全部为绿色资产。2017年6月,国内银行间及交易所市场首单融资租赁绿色债券——中电投融和融资租赁有限公司2017年度第一期非公开定向债务融资工具10亿元成功发行,所募资金将全部用于风力、水力、太阳能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类租赁项目。【7】
2017年8月,交易所市场首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绿色ABS——中国葛洲坝集团绿园科技有限公司绿色应收账款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13.04亿元在上交所成功获批发行,基础资产全部为绿色资产,募集资金全部用于绿色项目。2017年9月,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特锐德应收账款一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成功募集资金9.8287亿元,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首单绿色资产证券化项目。该专项计划具有"双绿"属性,不仅募投项目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而且基础资产本身也具有绿色属性。2017年11月,国内首单经独立第三方绿色认证的8.2亿元CMBS(商业房地产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嘉实资本中节能绿色建筑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
表1 部分中国创新性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列表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根据有关资料整理形成。
中国推动绿色金融成为全球共识
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发展为全球提供了学习借鉴的榜样。中国在国际绿色金融领域积极发挥影响力,促使绿色金融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成为全球环境治理的新型手段。
2016年9月4日,中国作为主席国,首次将"绿色金融"纳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的重要议题。在峰会公报中首次"承认扩大绿色金融的重要性"。这是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首次在G20峰会的年度公报上提及绿色金融的重要性。【8】
此前由中国和英国牵头的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提交的《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中的建议获得G20峰会认可。绿色金融成为中国为G20贡献的智慧结晶之一。在绿色金融的定义、识别和应对绿色金融的挑战等方面达成广泛共识,为中国在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环境压力测试模型等方面提升国际制度性话语权打下良好基础。这不仅体现了中国对于经济向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的决心,也顺应了世界落实《巴黎协议》目标的呼声,推动实现气候、环境方面的全球合作。【9】
鉴于中国在绿色金融的研究和探索方面已经走在了G20的前列,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作为2017年G20峰会主席国的德国就宣布继续在G20财金渠道讨论绿色金融议题,请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银行继续担任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共同主席。目前,作为2018年G20峰会主席国的阿根廷计划将"绿色金融"改为"可持续金融",继续纳入G20财金渠道,并请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银行继续担任G20可持续金融研究小组共同主席。
中国积极在国际市场上推动绿色债券的发行,并带动全球绿色债券市场。很多国家首次制定绿色金融政策框架,还有很多国家首次发行绿色债券,这都体现了中国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影响力。【10】
2015年10月,中国农业银行成功发行等值10亿美元绿色债券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是中资金融机构发行的首单绿色债券,也是亚洲发行体发行的首单人民币绿色债券。募集资金将投放于按国际通行的《绿色债券原则》(GBP)并经有资质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审定的绿色项目,覆盖清洁能源、生物发电、城镇垃圾及污水处理等多个领域。
2017年9月,中国工商银行卢森堡分行发行首只"一带一路"绿色气候债券,覆盖美元和欧元两个币种,募集资金折合共计21.5亿美元,用于支持工商银行全球范围内已经投放或未来即将投放的可再生能源、低碳及低排放交通、能源效率、可持续水资源管理等四类合格绿色信贷项目。此次发行创造了多项记录:单笔发行欧元金额最大的中资绿色债券,首笔同时满足国际和国内最新标准的绿色债券,首笔以"一带一路"沿线绿色项目为主题的绿色债券等。
2017年11月,中国银行巴黎分行成功发行覆盖欧元、美元和人民币在内的三币种绿色气候债券,金额等值15亿美元,是首只在巴黎挂牌上市的中资机构气候债券。
