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路”回应专栏4】王鹏:“一带一路”是中国控制南海的手段?荒谬!
本文大概2000字,读完共需3分钟
编者按: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举行。目前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的看法不一。不少消极的认知需要及时回应。人大重阳近年来调研数十国,针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关切做出了有力的回应。“人大重阳”近期推出“带·路”回应专栏。本期作者王鹏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本文刊于2月20日中国网。
今年是“一带一路”伟大倡议正式提出六周年。2019年4月,中国将在首都北京举办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喜迎五洲四海八方宾客的同时,我们也有必要就一些国际上流行的有关“一带一路”的误解、误会做一些澄清。唯有如此,方能凝聚国际民心,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在国际舆论场里有关“一带一路”的众多困惑中,南海是一个突出问题。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南海在地缘战略中极其重要。它扼守着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咽喉”,是当下战略地位愈发重要的“印度-太平洋地区”(Indo-Pacific Region)国际航道的交汇区。而在经济贸易领域,正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张锋教授所指出的,南海作为印太经济圈的“心脏”,每年全球货运的一半和所有海运的三分之一要通过南海的四大海峡:马六甲、巽他、龙目及望加锡海峡。从印度洋经过南海运到东亚的原油总量,是经过苏伊士运河的三倍和巴拿马运河的15倍。中国原油进口的80%、韩国能源进口的三分之二、日本能源进口的60%需要经过南海。
既然南海对其周边的国家,乃至全球经济与地缘战略的稳态都如此重要,那么面对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尤其是其中经过南海及其邻近地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些西方大国和周边邻国产生疑惑、不解,甚至一定程度的恐慌,似乎也不难理解。这需要中国在携手各国在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时做好功课,以增信释疑。当然,也不排除个别国家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明明知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性、利他性、公开性,却非要硬生生地将其斥责为“中国控制南海的手段”,并以此来挑拨离间、混淆视听。对此,我们需要用有力的逻辑和雄辩的事实加以回应,让谣言在真相面前不攻自破。
六年来,“一带一路”在南海及其周边地区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
第一,中国并没有试图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成一个封闭的、排他性质的“私货”,而是一个高度透明、开放的“朋友圈”。它一方面不断地吸收新兴力量,向整个国际社会开放,同时又不断地在融资、基建、联合搜救、海上反恐等关键领域提供越来越多的国际公共产品。
第二,六年来,中国也从来没有利用“一带一路”建设谋求对某个或某些南海周边国家进行所谓的“渗透”、“控制”。各国的政治发展都依据其自身的国家法律、政治议程在稳步推进。各国人民也依照其自身的利益与意愿选举出自己中意的政党和领导人。所以,六年后的今天,如果还有域外势力声称“中国靠‘一带一路’控制南海周边国家”,这句话本身就是对众多东南亚国家合法政权的挑衅,以及对当地人的不敬。而与此同时,各国在依据自身国情与实际需要选择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时,也从与中国的“一带一路”合作中借鉴经验、同创机遇,以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进一步追问:既然“一带一路”并非中国用于“控制南海”的手段,那么它究竟又是什么呢?对南海周边国家意味着什么?
按照中国政府的规划,“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经过南海向西到印度洋和地中海,向南到南太平洋。它的目的是要贯通欧洲和亚太经济圈,但重点是面向东南亚国家。显然,南海是扼守海上丝绸之路的要冲。南海是否风平浪静,关系到推进“海丝”的进程和速度。
“一带一路”是促进中国与南海周边各国政策沟通的“外交官”。不可否认,在推进“一带一路”与南海周边国家携手共建的过程中,有一些国家当时和中国正因为一些领海问题,在域外大国的干预、怂恿之下,处于一定程度的对抗状态。但我们更看到,在过去三年的外交实践与政策沟通中,中国与相关争端国成功管控了彼此的分歧,并且在充分沟通、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互信,维护双边、多边关系的稳定、健康发展。更重要的是,在相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OC)正朝着“南海行为准则”的方向稳步发展、升级。而在这一过程中,“一带一路”促进各国政策沟通,功不可没。
“一带一路”是促进中国与南海周边各国设施联通的“建设者”。包括中国在内,南海周边的国家有着勤劳的人民和丰富的物产资源,然而至今依然不够发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基础设施尚不够完备,重要的铁路干线、港口基建尚未跟上该国发展、出口的实际需要。正是基于这一准确认知,中国携手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友邻,共同投资重要港口的基础设施建设,从而让南海周边各国共商共建共享由“一带一路”所带来的贸易畅通与资金融通。而在这个共商共建共享的过程中,各国人民自然而然地走到一起,民心更加相通。
长按关注
转载请注明出处
并附带官微二维码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3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