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经济数据,今年1季度我国GDP增长4.8%,比去年4季度加快0.8 个百分点,低于一个月前的市场预测和期盼。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全球治理研究中心首席专家廖群,人大重阳院务委员兼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院务委员兼宏观研究部主任刘玉书,宏观研究部副主任蔡彤娟,第一时间进行解读,人大重阳君与您分享:
核心要点
廖群(人大重阳首席经济学家):3月显著走弱的原因,主要是新冠军疫情在各地超预期反弹。特别是上海疫情的大规模爆发重创了上海经济,而上海是我国经济重镇,从而对全国经济造成冲击。同时,俄罗斯-乌克兰军事冲突、美联储加息及全球通胀攀升进一步削弱了市场预期和冲击了全球供应链,也对3月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刘英(人大重阳院务委员兼合作研究部主任):我国一季度4.8%的增速取得来之不易,但是发展潜力巨大。与制裁和反制裁当中的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经济还有较大的提速和扩质的潜力。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和新冠疫情我们需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我经济实力是关键。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我们需珍惜当下的环境,一心一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不是把任意类比故作他想。
刘玉书(人大重阳院务委员兼宏观研究部主任):全国在疫情压力之下,数字经济正在按文章所提的各项要求在稳步推进,其中高技术产业发展是一季度的重要亮点。主要原因有三:一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东数西算”等重大战略正在注入新动能;二是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拉动高技术制造业稳步增长;三是我国民众消费习惯进一步线上化,线上零售的持续增长。
蔡彤娟(人大重阳宏观研究部副主任):3月以来,超出预期的疫情“倒春寒”和乌克兰局势复杂演变,对中国经济稳定恢复形成冲击,市场预期出现较大波动。然而从对外经贸来看经济发展的大势,当前经济运行虽然存在较大下行压力,但稳固的经济底盘依然坚实。
廖群:增速大幅起落 政策宽松加码
——1季度经济数据简评
国家统计局今天公布经济数据,今年1季度我国GDP增长4.8%,比去年4季度加快0.8 个百分点, 但较去年和前年两年平均增速5.1%和今年政府增长目标5.5%左右分别低0.3 和0.7个百分点,并明显差于一个月前市场的预测和期盼。
由于去年为经济从前年新冠疫情大幅反弹的时期,今年1季度数据都大幅低于去年1季度。与去年和前年两年1季度平均相比,供给端数据也较低,今年1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和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6.5%和2.5%,比前两年1季度平均增速慢0.3和4.3个百分点,说明经济仍未从新冠疫情充分复苏,尤其是服务业相差甚远;需求端数据则有高有低,今年1季度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下同)和货物出口分别上升3.3%、9.3%和13.4 %,较前两年1季度平均增速低 0.9 、高4.0 和高2.8 个百分点。从需求端来看,今年1季度的亮点是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显著快于前两年1季度平均,也高于市场预期,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撑。出口增速在全球经济大幅走弱的情势下仍保持双位数并高于前两年1季度平均,难能可贵,再次显示我国供应链在全球疫情和市场动荡中的相对优势。消费则继续落后,拖累了整个经济增长。
更为引人注目的其实是1季度内月度增速的大幅起落,1-2月“进”势开年,但3月显著走弱。3月份,供给端的工业增加值和服务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5.0%和 - 0.9%,比1-2月回落2.5和5.1 个百分点;需求端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和货物出口分别下降3.5%、上升6.7%和上升12.9%,较1-2月低10.2、5.5 和0.7个百分点。 可见,1季度经济增速差于预期全是由于3月显著走弱。
3月显著走弱的原因,主要是新冠军疫情在各地超预期反弹,尤其是在上海和吉林,迫使各地防疫措施大幅收紧,居民外出活动,包括上班均大受影响,既遏制消费,又冲击生产。特别是上海疫情的大规模爆发重创了上海经济,而上海是我国经济重镇,从而对全国经济造成冲击。同时,俄罗斯-乌克兰军事冲突、美联储加息及全球通胀攀升进一步削弱了市场预期和冲击了全球供应链,也对3月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3月显著走弱意味着,与1-2月“进”势开年相比,经济走势以“退“势进入2季度。的确,4月以来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美元加息预期及全球通胀等负面因素进一步发酵,尤其是上海疫情更加恶化,为2季度经济增长是进一步走弱还是出现反弹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而1季度增长已经弱于预期,若2 季度进一步走弱,则3月“两会”上确定的5.5%左右全年增长目标的实现将会出现很大的困难。