在G20和各国的共同推动下,全球绿色债券发展迅速。根据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最新发布的报告,2017年第三季度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达到新高,创下新的季度纪录,前9个月发行量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今年年初至今的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已超过2016年全年规模。2017年绿色债券发行总量或将增长40%达1200亿美元,并将在未来多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在推行绿色金融方面,中国积极主动加强国际合作,绿化"一带一路",吸引绿色外资。邀请对绿色金融感兴趣、有意向发展的国家进行实地访问,向其介绍中国绿色金融的探索经验,并在"一带一路"上向沿线国家和地区推行绿色金融。【11】
过去几年中国在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中取得很大成就,最大一个亮点就是在G20平台上推出了中国发起的绿色金融倡议。从英国、瑞典、新加坡等金融成熟国家,到中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墨西哥等G20中的发展中国家,再到越南、孟加拉国、加纳等中小规模的发展中国家,都在绿色金融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卓有成效的改革。
2017年3月,泛美开发银行(Inter-American Development Bank, IDB)组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8个国家组成的"绿色金融"考察团来华访问,详细考察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经验,访问国开行、工商银行、人大重阳、中节能集团等重要的绿色金融机构。这次访问对推动拉丁美洲地区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构建,以及中拉在绿色金融与绿色产业领域的合作具有重要意义。2017年9月,蒙古国政府组织高级代表团来华访问,通过交流,促进蒙古国有关部门和机构与国内有关金融机构、企业及第三方咨询/服务机构相互学习、分享发展绿色金融的理念和经验。
中国人民银行在内的全球八个央行共同发起了央行绿色金融网络。法国总统马克龙于2017年12月12日在巴黎主持召开了"一个地球峰会",讨论《巴黎协定》签署两年后,特别是美国退出之后如何继续落实有关减排承诺。会议期间,法国、中国、英国、德国、新加坡、荷兰、瑞典和墨西哥的央行与金融监管机构宣布发起成立了一个央行绿色金融网络(Central Bank and Supervisors Network for Greening the Financial System),将讨论央行和金融监管机构应如何推动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以及如何支持金融业分析和管理环境和气候相关的风险。【12】
政策成为绿色金融发展在中国快于其他国家的主要原因
环境问题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推进绿色金融的关键在于将外部性内生化,即将污染的负外部性内生为成本,将保护环境的正外部性内生为收益,从而引导资金流向环境友好产业。为让绿色金融能够发挥作用,一般的途径有政府政策引导、金融机构推动、和企业与消费者提升社会责任意识。而中国在今年在绿色金融领域突飞猛进,发展快于一些发达国家,引领全球绿色金融发展风潮,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政府政策的大力引导。【13】
环境外部性内生化可以一方面降低污染项目的投资回报率,另一方面提高绿色投资项目的回报率。在一些投入品和产出品的市价并不能完全反映这些产品的外部性本质的情况下,为了达到降低污染性产品的产出、同时提高清洁产品产出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政策手段来实现:第一类政策旨在提高绿色项目的投资回报率,例如降低清洁产品的税费,提高对清洁产品的补贴,加大对绿色项目的资金支持;第二类政策旨在降低污染性项目的投资回报率,比如提高污染产品的税费和其他成本,加大污染处罚力度并坚决依法执行政策。
近年来,中国政府制定大量政策,出台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具体措施手段,鼓励发展和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绿色金融供给,动员和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到绿色产业,支持绿色、低碳、循环等项目,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14】
此外,政府还加强环保督察、执法力度,对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行业企业进行停产限产等措施降低其产出,通过价格政策调整提升其环境污染的经济成本,通过与金融部门联手进行限贷缩贷减少其资金供给,不断压减污染性项目的投资回报率。
政府政策的指挥棒有效地改变了传统的金融资金供给和产业生态,金融机构增加了对绿色产业的支持,传统产业向绿色转型升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绿色金融改革与促进绿色转型课题组的测算,按照2013年国家制定环境保护标准和2015年保护标准,在2013年需要的绿色资金分别达到了3万亿元和3.7万亿元,而2013年实际的绿色投资额仅有0.9万亿元左右,资金缺口达到了2.1万亿元和2.8万亿元。中央和地方政府只拿出了1000多亿元来支持相关绿色投资,据此估计,未来几年,全部绿色投资中政府财政出资进行绿色投资部分只会占到10%到15%,而绝大部分会来自于社会投资,社会绿色投资比重预计将达到85%-90%。
