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我为什么看好中国?10位权威专家这样回答……

人大重阳 2019-09-16
点击↑↑↑关注“人大重阳”

本文大概6800字,读完共需8分钟

者按: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著作《看好中国:一位智库学者的全球演讲》(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版)入选2018年上半年“强素质•作表率”国家机关读书活动政治类推荐图书。同时在2018书香羊城十大好书评选活动中,《看好中国》位列社科类榜单之首。2017年10月10日,“讲好中国故事  看好中国未来”学术研讨会暨《看好中国:一位智库学者的全球演讲》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人民出版社总编辛广伟、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吴晓求、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所长房宁等十位专家学者同台思辨。现将研讨会内容重新梳理摘编,以飨读者。


吴晓求:我一直看好中国,从未觉得悲观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我一直说,对年轻人不能过多的赞美,但是王文非常好学,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都很强,所以稍微表扬下。今天的主题是“看好中国”,迄今为止我一直是看好中国,从来没对中国有任何的悲观想法,无论碰到什么困难,中国的未来一定是非常好的。这个经过特别长时间理性思考得出来的结论,主要基于三点:

第一,中国这么大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社会复杂,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一定是不行的。我们国家几位非常重要的领袖人物,把握了大势,把握了未来。毛主席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推出改革开放这项伟大的事业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部署,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法宝。之后还有江泽民总书记、胡锦涛总书记等领导人,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让中国比较好地进入到接近于世界舞台的中心,用总书记的话说,我们现在是历史上,至少是近代史上离繁荣发展的中国最近的时候。

第二,是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中国人非常好学敬业,同时不会享受,总有危机感。危机感是我们民族的烙印,中国人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未来,实际上未来的中国不会有太多不测,但危机感使他们非常智慧,每天思考学习。而且善于学习他人的经验。中国有很多高科技在不少领域正慢慢领先于全球,这和我们的奋发图强有关系,也和西方国家列强封锁有关系。依照我的判断,中国不会为“中等收入陷阱”所困。首先中国的创新创业是我们摆脱中等收入陷阱最重要的力量,因为它逼出了有竞争力的增量来带动存量。其次,我们的存量改革,经常说是供给侧改革初见成效。

第三,我们文化的特质也使得我们看好中国,中国文化里面有很多优秀的精髓的东西。

当然,我们也有问题,我们急功近利、好大喜功,恨不得我们这一代人把后面几代人的事情都做了,把后面几代人的财富都挣了。未来中国也还是会有问题,我们要认真思考,冷静把握,但是我们内心要充满希望。


辛广伟:看好中国,一位智库学者的中国观

(人民出版社总编辑)

《看好中国:一位智库学者的全球演讲》这本书,在我看来可以有一个更切合的标题,如《看好中国:一位智库学者的中国观》。当时拿到书稿,我们就非常兴奋,因为在向世界讲中国故事的大背景下,非常需要一本特别能表达我们话语的著作,而王文的这部著作正是我们需要的东西。他此前的两本书《伐谋:中国智库影响世界之道》和《美国的焦虑:一位智库学者对美国的调研手记》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在中国国内和国际上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这本书既是前两本书的延续,又是王文中国观比较系统的体现。是人民出版社对十九大的献礼。

这本书有四大特点。第一,以世界读者喜欢的方式讲中国故事,不管是演讲、访谈、还是座谈,都非常接地气。第二,逻辑性非常清晰且简明。第三,有丰富的事例。第四,坐标有横向和纵向。一方面他从中国的发展历史来看待今日之中国,另一方面,与全世界那么多国家做比较,讲今日之中国。

我非常赞同吴晓求校长在序言里写的一段话:“王文用最接地气的语言简洁明了的逻辑把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讲出来了,这些道理未必都毫无破绽,但有助于加深人们特别是外国人对中国的理解,所以说看过这本书那些缺乏足够对外经验的我们的官员、学者、社会活跃人士,在出国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借鉴和示范”。我希望在这个发展飞速的时代,能有更多的学者像王文一样,做一些深度有益的思考。所以,最后,感谢王文教授,感谢人大重阳。希望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我们携手合作,共同为中国发声。   