但刚确定的增长目标未变,如无特别重大的负面因素也不会变。因而,力争2季度不进一步走弱应该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首要考量,这又必然要求去年下半年以来宏观经济政策的宽松加码。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银行在数据公布的前一个工作日(4月15日)便宣布全面降准0.2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5300亿元,另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高于5%的农商行再定向额外降准0.25个百分点, 还新设了两项专项贷款,即科技创新专项再贷款和普惠养老转向再贷款。此次货币政策宽松的目的,除了常规的释放流动性、优化金融机构资金结构和降低金融机构资金成本外,特别在于定向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受疫情严重影响的行业、中小微企业、个人及科创企业。
但这只是货币政策宽松加码的第一步,且鉴于全面降准幅度仅0.25个百分点,小于通常和市场普遍预期的0.5个百分点,是一小步。今后3个季度,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宽松加码将进一步展开。
货币政策方面,降准仍是主要手段。鉴于此次降准后我国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仍达8.1%,明显高于其他国家,进一步降准,无论是全面降准还是定向降准的空间都是很大的。估计至今年年底,还会全面降两次或以上,定向降若干次。公开市场操作将会更加频繁并具更大力度,在有紧急需要时不排除采取接近于现代货币理论(MMT)所主张的量化宽松操作。至于减息,鉴于美国将持续加息,降低银行基准利率的操作只会在紧急情况下实施,但LPR市场利率必将逐渐地微步下行。
财政政策在这一轮宽松加码中将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这是因为,第一,前些年积极的财政政策积极得不够,可能是考虑留有余地以到关键时再积极,但现在应该已到关键时刻了;二是我国的财政稳健度比货币稳健度更高,政府债务与GDP之比45%左右,加上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也仅在60%左右,好于大部分其他国家。减税降费,特别是对受疫情严重影响的中小微企业、个人和新经济行业的定向减税降费将持续并加码,同时前些年增长落后的基础设施投资应到发力的时候了,新、老基建都有扩张空间,尤其是新基建的发展潜力巨大。
如此,我国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宽松仍有很大的空间,从而应因经济环境变化而加码或减码有高度灵活性。
当然,新冠疫情如何演变仍是后3个季度经济增长最大的决定性因素。上海的疫情仍处于高峰期,但日确诊人数已稳定在2 - 2.5万一段时间,一直没有冲破3万,在上海市人民的不懈努力和全国人民的有力支持下可望不久逐步回落。目前看来,5月大致受控,进而防疫限制措施大幅松动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其他疫情严重地区,如吉林省的状况也将大致如此。
如果是这样,政策宽松加码的灵活性将显著抵消疫情变化的负面影响,相较于1季度,2季度GDP增长可望稳定下来或轻度反弹,3、4季度则强势反弹,进而今年全年的GDP增长将仍有可能实现5.5%左右的目标。
在此假设下,我们仍然维持2022年我国GDP增长5.4%的预测。
从需求端的3驾马车来看,消费仍受疫情影响最大,因而复苏仍然相对缓慢,预计2022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在基础设施投资发力、制造业投资持续复苏和房地产投资企稳的带动下增长加快,全年上升7.5%;出口在全球经济走弱和地缘政治环境恶化的情势下比去年大幅放缓,但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供应链的韧性仍将维持我国出口增长在10%以上。
当然,如果疫情在上海及吉林大幅恶化并恶化之势蔓延至其他地区,则负面影响的程度将超出政策宽松加码的灵活性范围,全年经济增长将无论政策如何宽松都难以达到5.5%左右的水平,政府的增长目标将不得不有所降低。其他下行风险,包括俄乌冲突持续不消、全球滞涨加快和美国过快加息等,也不能忽略,对我国的对外经济,包括进出口贸易和跨境投资等从而经济增长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但应认识到,我国经济已是内需主导,这些风险,除非到异常的地步,应该能够为我国的政策宽松加码所消化。 一季度数据新鲜出炉,我国一季度GDP实现27万亿,同比增长4.8%,环比增长1.3%,虽超出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这是在俄乌冲突下制裁与反制裁带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成本推升通胀,疫情反复冲击上海等锁城,美联储加息内外压力加大背景下得来的,增速来之不易,虎年中国经济何去何从?从需求侧三驾马车来看,消费主力仍需加力提效。消费、投资和进出口分别增长3.3%、9.7%和10.7%,其中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9.4%,比上年同期高18.7个百分点,高于投资的贡献率。消费受疫情反复及地缘政治风险影响受到抑制,伴随疫情转好、地缘政治冲突解决,消费主力会恢复增长。
