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从金融大国走向金融强国,中国怎么做?这个视频很精彩
本文大概6000字,读完共需8分钟
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本视频系王文做客东方卫视《道·理》栏目,刊于11月18日看看新闻,由@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独家整理刊发。
主持人: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成就。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40年来中国金融业无论是规模、结构、业态,还是功能、竞争力、国际影响力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中国金融业已经从改革开放之初的带有明显计划经济痕迹,转变为如今的初具现代金融特征。本期《道·理》我们关注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金融业的变革与发展。
从无到有金融业蓬勃发展
主持人:1978年党中央决定实施改革开放,次年4月邓小平首次提出开办“出口特区”。1980年5月,深圳成为首批四个“经济特区”之一。1981年国务院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库券条例》,决定从当年起发行国库券。1984年新中国的第一支股票“上海飞乐音响”诞生。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会见了以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为团长的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代表团。在接受了客人赠送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证章和证券后,邓小平用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张股票回赠客人。
从1981年国库券发行到1984年中国第一支公司股票出现,短短三年间金融业稳步登上了新中国的经济舞台。中国的改革开放,也从此不再仅仅依靠实体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也开始发力。
1990年12月19日上午,上海证券交易所举行开业典礼,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出席典礼,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1949年以来内地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开业初期以债券交易为主,包括国债、企业债券和金融债券,同时进行股票交易,此后逐步过渡到债券和股票交易并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业的结构层面发生了重大变化。一个显著的变化体现在金融资产规模扩张与扩大结构调整,尤其是证券化资产规模的比重有了大幅提升。
从资产规模来看,金融资产增长速度相当惊人。我国居民储蓄存款1978年只有210亿,而如今超过了68万亿。从金融市场来看,1978年中国金融市场相对单一,全社会只有1000多亿元的规模,而目前已达到了360万亿。外汇储备1978年为1.67亿美元,而现在则是3.1万亿以上。我国货币金融资产的增速达到20.5%,从1990年到2018年6月,年增长速度为29%,并对整个金融结构产生重要影响。
今天演播室我们邀请到的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教授。
主持人:中国改革开放40年,金融业从无到有,其中都经历了哪些阶段?先请您给我们做些简单的梳理。
王文:我觉得过去40年,中国金融业和中国各行各业都一样,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来,中国金融业有着强大而又稳定地发展。过去40年,全世界经历了非常多的风险,2008年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在这么多危机的冲击下,中国金融业出现了一些风险,但是中国是全世界唯一一个没有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大国。所以我说,过去40年,中国在增长,而且是稳定地增长,是有风险但无危机地增长,这是很不容易的。过去的这些年,我们不停地突破,从过去仅仅只有一家银行的模式,慢慢地把商业银行的功能从中国人民银行剥离出来。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集中力量研究和实施全国金融的宏观决策。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件。
上交所、深交所的成立,代表着中国资本市场不停地推进和建立,越来越多普通老百姓进入到金融的市场,成为股民,然后参与到了财富“大爆炸”的制造过程,更重要的是,也参与到了金融作为社会资源配置作用的过程,所以这个过程我觉得也非常重要。
2001年中国加入WTO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这两件事对中国来讲也非常重要,意味着中国金融的开放化,中国金融逐渐开始走向世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参与到G20峰会。中国开始向全世界发声,主张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主张IMF改革,主张世界银行改革,那么中国在IMF中的金融的话语权也在提升,投票权也在提升。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金融逐渐开放。同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前后,中国的人民币也进入到国际化的进程中。十九大报告明确讲述,中国现在已经是站在了世界舞台的中央,那么在这时候中国金融的发展是面向全球的,开放进程会越来越大。我们现在取消了外资投资中国所谓的配比限制,负面清单越来越少。中国拥抱全世界,中国推出“一带一路”,中国对外投资进程也越来越快。
主持人:我们能感受到金融业的发展是我们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那么金融业的重要性怎么体现?
王文:根据十九大的报告也好,去年召开的金融工作会议也好,对金融的重视越来越多。习主席多次强调,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是现代经济的,不只是核心,更重要的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液活了,血脉通了,整个经济增长就会更加快速。
主持人:如果我们横向来比较,和其他国家的金融发展来比较的话,中国目前金融业的发展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上?