金融机构借助政府、市场机制和社会监督等多种力量,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理财产品、绿色基金等业务撬动民间资金投资于绿色项目,在财政资金不足甚至缺位的情况下,引导社会资本逐步从高污染高能耗的重工业行业退出,进入新能源、清洁交通等绿色产业或者环保低污染的服务型行业,有力地支持了环境治理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此外,投资于节能技术和治理污染技术等高科技领域,能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几年,中国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为绿色产业引入社会资本8万亿元左右。而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190个成员单位中的中资金融机构所管理的120万亿元金融资产,约占中国金融业总资产的70%,则为绿色金融的资金供给描绘了具有极大发展潜力、又有较大可达性的远大目标。
社会责任可以包含在企业的目标函数中,这已经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大型金融机构和上市公司的公开信息披露中体现。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的方法主要有:强制要求金融机构和企业披露其所投资项目的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建立起依法追究投资者保护环境责任的法律体系,加强绿色投资者教育,建立绿色投资者的网络等。如果企业可以更大程度上去承担社会责任,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财政补贴的不足进而达到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效果。市场价格是由企业和消费者通过市场均衡机制来共同决定的,如果消费者有了社会责任,那么由于对清洁产品的需求增加,市场均衡条件下清洁产品的价格将上升,其效果相当于政府对清洁产品提供价格补贴。社会责任网络、要求企业披露污染信息的社会压力、非政府组织(NGO)的努力等都使得消费者履行和体现社会责任成为可能。
根据一项报告,2015年年报披露期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中有702家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包括公司社会责任报告、履行社会责任的报告、环境报告、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公民报告等)等711份,报告数量较上年同期增长了3.64%,其中金融业上市公司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的比例最高。
2017年9月13日至14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首次向社会公众零售6亿元国家开发银行"长江经济带水资源保护"专题绿色金融债券。绿色金融债券首次面向社会公众零售,为绿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创新、安全、标准的渠道,让社会公众提升的绿色环保责任意识有一个可触及的金融载体,让投资者既参与环境保护,又获得稳定收益。
中国带领全球金融进入绿色发展新时代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绿色金融"。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发展绿色金融是国家战略性优先事项。中国的绿色金融市场诸多创纪录、超常规发展,以及中国绿色金融制度的一些前瞻性指引把中国绿色金融由拓荒型的数量化发展导向精耕型的质量化发展。
中国作为最重要的新兴经济体,需要使绿色金融"中国标准"成为"世界标准",以提现中国在绿色金融方面的领导力,提升在全球环境治理中的话语权。中国在担任G20主席国期间,在国际上充分展示了绿色金融方面的领导能力。同时,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致力于提升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跨境绿色投融资的机遇处于巨大的风口之上。【15】
中国正站在引领全球金融治理与区域金融治理的重大历史关口,一定抓住这一机遇,制定标准、制定规则,就是引领潮流、引领世界,推动我国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和绿色基金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化,拓展全球金融市场,畅通绿色资本的跨境流动,推动全球绿色金融市场和生态环境保护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201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国家标准委等5部委联合发布了《金融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将"绿色金融标准化工程"被列为五大重点工程之一,将大力推进落实。