图1:2017-2022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变化情况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投资逆势增长,高技术投资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需求侧三驾马车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和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0.7%、8.5%和11.6%。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6.8%、16.1%、6.4%。特别指出的是民间投资高达6万亿,同比增长8.4%。一季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1%,占GDP的28.9%,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2.7%、14.5%。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7.5%、35.4%;高技术服务业中,信息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1.3%、19%。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4.2%,带动作用强。
图2:2013-2022年民间投资的增速变化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进出口马车持续发力,外需为稳增长带来活力。在2021年我国进出口迈上6万亿美元之后,一季度我国货物进出口额9.4万亿元,同比增长10.7%。特别是工业出口较快增长。作为工业门类齐全制造业大国,一季度我国工业出口交货值增长14.4%,其中,汽车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增长均超过20%。我国在全球分工和产业链地位决定进出口马车继续发力。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线来看,统一大市场的构建将通过高质量的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不仅是物理层面的统一大市场,而且是高质量的大市场。在立破并举下,破除地方保护和阻碍统一市场建设的机制,不仅将带来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集聚效应、投资虹吸效应,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物流成本,而且将带来改革棘轮效应,将统一大市场构建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我国一季度4.8%的增速取得来之不易,但是发展潜力巨大。与制裁和反制裁当中的欧美等主要经济体相比,我国经济还有较大的提速和扩质的潜力。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俄乌冲突下的制裁与反制裁带来反制和反噬。截至4月15日,美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高达9655项。由于俄罗斯是世界资源第一出口大国,是世界资源资金的提供方。制裁这把双刃剑,正在反制和反噬欧美经济,油气能源和粮食等价格上涨,正在推升美国40年高通胀。出口管制、金融制裁等加剧疫情冲击欧美产业链供应链。而卢布结算令及俄股回归国内法令,也在动摇石油美元根基,给各国在美联储加息冲击下带来金融脆弱性和债务风险。相比我国经济则有一定防火墙,全球资金也会涌入中国等RCEP区域等安全地带。图3:2012年至2022年4月13日LME镍期货价格及库存 数据来源:LME、WIND
二是独立的货币政策可以助力稳增长。美联储为控制40年新高高企到8.5%的通胀要持续快速加息,抑制消费、投资和净出口经济下行不在话下,一季度美联储将今年美经济增长预期从原来的4%直接下调了两个台阶到2.8%,美债长短期收益率倒挂标明美经济衰退。与之相反,我国是独立的货币政策,在降准25个基点后,仍有降准空间,货币政策工具箱里还有不少工具可用。相比多国跟美联储步入加息周期的捉襟见肘的货币政策,我国稳增长有支持。三是抓住RCEP历史机遇,充分利用全球最大自贸区的政策红利和改革红利稳增长。全球自贸区因RCEP落地而达成,RCEP成员国东盟、中、日、韩、澳、新的人口、经济和贸易约占全球的30%。全球最大的自贸区带来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和便利化,促进资金、技术等要素流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包括中国在内的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在全球的地位。在俄乌冲突带来的地缘政治风险冲击下,需要集中精力利用好RCEP的政策红利,加快经贸投资增长。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和新冠疫情我们需保持战略定力,增强我经济实力是关键。面对纷繁复杂的外部环境,我们需珍惜当下的环境,一心一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不是把任意类比故作他想。稳增长有三大风险需要防控。一是面对变化病毒,不变的是科学抗疫和动态清零决心。两年多来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前提就是控制住疫情,不能忽视的前提就是疫情,特别是在全球人口第一大国,在具体应对疫情的情况下,各地还需要进一步细化,精准隔离防疫情,作为防火墙,不让经济增长受太多影响。二是防控外来通胀压力,平衡好稳增长与控通胀的关系。面对俄乌冲突及制裁和反制裁推升大宗商品,需要严控全球结构性通胀的溢出。3月份美国CPI8.5%,土耳其CPI61%。我们经济工作需要做细做精,做好预案和调整,短期防控全球结构性通胀压力。还要防止美联储持续加息带来资金外流。根本上还需要做强经济,吸引各国投资。三是在稳增长中仍需防控房地产、地方债等相关风险。尽管一季度房地产投资和销售下降,但今年在稳增长下房地产还会成为一股力量,这就需要在防控风险的前提下稳增长。各地要因地制宜,不为增长而发展房地产,而是以人民为中心来促进经济增长。我们还需要提高经济、技术的自主性。降低对外依存度,增强我国经济实力。刘玉书:第一季度数字经济稳步向前,高技术产业发展较快