  

王文:时代赐予机遇,致力改变思想逆差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人大重阳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一直关注中央国家的战略决策,所以为喜迎十九大,研究院肯定要发声,恰好人民出版社愿意与我们合作出版这本《看好中国》,非常感谢。我此前在人民日报社工作8年,现在人民大学工作5年,我的几本专著都是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我希望这一辈子都跟“人民”挂上钩。

包括我在内的人大重阳同事近几年去了很多国家,参加了很多高层大型会议。但总体而言,感觉非常孤独。就像2015年6月参加全球气候金融大会时,我是那场会议的唯一一个中国发言嘉宾。总体而言,中国在很多产品上是巨大的顺差,但我们的思想和知识却是巨大的逆差。我去了差不多全世界100个城市的机场,几乎没有看到过任何一位中国学者写的书,我是非常自责的,我希望中国的学者一定要努力地在全世界推广我们的声音和思想。

我经常和同事讲,我们被时代和国家抓了壮丁,是件非常荣耀的事情。我也鼓励我们研究院的同事,这个世界上很少有一种职业像智库的责任一样,每天思考的事情和努力的方向,和这个国家以及时代的命运息息相关。而且,就像我在后记里写的,我是天资很一般的人,但我相信勤能补拙。我们研究院有一句院训叫“天道酬勤”,我觉得过去的几年,人大重阳能够有一些发展,是学校给我们机会,社会给我们机会,最关键也是时代给我们机会。


 

毕吉耀:五年规划持之以恒,中国巨轮乘风破浪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和王文认识几年了,他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这本《看好中国》我也已经拜读过,他在书里面的每次演讲都比较接地气,我今天也希望以讲故事的方式做开场白。我第一次出国是1992年到法国,发现卫生间都那么干净,而且还有手纸,真是羡慕。90年代中期到欧共体当外交官,电梯到楼下可以直接从地库开车就走。但现在去欧美国家,宾馆没有牙刷和拖鞋还要自备。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人富起来了。这说明改革开放40年,我们中国的政策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的模式、体制和道路有自己的特点。

上个月我去俄罗斯访问,跟一些智库、各种协会还有政府机关接触,他们说中国经济发展迅猛,有两点让他们印象深刻。第一是渐进改革。第二是长期坚持五年规划,这个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至关重要。俄罗斯很多人也在游说普京,建议制定各种各样的规划。

上个世纪我们讲发展观,第一步是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是解决小康问题。十六大提出第三步分两段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当选后提出了中国梦、两个百年的目标。回想起来,从80年代到现在每一次党代会,每一次五年规划都是紧紧围绕这么一个发展目标来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推进。这个经验越来越被西方国家所推崇。

中国还会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这套体制已经充分显示出了它的优越性。当然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阶段的发展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关键是重视问题、解决问题。尽管前进的道路中还有诸多不平坦之处,但是中国经济的巨轮依然会破浪前进,实现美好的未来。

曹和平:中国守住基本盘,用宏大叙事与世界对话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

讲故事是特别重要的,用故事的方式传递中国人的思想、生活方式、经济模式、未来远景,中国人都应该好好学习。年轻人讲故事首先要创造一个场景,然后才开始讲。过去40年,我们向西方学习,创造了一个竞争性和切分性产生世界经济分红的场景。那么中国如何在未来的5到7年、10到15年超过西方?以企业为例,中国工商银行的账户是5.21亿个,阿里是5.9亿个,腾讯是10亿个。为什么腾讯这个“小毛孩”能拿到10亿个账户?因为他动员了一个第三方市场平台边际报酬不递减,边际成本不递增的非切分性经济,是共享性、非竞争性的产品。还有现在的今日头条,小米等等,都是非常厉害的企业。

而且我们中国的传统经济因为去库存、去杠杆、去产能守住了基本面,未来我们在新一轮经济方面的成长比全世界任何地方都好。我相信中国现在的资源禀赋构成和它对平台企业的创造型条件,加之全世界治理结构在过去一两年的大幅度变化,中国拥有了一个非常好的历史机遇。中国人不仅要用传统讲故事的方式来讲,而且要用宏大叙事,用年轻人更懂的创造性场景来绑定黏性色彩记忆。