2017年11月11日,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和欧洲投资银行在第23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举行地德国波恩联合发布的《探寻绿色金融的共同语言(The Need for a Common Language in Green Finance)》白皮书,为提升中国与欧盟的绿色债券可比性和一致性提供基础,为推动绿色金融的定义和标准的一致化提供了重要参考。
建立健全与绿色金融相关监管机制,加强对绿色金融业务和产品的综合监管,形成宏观审慎评估和微观运营监管的协调,统一和完善有关监管规则和标准,特别是形成监管层和金融机构关于"绿色"定义共识的一致性,建立公共环境数据平台完善绿色金融产品标准,完善绿色评级和认证,建立环境压力测试体系等手段,打破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绿色投融资瓶颈。
推动金融逐步开展环境压力测试。中国工商银行已率先探索环境风险对银行的压力测试。分析表明,环境标准和执法力度的提高、未来开征碳税和碳交易市场启动将使高污染企业贷款不良率提高。对这些情景进行压力测试,可能衍生出包括银行业、保险业、资管业等在内的金融机构形成支持绿色项目和抑制污染性投资的内部转移定价机制(Funds Transfer Pricing)。
特别要注意防范监管套利,尤其是在政策约束不完善、监管制度未跟上的发展初期,有效监管不足、监管协调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出现"专空子"行为,滥用政策红利,出现"洗绿"风险而影响绿色金融的健康发展。
通过强化信息披露来持续地提升绿色金融市场透明度,提高社会公众获得环境信息的便利性,增强社会监督力度和第三方认证的权威性,加速环境问题外部性内生化的进程,引导社会各界提升绿色偏好,提升金融机构的绿色投资价值,降低绿色产业的绿色融资成本,增强投资者网络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污染性项目的绿色转型意愿,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理念成为社会现实。
2017年6月12日,环境保护部与中国证监会签署《关于共同开展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工作的合作协议》,从上市公司为起点,督促上市公司切实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引导上市公司在落实环境保护责任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强制性环境信息披露制度",将成为对绿色金融资金运用引入社会监督和第三方评估的突破口。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旗手。一方面通过G20峰会和相关国家以及"一带一路",中国为全世界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经验借鉴,引领全球经济和金融向着绿色、可持续方向前景,推动绿色金融的广度发展。【16】另一方面,通过在国内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中国在探索不同地区、不同情况发展绿色金融的、可以复制可以推广的经验做法,更好地发挥绿色金融助推中国经济绿色转型的积极作用,推动绿色金融的深度发展。中国正在成为全球绿色金融发展的新策源地,有望形成链式反应,牵引全球进入绿色金融爆发式发展的新时代。
注释:
【1】胥刚:《论绿色金融──环境保护与金融导向新论》,载《中国环境管理》,1995年第4期,第13-16页。
【2】王文, 曹明弟:《绿色金融与“一带一路”》,载《中国金融》,2016年第16期,第25-27页。
【3】马骏:《“十三五”时期绿色金融发展十大领域》,载《中国银行业》, 2016年第1期,第22-24页.。
【4】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6年报》,2017年。
【5】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2016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
【6】闫东彬,赵丽娜:《渐入佳境的商业银行绿色金融》,载银行家网,2017年11月15日。
【7】吴琦:《绿色债券发展迅速"补短板"刻不容缓》,载《中国经济导报》,2017年11月14日。
【8】徐豪:《中国绿色金融为全球提供学习借鉴榜样》,载《中国经济周刊》,2017年第44期。.
【9】吴雨霏:《中国G20推动绿色金融正当时》在FT中文网,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8943。
【10】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绿色金融与"一带一路"》,中国金融出版社2017年出版。
【11】马骏:《在哈尔滨详解绿色金融十二个热点问题》,载中国金融信息网,http://greenfinance.xinhua08.com/a/20171127/1737433.shtml。
【12】马骏:《绿色金融的若干最新进展》,载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微信公众号,2017年12月19日。
【13】汪杰,徐晓璐:《绿色金融的现状探析和前景展望》,载《清华金融评论》,2017年11月23日。
【14】绿色金融小组:《构建中国绿色金融体系》,中国金融出版社2015年出版。
【15】王文:《绿色金融国际化,亟待中国标准》,载《经济日报》,2017年11月9日。
【16】曹明弟:《论"一带一路"绿色金融相关主体行为要领》,载《环境保护》,2017年第16期。
推荐阅读:
本文由人大重阳独家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3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