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经济“雪上加霜”!香港根本脱离不了内地,需积极融入内循环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本文大概6300字,读完共需8分钟
作者廖群系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师,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兼职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12月26日中评社,原标题为《中评深度:廖群谈香港经济雪上加霜》。
前有社会事件,后有疫情冲击,2020年对香港来说极不平凡。在疫情影响下,香港“封关”近一年,内外交困,经济陷入衰退。如何展望明年香港的经济状况?新形势下香港该如何把握发展机遇?拜登上任将给香港经济带来哪些变化?中评社记者专访了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廖群博士。
雪上加霜,廖群用它来描述2020年的香港经济。“雪”指的是去年开始的社会运动,“霜”指的是今年的疫情,在双重打击下,香港经济连许多季陷入负增长。他认为,今年香港经济最大的负面因素是疫情,港府无法做到斩钉截铁地抗疫,使得疫情多次反覆,经济亦无法全面复苏,特别是与旅游相关的行业,失业率极高,有危害社会稳定的风险。
廖群认为,香港的经济在今年下半年已经有所好转,加上疫苗明年面世等利好因素,相信明年能恢复正增长,并且稍高于疫情前水平,达到3%至4%的增长,但旅游业、航空业、零售业等服务性行业能否回春,则视乎能否与内地恢复正常人员往来,以及恢复到什么程度。未来几年,港府或需要继续对这些行业进行纾困。
谈及香港的发展机遇,廖群指出,在美国及其西方盟友打压中国的情况下,中国的外循环将受到挑战。因此中国提出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力求通过内循环的加速来弥补外循环的减速。当前,中央允许和鼓励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香港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政策优势,在做好外循环枢纽的同时,思考怎样从内循环中寻找商机,积极融入内循环。
廖群,英国牛津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中信银行(国际)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分析,并负责金融行业、市场及策略研究。曾任职于中国国家计划委员会,担任经济预测处长和高级经济师,并曾任渣打银行高级经济研究员。
问答全文如下:
香港明年将恢复正增长
中评社:您会用哪个词来形容香港今年的经济形势?
中评社:根据特区政府发布的数据,香港全年GDP估计按年收缩6.1%,不少机构认为疫情是主要拖累因素。您是否认为疫情结束后,香港的经济将有较快反弹?
那么香港方面,明年肯定会有一个转正性的反弹,能够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是能不能达到报复性的地步,把这一年的损失给补偿回来呢?我认为在有些领域可以,整体上就很难说了,毕竟香港在控制疫情上比内地要晚一步。如果情况比较好的话,我预估明年香港能够有3%至4%的正增长,比以往2%至3%的增长水平稍微高一点,至于说挽救今年全年6%的收缩,这个就比较困难了。我相信香港经济会比欧美国家复苏得要快一些,因为香港疫情没有那么严重,加之有内地的强劲支持,但是增长速度肯定达不到内地的水平。
中评社:能不能请您分析一下,哪些领域会有比较强的报复性反弹?
但实际上这些行业的反弹需要很多条件,其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条件就是人流,特别是跟内地的跨境人流能不能够恢复,以及恢复到什么程度。比如说航空行业,疫情之下跌幅超过90%,如果旅游能够恢复,那反弹就非常快,因为它掉得太多了。只要疫情控制得好,就能尽快通关,当然最主要是和内地通关。只要一通关,包括旅客、差旅、会展在内的人流能过来,就会带动一大片,获得经济增长的动力。虽然规模不能跟疫情前相比,但跟去年相比很容易就翻番。这个是香港明年复苏的关键。
中评社:疫情对失业率以及民生的影响还会持续。港府表示注资64亿元,推出第四轮防疫抗疫基金。请问您怎么看待多轮纾困带来的财政赤字呢?
香港应当好外循环枢纽
更应积极融入内循环
中评社:香港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的新发展格局下,有哪些必须要抓住的机遇?