另外,有人讲中国已经掉到中等收入陷阱去了,我不同意。全世界数数看,我发现能够在这个时候把经济基础领域的差别,通过原来社会制度的基础设计,通过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和产业政策的实时校正,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也只有中国,韩国以及其他南美国家都没能做到。 

贾康:突破“历史三峡”,决战全面改革关键期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怎么看中国未来,我有两层基本看法。首先要有一个全面与中肯的追求。有的学者说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一了,我们实际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越美国,还说在科技创新力方面中国也已经超越美国。在我看来这就不够全面和中肯。作为研究者,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务实,尽可能接近实际运行的样态。

第二,我们应该追求深刻与远见。要追求从现象形态到更有深度的认识,这个深度我认为一定要把短期的预测尽量衔接到中期和长期,尽可能地放在一个历史进程中间。光讲短期肯定是深刻程度不够的。

我们认识、适应还要引领的新常态,要努力争取由“新”(就是阶段转换、速度下降这个已经非常明显的新特征)到“常”,即常态的在结构优化支撑下的升级版(增长质量提高),在中高速的平台上实现中长期的运行。我认为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基本没有悬念,现在无论是从保证速度(“十三五”期间每年年均增长速度是6.52%以上)还是从精准扶贫(7000万贫困人口脱贫)的推进速度来看,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是大概率事件。

但同时有一个不确定性,三中全会60条所规定的改革时间表明显滞后。预算改革完成的较好,税制改革以及理顺中央和地方的体制关系,还在进展之中。这跟中央原来的战略部署出现了时间表上的偏差,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全面小康我们当然是欢欣鼓舞,全面改革不能如愿按时间表推进,更要我们攻坚克难,寻求如何冲破”历史三峡”,这是中国现代化关键的瓶颈期。在中国历史性的考验面前,我们一定要有长期的意识,只有改革进一步取得成果,我们才能有足够的新动能实现我们发展动力的转型升级,有后劲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之后就是提升我们硬实力的同时,提升中国的软实力。

最后按我们的风格谈一点小故事。前两年在比利时看到城市中心的水面上有大群水鸟,环境非常优美。有人总结欧洲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同时评论中国,认为中国是好脏好乱好热闹。“热闹”是中国特色用语,表明有很多发展机会。中国的市场活力和魅力是全球的投资者不能否定的。当然,形式主义追求的不脏不乱也可能带来误区,环保这方面尽量不要搞运动式的风暴,要拧螺丝,配套式改革。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定要掌握好理性的度。

房宁: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故事的关键是下一步

(中国社科院政治学所所长)

首先祝贺王文和人大重阳这几年取得的好成绩,我觉得欣慰,也非常羡慕。政治发展在我们政治学里算是二级学科。我们做了很多比较研究,在战后作为后发国家,作为发展中国家采取我们这种制度的,没有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我们有独特性,甚至是唯一独特性。

我想重点说的是,我们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这只能说明过去和现在,不能说明未来。我们要研究的是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来没有像这样接近过,但我们要看到最后的阶段也许是最困难的阶段,就像徒步运动,我们常说的行百里者半九十。走一百里,前面八十里都一切正常还哼着歌呢,到九十里所有问题都来了,力气用尽了,潜力没有了,或者按我们政治学说法,各种制度工具的效能发挥到最大了,就像元气耗尽。

所谓极限运动,我们国家现在也有点这个意思,到了临界点,所有的问题都会变得特别严重。比如说徒步运动,我走着走着觉得脚里怎么有个石子,打开一看,实际上只是一根小草。任何一点小问题都会在这个阶段放大。这是我们的危险,为什么说越接近成功越危险、越困难,越需要你努力付出你最大的力量和智慧。我觉得中国故事的关键是下一步。