王文:40年前,中国只有一家银行,现在有几千家银行,几万家、甚至几十万家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金融的从业者800多万。40年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世界第一大银行市场、第二大保险市场、第三大股票或者说证券市场。应该说,中国的金融业已经进入到了全球金融大国这样的行列。
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是全球金融大国,但还不是全球金融强国。人民币国际化也是从零起步,国际化的指数远远不如美国。与此同时,中国国际话语权,金融话语权,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差距非常大。
与时俱进金融业的科技渗透与监督升级
主持人:经历了从无到有,到高速发展,中国的金融业改革开放40年来已经成长为增长最迅猛的行业。不仅如此金融业的深化改革与创新也在不断地带动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虽然起步较晚,但是中国金融业在科技渗透和监管经验上拥有后发优势。
金融业其实和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比如大家熟悉的支付宝、微信等终端支付方式方便了人们的生活。科技渗透金融,开启了金融创新的全新道路。新的业态出现了,金融业态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2010年起科技广泛渗透到中国的金融领域,脱媒现象开始显现。脱媒,是指在进行交易时,跳过所有中间人,直接在供需双方进行交易。如果说市场的发展是在逐渐对传统金融融资脱媒,那么科技对金融的渗透,则加快了金融的脱媒速度,被称为金融的第二次脱媒。这是基于科技的脱媒,主要是在支付领域。从数据上看,手机终端等新的支付方式呈现几何级增长。如今中国的金融业已进入多元时代,科技更具影响力,更具颠覆性。
科技的广泛深入也增加了风险。如何防范风险,成为金融业发展中必须要直面的课题。这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挑战。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金融业态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商业银行一枝独秀到开启了脱媒步伐,走向多元时代。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后,证券市值流通比例迅速提高,从过去的25%上升到今年的85%到90%。但各种风险也在不断积累,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上证指数从6124点一路下跌到1664点;2015年6月又发生连续非理性暴跌,酿成股灾,直到监管部门出手救市,危机才得以缓解。而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近年来,许多P2P平台的破产也凸显了新金融业态下的新型风险。虽然发展过程中,问题和风险不可避免,但如何做好制约和监管,已成为当下政府与市场人士亟待解决的问题。
主持人:王老师,如果立足于当下,立足于新时代,我们中国金融业发展现在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
王文:应该说,十八大以来,尤其十九大,为金融下一步的发展和改革提出和指明了新的方向。这些年的金融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动向。
第一个动向,就是它的普惠化,也就是普惠金融的发展。普惠金融这个概念是2005年联合国提出来的,中国也写入到了十九大报告中去。换句话说,过去我们把金融都想象成是有钱人才能享受到的服务,现在我们突然发现,金融对全世界都重要。我们要让那些小微企业,让农村人和城市里的中低收入者,都能享受到金融的服务,所以这个时候普惠金融业的发展就越来越迅猛了。现在我们点外卖非常方便,直接送货上门,二十分钟或是半个小时,跟过去有钱人一样,有人专门服务。过去有钱人有自己的司机,现在我们也可以随时叫滴滴。现在的金融服务也能够实现普通收入者的需求。普惠金融的发展是社会服务均等化的一个重要体现,也恰恰是十九大报告中讲的,不断满足老百姓美好生活的需求的重大体现。这样的进步让老百姓享受到了改革带给我们的获得感,这些跟金融都密切相关。
第二个动向,就是金融的科技化。现在金融服务越来越讲求科技含量,比如人工智能,手机里直接刷脸技术,不用密码直接刷脸。我们的电子支付业是全球最大的,去年电子支付的资金量是美国的90倍,远远领先于美国。所以,科技金融的突飞猛进,是实现我国不停地发展,体现国家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主持人:那么科技的介入是否也会对金融监管带来一定的挑战?
王文:当然。任何金融的创新都是“双刃剑”,科技的介入也给监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度。过去中小企业的贷款需要在银行排队。现在我们通过P2P,人不用见面就可以获得一定的贷款。但是过去几年,我们突然发现P2P公司大量跑路、爆仓,使一些中小投资者大量地失去他们的财富。所以这为整体的监管也带来了非常巨大的挑战,对现代治理的压力是越来越大了。
主持人:金融的快速发展与改革创新的确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那么对监管层来说,我们该如何抓住机遇、应对挑战?