香港一直来都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桥梁。在双循环的语境下,实际上香港是中国外循环的超级枢纽。外循环要减速,超级枢纽必然会受到负面影响,这是毫无疑问的。而且这不是一两天的事情,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有的人说中国外循环减速,但可以通过香港来加速,好像他们认为外循环必须通过香港来做。这种想法是不现实的。因为首先香港不可能独善其身,从美国对香港的制裁就能看出来,美国把香港看作中国的一部分;另外,中国也不可能不培养深圳和上海,只让香港的一个城市对外发展。
当然,中国肯定是希望香港在遵循《香港国安法》的条件下,继续做外循环的超级枢纽,但面临着中美博弈的外部环境,香港该怎么做?我认为,一方面香港还是要继续做好外循环的枢纽,因为外循环只是减速而已,不会消失;另一方面,香港要思考怎么样从内循环中寻找商机,既然内循环会加速,香港就应该融入到内循环中去。国家多次提出香港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就是希望香港在扮演好桥梁角色的同时,鼓励香港进入国内市场,具体来讲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内循环加速给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融入大湾区提供了一个切实的切入点。香港需要认识到其枢纽业务减弱的现实,并且积极融入内循环,相信七千万人口的大湾区,乃至十四亿人口的全中国,对香港来说是个商机处处的市场。
中评社:一方面香港外循环的枢纽业务减弱了,另外一方面它要更加积极的融入内循环。那香港会不会变得不那么国际化了?
廖群:这种认识是不对的,国内本身也在国际化。这牵涉到香港该怎么样融入内循环的问题。我认为在融入的过程中,香港还是要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作为国际现代服务中心来融入,而不是完全把自己当成一个内地城市来融入。
一般情况下,以前香港做内地业务是内地人或者内地公司必须到香港来,例如财富管理、私人银行,需要在香港开户;企业贷款需要在香港有窗口公司。我相信以后的监管会逐步放松,香港直接可以为在国内注册的公司做这些业务。在服务的过程中,香港依然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带着国际标准进入国内市场,因为国内本身的标准也在逐步国际化,向国际市场看齐。
中评社:“十四五”规划指出,支持特区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打造“一带一路”功能平台。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您认为相比“十三五”,“十四五”规划对于香港在经济方面提出了哪些新要求?
廖群:“十四五”规划提到的这个新发展格局,可以从各方面来描述,我觉得最典型、最好的描述就是双循环,特别是加快内循环。香港需要思考怎么样利用国家内循环加速,以及中央政府允许和鼓励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融入大湾区的政策优势,主动地融入内循环。我认为这是“十四五”期间,香港最需要做的事情。
中评社:您刚才提到,疫情期间香港的金融服务业其实是保持着一个比较好的发展态势的。
中评社:那么金融服务业之外,香港该怎样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因为疫情在内地催生了一些新的业态,但这些在香港并没有很好的体现。
廖群:这个问题可以从各种角度来谈。我刚才讲的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这是角度之一。从行业的角度来讲,香港应该多元化发展,不能单单依靠金融。因为香港的四大支柱产业,金融、旅游、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除了金融之外,其他三个就算没有疫情,也是处于走下坡路的状态。多元化的其中一个方向是创新科技。香港最近几年在发展创新科技,这也牵涉到跟深圳以及粤港澳大湾区融合的问题。
中评社:行政长官、财政司司长等人都表示,愿意尽快加入RCEP。加入RCEP对香港来说有何必要性?香港在其中可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廖群:加入RCEP对香港来说是很有必要的。因为RCEP是15个国家的经济一体化,日后还会有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在美国和西方国家打压中国的情况下,RCEP对中国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成就,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对中国很有意义,那么对香港来讲肯定也是一样,只要中国在RCEP的地位增强,那么香港就可以从中找到很多业务机会。如果香港成为其中一员,就能更好地就在中国和其他成员国的贸易投资中,当好外循环的枢纽。这也很有利于香港自身的发展。
拜登将用更理性方式对待香港
中评社:还有一个国际方面的问题。很多人认为,跟特朗普相比,拜登会用更软性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您认为这会给香港的经济带来哪些变量?
廖群:拜登上台后的做法跟特朗普肯定会不一样,但很明确的是,不管美国总统个人的性格如何,他肯定以美国利益为先,因此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态度不会改变。在具体的做法上,拜登是个老政治家,不会像特朗普那么极端多变。这对中国,包括对香港的好处就是可以预测,这是和特朗普年代的一个不同之处。以制裁香港为例,只要中美继续博弈,中央对香港的政策方向继续维持,《香港国安法》继续在香港发挥作用,那么未来美国对香港还会采取多种形式的制裁,但是相比特朗普,拜登时代的制裁不会那么无理性,会综合考虑打痛中国的同时,自己有没有损失,也就是说,“双输”的局面会减少。
总结来讲,对于香港来说,拜登上任后制裁香港、遏制中国的方向不会变,但是制裁和遏制的方式会与以前有所区别,将更加理性、更加可预测。
推荐阅读
吴晓求:需在十四五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后再用十年建成中等发达国家
人大副校长刘元春: 中国经济虽持续复苏,但谈进入新周期还为时尚早!
// 人大重阳
///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董事长裘国根先生向母校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