2022年1月16日,《求是》杂志发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强调要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第一季度的数据看,全国在疫情压力之下,数字经济正在按文章所提的各项要求在稳步推进,其中高技术产业发展是一季度的重要亮点。一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东数西算”等重大战略正在注入新动能。一季度,投资方面,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7.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2.7%、14.5%。高技术制造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7.5%、35.4%;高技术服务业中,信息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1.3%、19.0%。以上数据表明,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在进一步提速。特别是其中信息服务业、科技成功转化业的高速增长,充分反映了我国数字技术发展正在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催生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趋势。
具体而言,一季度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还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各地在积极推动打破民营企业的投资限制。例如,据人民网3月底相关报道,北京市表示进一步放开民间投资领域,鼓励民营企业通过出资入股、收购股权、认购可转债、股权置换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合资经营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发布2022年第一批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投资领域项目清单,鼓励支持有实力的民间资本通过控股、参股、B0T、PPP等多种方式参与新能源、铁路专用线、文旅康养示范区等项目建设等。另一方面,2月以来,中国“东数西算”建设工作全面启动,正式进入实施阶段,也给整个高技术产业投资带来了新的亮点。根据《2020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显示,计算力指数平均每提高1个百分点,数字经济和GDP将分别增长3.3‰和1.8‰。计算力与数字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数字经济的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优势离不开高性能、低成本的计算力的支持。近年来我国的算力需求在飞速发展,也会越来越成为投资的热土。据统计,2015年以来,中国数据增量年均增速超过30%,数据中心规模从2015年的124万家,增长到2020年的500万家,成为全球数据资源大国。随着我国数字经济的进一步做大做强,未来围绕算力相关产业投资的生态估计会成为新基建中非常重要的方面,相关投资增长会进一步提速。二是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拉动高技术制造业稳步增长。一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长14.2%,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快7.7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是重要的增长引擎: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0%;股份制企业增长7.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2.1%;私营企业增长7.6%。分产品看,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进一步推进,其中新能源汽车、太阳能电池、工业机器人产量分别增长140.8%、24.3%、10.2%。疫情考验之下,民营企业的旺盛生命力与我国2019年以来的“放管服”改革是分不开的。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市场准入行政审批事项,不得额外对民营企业设置准入条件。2012年到2021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从1085.7万户增长到4457.5万户,10年间翻了两番,民营企业在企业总量中的占比由79.4%提高到92.1%。