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16日-17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巨丰金融研究院联合承办,北京巨丰金控科技有限公司、一克纳米(新经济学家)、GF60(绿色金融60人论坛)协办的宏观形势论坛(2022年夏季年会)在京举行。新华社、人民网、经济日报、证券时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新闻网、封面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本次会议。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在全体大会三“新经济学家·宏观力论坛”上做了开幕演讲,以下为演讲全文:沿着这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下去,中国经济一定能披荆斩棘、续写快速发展的奇迹。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在宏观形势论坛(2022年夏季年会)全体大会三“新经济学家·宏观力论坛”上做开幕演讲(图/巨丰财经)
上午好!很高兴受邀参加2022宏观形势论坛。我就当下中国经济的运行状况与大家一起交流思想,讨论问题。
总结上半年经济运行状况的关键词是“超预期”。对于“超预期”的现状可以分别三个阶段进行解读:
第一阶段是一月至三月中上旬。各方面经济指标稳步增长,国民经济运行呈现出恢复向好的态势,为实现一季度GDP增长4.8%的平稳开局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果说这一阶段存在超预期变化,那么,这种超预期变化总体上好于预期。
第二阶段是三月下旬至五月中旬。由于疫情反复掣肘,从数据上来看,这个阶段的就业、工业生产、用电规模、物流运输等部分经济指标显著走低,生产经营活动收到冲击,工业链和产业链循环受阻,居民消费萎靡,经济下行压力骤然加大。这一期间的经济运行大大低于预期发展,因此,这种“超预期”变化是向下偏离了预期的状态。
第三阶段是五月下旬至今。随着复工复产的稳步推进,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出边际改善的态势。尽管经济运行仍低于预期,但已经开始呈现触底反弹的状态,已经步入企稳回升的轨道。
那么,分析这三个不同阶段区间中国经济的现状,究竟哪个阶段能够揭示中国经济运行的基本面和趋势?这就要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底色加以分析和判断。在我看来,一月至三月中上旬的第一阶段最能够反映出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底色。主要原因在于,这个阶段的“超预期”发展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延续。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态势,也更体现出中国经济运行的真实样态。由此来看,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向好的基本面和大趋势依旧没有动摇。之所以在第二阶段出现反向“超预期”的情况,有两个主要因素,其一是复杂演变的国际局势,其二是跌宕反复的疫情冲击。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第三阶段主要经济指标立刻改善边际改善、修复向好。足以体现出中国经济依然具有强大的韧性。
倘若没有乌克兰危机所引发的国际局势的突变,倘若没有新冠疫情的跌宕反复,中国经济肯定会延续一季度那样一种好于预期的运行态势,肯定会在正常轨道上运行,也肯定会延续改革开放40年来快速发展的这样一种态势。将第一阶段和后两个区间做比较,前者的基因是深藏于国民经济集体之中,是内生于国民经济系统诸方面的综合反应,而后者则来自外部的影响,是各种游离于国民经济系统外因素冲击的结果。前者是主流,后者是支流。由此可以得到一个确定无疑的答案:第一阶段的“超预期”变化最能代表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底色。换句话说,这幅画像最像中国经济,最能刻画中国经济。这意味着,即便在今年的上半年经济运行当中呈现了一系列由超预期因素所引致的超预期变化,我们还是要说中国经济发展长期稳定向好的基本面和大趋势没有变。这是一个基本的观察点。
全体大会三
中国经济之所以存在这般的发展底色,具有其特殊性,需要跳出经济层面从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的广阔视野当中去深入地挖掘,从中华文明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源头活水。
第一,吃苦耐劳、坚忍不拔是中国人民的特质。在五千多年历史长河中,铸就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攻坚克难、勇毅前行、衰而能兴的精神品质和文化基因。历史与现实,特别是过去三年来搏击世纪疫情期间的经历,都表明,只要留有一线生存的空间,只要存在一线发展的希望,我们中国人就会迸发出顽强的生命力和超强的创造能力。就会抓住一切机会,百折不挠,不遗余力地去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第二,人民对于物质生活和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具有不竭的动力和源泉。在某种意义上,相对于目标,我们更重视方向。最典型的是,我们中国人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自己干,也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这一代人干,而且为下一代干,为子孙万代干,这种可以堪称出自本能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系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独有的特质。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第三,我国已经拥有不容小觑的1.58亿户市场主体。市场主体并不等于微观经济主体。在经济学中,微观经济主体既包括市场主体,也包括家庭和个人,也就是消费者。市场主体除了企业之外,还包括了非法人在内的一系列的经济实体,覆盖了参与GDP创造的所有经济单元,以及国民经济的主动脉和毛细血管。这个庞大的群体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市场化的洗礼和熏陶,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根基,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之所在。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如此规模的市场主体。
第四,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汇储备第一大国,国内生产总值去年突破百万亿元大关,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总值超过1万美元,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五,我国的发展潜力依然十分巨大。从现实的角度来看,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升人民生活品质所产生的需求是持久的,是全面的,我国不仅拥有世界第一的超大规模市场,而且这个市场还在持续、快速扩张之中。城镇化布局的潜力巨大,拥有刺激消费和扩大内需的较大的空间。
第六,我国仍然拥有深化改革的巨大红利。全面深化改革,多点突破,科技创新亮点频出,若干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这些都为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推进经济结构转型调整升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得以充分地激发和释放。
第七,我国已经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我国用几十年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既遵循现代化的普遍规律又立足国情进行独立自主的探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沿着这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走下去,中国经济一定能披荆斩棘、续写快速发展的奇迹。
最为重要的是,我国有强大的制度优势。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能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凝聚民心,集中力量办大事,具有无可比拟的显著优势。既能够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很好结合起来,使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都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又能够把全国人民的力量都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共克时艰,形成战胜一切风险困难的强大动力。
基于以上八个方面的内容,成就了中国经济发展长期稳定向好的基本底色。同时,这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长期稳定向好的基本面和大趋势并未改变。
当前,中国经济的确压力叠加,稳增长难度增大,稳就业形势严峻,稳物价的压力上升,面对这一切困难挑战,我们既要看到短期临时的超预期因素的影响,从而爬坡过坎,从容应对,但同时要看到长期局势和基本面,从而坚定信心、保持定力,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
尽管今年下半年中国的经济运行仍然具有相当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但从上半年的经济运行的轨迹来看可以讲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随着疫情冲击减退,防疫举措更加精准,一揽子稳经济措施逐步落地,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全面推进,中国经济已经总体上进入到快速的重启阶段,只要照着这个势头走下去,经济运行一定能够重回合理的区间。
通过围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而深化改革,努力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让市场主体尽快地、及时地服下量足、质优的定心丸。
面对超出预期的经济下行压力和更为严峻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实现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显然要付出更大、更艰苦的努力,眼下的当务之急是抓住窗口和关键节点,聚焦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而统筹好宏观稳定这一稀缺而宝贵的资源。通过奋力挖掘前进不断地拉近潜在经济和现实经济之间的距离,将中国经济发展的底色、底气全面转化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能力。
最后,我想一句话来结束这一个开幕演讲,那就是,对于中国经济下半年以及未来一个时期的表现,我们应当抱有充分的信心。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