王文:应该说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所以金融监管不停强化,本身就是十九大报告中所要讲的内容。第一,金融要服务于实体经济;第二,就是金融监管机制的改革;第三,要推进更多金融的创新,当然这个推进过程中我们要防范金融风险。中央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高标准的要求,就是一定要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生,要呵护老百姓的财产,让其保值、增值,所以这是个巨大的使命。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了三大攻坚战,第一大攻坚战就是防范金融风险,实际上也体现了中央对老百姓诉求的回应。
主持人:金融业不仅要快速发展,而且还要稳定发展。
王文:的确,过去这些年来我们会发现,金融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四脚”统一地发展。
第一就是要改革,不停地改革。第二就是要开放,要面向全世界。第三要稳定,不能出现大量的波动。第四就是要增长。
所以改革、开放、稳定、增长,这四者之间有效的结合和统一,我认为非常的重要。任何“一脚”都不能过快,任何“一脚”都不能过慢。比如说开放,如果开放过快也不行,对于中国金融业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所以这些年来会看见金融开放是循序渐进式的。改革同样如此,我们也不能推行激进化的改革,过快了也承受不了。当然不稳定也不行,忽高忽低也不行。不增长就更不行了。所以增长、稳定、改革、开放四者之间的有效统一,是金融监管层和相关决策层面临的重要任务。
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建设大国金融
主持人: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已经呈现出大国金融的特征,那么未来该如何完成深化改革,构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金融体系,安全地建设大国金融?现在我们离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目标的实现还有多远?
王文:我们正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进程中。因为这个现代金融体系的构建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过去40年金融业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完成了过去欧美国家三四百年要完成的大量的工作。但是我们要补课的内容还非常多。
第一,继续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首先是金融法律。1997年我们才推出《证券法》,2006年才进一步修正了《证券法》和《公司法》。换句话说,我们跟股票市场相关的法律,到现在不过是一二十年的进程。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还需要大量加强。
第二,金融人才目前来讲还非常稀缺。过去,金融院校非常少,现在差不多金融学院在全中国大概有四五百所。但是金融人才还是短板。金融的理念,对金融的理解,对金融知识的认知,对金融产品的了解,对金融风险的把控,中国才刚刚起步。
第三,金融信息服务要不断提升。目前金融信息服务实际上是非常落后的。大量的话语权是被西方人所掌控的。我们每天上网获取大量的金融信息,依靠的是彭博社、路透社。我们自己的金融信息提供商所占有的市场比例相对较低。
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无论是金融基础设施在内的金融监管的提升,和金融知识,金融教育,金融人才的提升,还是金融信息的服务,都代表着中国虽然现在已经成为金融大国,但是一定要往金融强国的方向迈进,大胆地迈进。而现代金融体系能否建设成功,直接关系到金融强国的成败,更重要是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主持人:如果要实现金融强国这个目标,具体我们该怎么办?现在有没有一些比较明确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王文:从中央相关的文件和相关决策层的各种意见和决定上来讲,我们是有自己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的。刚刚结束的进口博览会,习主席再一次提出,要推行注册制。我想,用不了多久,注册制就会在上交所,深交所大量推行。实际上,我们一直是按照党中央和相关的决策部署在步步推进。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对未来实现金融强国是抱有信心的。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遇到了逆全球化的思潮,保护主义也在全球蔓延。这些行为和这种现象,都会影响到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国内同样如此,科技的日益创新,互联网不断普及,在经济市场里面各种各样不确定事件的发生,各种“黑天鹅”事件不停出现,也会影响到金融市场的推进。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未来推进的过程中,既要防范“黑天鹅”也要防范“灰犀牛”。更重要的,是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出现,要使金融真正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正能量。
主持人:王老师,最后希望您为我们来描绘一下,中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图景是个什么样子?
王文:中国梦真正实现,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真正实现的时候,我认为金融业一定会发挥非常巨大的作用。那个时候,老百姓也更能享受到金融带来的全方位服务和福利,更加具有获得感。中国老百姓会成为真正的全球公民,中国也会成为真正的全球强国。金融业也会使我国和我们每个人能够配置到全球的资源,为中国和整个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推荐阅读
长按关注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3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