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公平竞争,对民营企业来讲尤为重要。未来我国也将会进一步为民营企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进一步打破各种各样的“卷帘门”“玻璃门”“旋转门”,按照“非禁即入”“非限即入”原则,让更多民营企业可以依法参与公平竞争,确保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三是我国民众消费习惯进一步线上化,线上零售的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底,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0%;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到28.5个小时。2022年第一季度,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791元,增长12.7%,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2.4%。上网的人越来多,互联网深度融入人民日常生活。与之相对应的是线上零售的持续增长。一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30120亿元,同比增长6.6%。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25257亿元,增长8.8%,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3.2%;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中,吃类、穿类和用类商品分别增长13.5%、0.9%和10.6%。增长的数据表明,我国老百姓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悄然改变,未来数字经济消费将会成为新常态,也会进一步产业的数字化和数字的产业化。蔡彤娟:RCEP制度红利助力我国第一季度稳增长目标
3月以来,超出预期的疫情“倒春寒”和乌克兰局势复杂演变,对中国经济稳定恢复形成冲击,市场预期出现较大波动。然而从对外经贸来看经济发展的大势,当前经济运行虽然存在较大下行压力,但稳固的经济底盘依然坚实。
今年第一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0.7%,其中出口增长13.4%,进口增长7.5%,总体来看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仍然在增长,实现高基数之上的稳开局,支撑经济增长的外部因素出现好于预期的恢复,为实现全年经济增长目标打下较好基础。
RCEP作为新的制度红利支撑了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面。今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经全面生效,这是在在近期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国内疫情多发的背景下中国获得的最大的制度红利和外部助力。RCEP是目前全球人口最多、国家最多、市场最广、贸易量最大的自贸区。尽管今年前2个月,东盟以约30亿元规模的进出口差距落后欧盟,但在RCEP正式生效、区域产业链稳定恢复以及中国积极扩大从东盟进口农产品等支撑因素共同作用下,中国与东盟贸易增速加快。经过3月的快速恢复,今年第一季度,东盟以1.35万亿的进出口规模再次反超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数据显示,一季度我国与东盟进出口规模占与RCEP贸易伙伴外贸规模的47.2%,占比接近一半。从经济规模来看,东盟10国GDP之和仅为3万亿美元,远低于欧盟27国的17万亿美元,然而东盟却能够超越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与RCEP对双边进出口的助益不无关系。尽管遭遇地缘政治环境恶化的不利影响,一季度中欧贸易仍保持了良好的整体发展势头。一方面,我国对欧盟出口机电产品占六成,其中,出口电动载人汽车、太阳能电池和锂离子蓄电池等新能源产品分别增长3.8倍、1.4倍和66.2%。另一方面,我国自欧盟进口部分消费品保持增长,其中美容化妆品及洗护用品、箱包、乘用车和服装等进口分别增长11.9%、6.6%、4.6%和3.6%。
作为全球第一贸易大国,2021年中国39万亿元的对外贸易总额约占全球五分之一。中国的双循环经济格局和超大规模市场具有强大的经济韧性,中国拥有7亿中产阶级的庞大消费群体和一个每年进口达3万亿美元的巨大生产资料市场,中国国内市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从东盟、非洲的农产品、中东的能源、拉美的矿产品、水产品到欧美的高档消费品,中国在全球具有强大的购买力,经济受到内外冲击时的自我修复能力依然强大。根据往年数据和经验,三驾马车里的出口将会在二季度、三季度发力,可望在一定程度上减缓当前经济发展的压力,同时对目前尚未发力的消费和还没有见效果的投资起到一个替代作用。第二季度从4月份到6月份是中国外贸企业接单和发货的重要时刻,今年一季度进出口增速是10.7%,出口多一些,进口少一些,但根据往年经验,进口将会在二季度追上甚至超过出口。此外,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为6.3504,环比升值0.66%,同比升值2.11%。一季度以美元计价的GDP同比增长为7%,高于以人民币计价的4.8%。以美元计价的GDP增量为2788亿美元以上,经济总量同美国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