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大概4700字,读完共需5分钟
受访专家刘英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本文刊于9月9日《金融时报》。
八月的金融市场起起伏伏、热点频出:美国时隔十多年后首次降息,其货币政策走向受到全球关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破7”,美国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引发国内外热议和质疑。面对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中国保持定力,公布新一批自贸区名单,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推出金融科技规划,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改革。如何看待8月发生的这些经济金融热点事件?
北京时间8月1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到2%~2.25%,这是2008年12月以来首次降息。8月21日,美联储公布的7月底货币政策会议纪要显示,美联储官员三种倾向,一是看好美国经济维持利率不变;二是看到美国通胀低迷,应降息50个基点来刺激经济;三是支持联邦基准利率降低25个基点。《金融时报》记者:降息是否表明美国货币政策转向?您如何看待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刘英:根据议息会议纪要,美联储降息25个基点主要在于:一是美国经济减速,特别是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制造业明显;二是从风险角度看降息是稳健的;三是令人担忧的美国通胀前景。会议上多数人认为降息25个基点是属于周期中的调整,不意味着美国货币政策转向。从美国国内看,美国物价水平还在2%以内,但美国经济增长疲弱,今年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增速较一季度大幅下滑了一个百分点。从国际看,在美国挑起的贸易战下,全球跨境投资和贸易大幅下滑,加大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预期。在日益紧张的贸易摩擦下,美国经济增长堪忧,特别是美国国债长短期利率的倒挂现象预警了经济衰退的信号,而全球二十多个国家央行今年以来采取降息措施。但是需要警惕的是,特朗普政府对美联储频繁施加压力,美联储独立的货币政策将受到冲击。美国此次降息是十年来的首次降息。从美联储加息路径来看,2015年、2016年底分别加息了一次,2017年加息三次,2018年加息四次。2019年原在加息轨道上,此次7月份核心CPI已经超过了2.2%,而3.7%的失业率接近充分就业。由于特朗普政府强行干预,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年中突然逆转,从加息轨道直接切换到了降息通道。降息25个基点,特朗普仍不满,多次施压下半年降息100个基点。历史证明,美联储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是保持美国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金融稳定的必要条件。作为世界货币,美联储的货币政策目标、工具和节奏影响全球。为短期政治利益而置美联储货币政策独立性于不顾,人为地将稳定可期的货币政策变成了全球的不确定性,会给包括美国金融市场在内的全球市场带来风险。《金融时报》记者:请问您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的长期走势?刘英:人民币汇率“破7”是外部压力和内部经济增长共同作用的结果。人民币不会因贸易摩擦加码而长期持续大幅度贬值。人民币汇率正走向成熟,不必纠结于“7”这个整数关口。目前看人民币汇率预期平稳,对汇率正常波动有很强适应能力。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在岸价、离岸价“三价合一”,市场预期平稳。我国采取市场化的浮动汇率制有利于发挥价格杠杆调节供求平衡的作用,宏观上起到调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功能。汇改以来人民币升多贬少,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保持稳定和强势,这是市场供求和国际汇市波动的客观反映。值得一提的是,人民币汇率改革后升多贬少。自2005年至2019年6月,国际清算银行数据显示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38%,实际有效汇率升值47%,伴随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人民币成为二十国集团(G20)中升值最多的货币。从长期看,人民币汇率会保持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中国拥有九十多万亿元的经济总量大国,工业门类齐全、财务状况稳健、出口竞争力强,人民币国际化正在推进中,这是人民币汇率长期保持基本稳定的强大支撑。《金融时报》记者:美国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将对中国影响几何?刘英:事实上,这并非中国操纵汇率,而是美国将汇率操纵国作为贸易保护的一种手段。而美国将他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多是基于政治考量而非汇率操纵。是不是汇率操纵国美国说了不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发布了中国年度第四条款磋商报告,延续2015年以来基本判断,重申人民币汇率水平与经济基本面基本相符,这正证明美方无理取闹。美国从政治考量把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正是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充分体现,是美国在打出关税牌、科技牌后进行贸易保护、加码贸易摩擦的又一表现。美国用其美元霸权来搞竞争性贬值,通过施压美联储快速大幅降息、甚至采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试图通过弱美元来逼人民币升值再促进美国出口,在输出通胀风险的同时,通过货币政策来扰乱中国。后续美国转向降息为制造弱势美元,采取以邻为壑的货币政策,用其霸权联合盟国或逼人民币大幅升值,降低中国产品出口竞争力。或强迫中国短期全部开放资本账户,扰乱我国金融市场。为应对美国发起的汇率摩擦,中国要坚定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坚定维护人民币主权。从汇率角度看,要坚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特别是稳定人民币汇率预期,稳妥推动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和去美元化进程,共建“一带一路”,扩大人民币使用范围。8月17日,央行宣布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8月20日,央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首次发布了新的LPR,一年期LPR是4.25%,比贷款基准利率降了10个基点,比原LPR降了6个基点;五年期以上LPR为4.85%,比贷款基准利率下降5个基点。《金融时报》记者:请问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的目的是什么?