杨光斌:好的政治秩序是权威、民主和法制的动态平衡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首先祝贺王文院长《看好中国》的问世,这是十九大之前的献礼。我想给大家讲两点,第一什么是好的政治秩序,第二好的政治秩序是怎么来的。我们前一段时间开了一个研讨会叫“超越80年代”。80年代是一个思想解放的年代,也是一个否定中国的年代,是非常激进的年代,那个年代就是古典主义、新自由主义来看待中国。我认为思想界很多人的思想水平还停留在80年代关于中国的认识。

10年前像我们开始谈中国模式、中国道路的时候,思想界、同行认为你是左的,今天反思已经成为一个主流。什么是好秩序?一个好的政治秩序,肯定是权威、民主、法制的动态平衡。我们要有民主,要有权威,否则就是脱缰的野马。但无论是民主还是权威都可能滥用权力,民主滥用权力就是暴民政治,权威滥用民主就是专制。中国目前的体制,法治稍微弱一点,但总体上朝着动态平衡走。

好秩序是怎么来的?首先是“自发”秩序。自发秩序首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带来了财富,第二步带来社会结构的分化,第三步社会结构的分化带来了政党制度,阶级政党、富人的政党、穷人的政党。第四步逻辑是依靠财富来分配权力,最后的结果必然是不平等的寡头政治。按照“自发”秩序,人与人之间必然处于不平等的状态。 

另外一条秩序是人为秩序。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第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二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财富的分化、社会结构的分化。第三步不一样了,社会结构分化不能搞多党制,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有为的强政治,因此才能做到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赵磊:硬实力使国家强大,软实力使国家正确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

我知道作为一个年轻学者做智库研究非常不容易,都是在用脚步丈量地球。《看好中国》我认真地看了,他的每个文字都是靠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我很欣赏。全球只此一份,如果没有人读不是他的损失,而是我们的损失。

在“一带一路”进程中我经常听学者讲每700年对中国很重要,每700年都会出现文脉、商脉齐头并进的盛世。还有一个观点,说每12年对中国人也很重要,1978年做出了改革开放的重要决定,对中国来说很关键,拥抱了世界。1989年,西方封锁全球时,我们参与全球资源供给。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成为第148个成员国,中国经济上要与国际社会对标了,不仅要开放还要对标。2013年提出“一带一路”,提出新型国家关系和新型大国关系。

听到这些观点,我觉得都很有道理,但也可能是巧合。其实每一年都很重要,每一年我们都在做改革的事情,开放的事情。今年春节我到了一个口岸城市——阿拉山口,这个口岸城市户籍只有1.1万。中欧班列80%是经过这里到欧洲,2011年寥寥无几,2015年是600列,2016年是1200列。1.1万人的城市背后是50个城市的联动,中国的城市联通了欧洲的城市。

有一种改革是日做而不察觉,这可能也是中国改革的一个魅力,微观上已经在进步了。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对中国的政治、外交和经济是很有信心的。用一句话来结束,什么是硬实力,什么是软实力?在我看来硬实力是使国家强大的,软实力是使国家正确的,今天中国确实很强大,我们有体量,但我们有声量吗?所以才要讲好中国故事,软实力要确保我们正确行使手中力量。如何确保正确?除了政治的、经济的还有文化的。文脉变成了政治、经济各个方面中最有温度的那个脉络,这既是中国特色也是中国的资源。

钟新:世界公众不同的中国观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作为一个传播学者,对王文院长去到世界各地演讲,讲好中国故事的行为是特别欣赏和赞叹的。我是一个国际传播学者,比较关注的是世界公众的中国观,其中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坏消息是可能世界并不是那么认同中国的一些方面,尤其是政治。他们可能会觉得我们不一样,所以很害怕我们。但这几年我正在与外国记者交流的时候,有一个好消息想分享给各位老师,有很多非洲记者到中国来,他们在看到中国的发展和变化以后,觉得中国的政治、政党的合法性最重要在于领导这个国家稳定发展,而不是在政党轮替后造成了社会的动荡。可见,政治是非常大的议题,也是世界认同中国发展的很重要的议题。


长按关注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3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