刘英:LPR改革的国际背景是今年以来,以美联储为首的全球二十多家央行降息;国内背景是实体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企业融资问题持续存在。改革完善LPR形成机制,旨在解决目前我国贷款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并存的“利率双轨”问题。当前,我国银行业发放贷款时大多仍参照贷款基准利率定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尽管市场利率下行但实体经济仍然获得感不强,这正是当前利率市场化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次改革主要措施是完善LPR形成机制,提高LPR的市场化程度,发挥好LPR对贷款利率的引导作用,促进贷款利率“两轨合一轨”,提高利率传导效率,推动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改革后新的LPR与原有的LPR形成机制相比,主要有三点变化:首先,提高LPR市场化程度。一是报价方式改为按照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加点形成,市场化、灵活性更加明显。公开市场操作利率主要指MLF,MLF期限以1年期为主。二是品种增加。在1年期基础上增加5年期以上的品种,为银行发放住房抵押贷款等长期贷款的利率定价提供参考。三是报价行增加到18家,代表性增强。四是报价频率降低提高质量,日报改为月报,提升LPR的报价质量。其次,推动银行以LPR为定价基准。银行抓紧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有关信息系统和合同文本,在新发放的贷款中主要参考LPR定价,并在浮动利率贷款合同中以LPR作为参考基准。最后,坚决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有利于运用市场化手段,引导银行逐步降低企业特别是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单纯的降准降息不足以解决企业的融资老大难问题,当前更需要修建资金精准流入实体经济的“水渠”。因此以LPR形成机制改革,正是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如同修建水渠让资金活水更有效率、更精准流到实体经济的田间地头,水流大小则靠闸门控制。下一步,银行应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定价能力,加强中长期贷款产品的研发,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山东、江苏、河北、广西、云南、黑龙江六个新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的通知,提出了六大自贸区的战略定位及发展目标。《金融时报》记者:日前中央发布六大新自贸区设立方案。请问新设自贸区有何特点?下一步发展方向是什么?刘英:六大新设自贸区在原来自贸区转变政府职能、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基础上,加强了创新驱动发展和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在金融开放创新中,六大自贸区结合地方经济支持国家发展战略,在共建“一带一路”上有所侧重,因地制宜突出地方优势与特色。山东自贸区要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探索通过人民币资本项下输出贸易项下回流方式重点推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人民币跨境使用。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开展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改革试点。探索实施金融创新,鼓励创新知识产权保险业务,开展基金管理服务专项改革创新。为支持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发展海洋特色产业,提升海洋国际合作与海运服务能力,深化中日韩区域经济合作,支持自贸试验区内金融机构提供各类涉海金融服务。江苏自贸区提出强化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撑,鼓励保险公司创新产品和服务,为能源、化工等提供保障。依法依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推进金融支持科技创新。支持发展离岸保险业务。加强对重大风险的识别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云南自贸区提出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支持创新沿边跨境经济合作模式,支持“走出去”企业获得林权、采矿权等质押贷款。为推进与“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设立专业化投资基金。六大自贸区加大支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建设海洋强国,山东自贸区要突出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加强国际海洋领域合作,需要大力加快发展海洋金融。江苏要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口岸执法机构的机制化合作,加强国际产能合作。广西要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打造面向东盟的金融开放门户,深化以人民币面向东盟跨区域使用为重点的金融改革。云南自贸区要构建连接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开放大通道、打造区域跨境物流中心、建设沿边资源储备基地,这些都离不开金融创新与支撑。8月22日,央行印发《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年)》,明确提出未来三年金融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金融时报》记者:央行日前发布金融科技总体发展规划(2018-2020年),请问金融科技发展规划的发布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刘英:《规划》提出金融科技发展目标是到2021年建立健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的“四梁八柱”,增强金融业科技应用能力,实现金融与科技深度融合、协调发展,明显增强人民群众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满意度,推动我国金融科技发展居于国际领先水平。为此,《规划》确定了六方面重点任务:一是加强金融科技战略部署,从长远视角加强顶层设计;二是强化金融科技合理应用,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三是赋能金融服务提质增效,合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推动实体经济健康的发展;四是增强金融风险防范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五是强化金融科技监管,建立健全监管基本规则体系;六是夯实金融科技基础支撑,持续完善金融科技产业生态。金融科技是技术驱动的金融创新,通过现代科技成果改造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业务流程等,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迈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金融科技蓬勃发展,为金融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与此同时,金融科技业给金融秩序和金融稳定带来影响。因此,加快金融科技战略部署与安全应用、适度监管,已成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打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攻坚战的内在需要和重要选择。我国通过制定金融科技发展规划,将金融科技发展成为推动金融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优化或创新金融产品、经营模式和业务流程,将金融科技发展成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途径,有效增加和完善金融产品供给,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金融科技还将成为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新机遇,成为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新利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3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