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首场“一带一路”十周年研讨会召开,众学者评估进展启动全球系列讲座

人大重阳 2023-04-14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人大重阳综合媒体报道:2023年2月8日,“一带一路”迈入十周年的进展与评估研讨会暨系列讲座启动仪式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共同主办,邀请来自国家发改委、义乌市政府等政府部门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多个机构10多位知名专家齐聚一堂,共议“一带一路”十周年发展进程。会上发布《重燃“一带一路”研究,再塑全球思想价值链 ——“一带一路”十周年的研究总括性梳理与未来展望》研究报告,并举行了“一带一路”十周年全球系列讲座启动仪式。逾10万人在线观看此次研讨会。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环球时报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南方都市报、中国贸易报、国际商报、中新网中评网、中宏网、中国网、丝路瞭望、深圳卫视、三沙卫视湖北广电·长江新闻号凤凰卫视凤凰网、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报道此次会议。

会议现场

在开幕致辞环节,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中国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分别做致辞。

王轶表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此次共同主办推出“一带一路迈入十周年的进展与评估”研讨会与系列讲座,恰逢其时。他强调,“一带一路”在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观”理念中走过了日新月异、不断开拓的十年,是共同发展的团结之路、互联互通的共赢之路、经贸投资的增长之路、守望相助的希望之路。当前,我们处在“一带一路”十年的重要时间节点上。展望下一个十年,随着重点区域、重点项目步入收获期和深化期,“一带一路”将持续推动国际合作新模式,为国际社会注入和平与发展的确定性。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王轶

翟东升认为,共建“一带一路”十年取得了非常辉煌的进展和成果。他强调,共建“一带一路”有理论的保障、有机制的保障、有能力建设的保障,这是其他对标“一带一路”的国际倡议所没有的。目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变幻莫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际上正在成为“大乱局”,共建“一带一路”的下一个十年仍然会是机遇与风险交错。他表示,未来“一带一路”倡议需在稳固基本盘的同时,拓展新的领域,中国需要持续地为共建增添新活力、新动力,并要更加稳妥地统筹好建设和安全之间的关系,以及营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共建的国际舆论氛围。

中国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 翟东升

论坛邀请“一带一路”地方代表致辞,义乌市委常委、副市长王炜表示,义乌是建在市场之上又联通海外,具备国际融合特质的一座国际化城市,过去十年,义乌乘“一带一路”之势取得了迅猛的发展。他重点分享了义乌“义新欧”中欧班列义乌马德里线在去年发送箱数及列数双双实现了“双反超”,以及在“一带一路”推送下,义乌与宁波舟山港实现了一体化,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两关如一关、两港如一港等几项成果。他表示,在“一带一路”十周年之际,义乌今后愿继续做好政策的沟通、做好设施的联通、贸易的畅通、金融的融通、民心的相通五方面工作。

义乌市委常委、副市长 王炜

随后,“一带一路”十周年全球系列讲座启动仪式成功举行。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轶,中国国家发改委“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心主任翟东升,义乌市委常委、副市长王炜,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王文共同为全球系列讲座揭幕。该系列讲座旨在向全球讲述“一带一路”进展,邀请国内外多位知名专家参加。据悉,该系列讲座目前设置十二讲,将持续更新,为即将召开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预热。

“一带一路”十周年全球系列讲座启动仪式

在报告发布环节,王文发布《重燃“一带一路”研究,再塑全球思想价值链 ——“一带一路”十周年的研究总括性梳理与未来展望》研究报告。王文介绍道,该报告源于核心期刊《前线》的一篇学术论文,报告原创性地发明了一个新词“全球思想价值链”,并用详实数据分析到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一带一路”研究转冷。报告发现,全球思想价值链的重塑面临严峻挑战。必须进一步加大“一带一路”研究力度,高度重视“量”与“质”的双重提升,加速全球思想价值链的重塑进程,形成与国力相称的思想软实力,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此,报告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坚持战略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第二,坚持持久性研究与合作性研究相结合;第三,坚持创新性研究与传播性研究相结合。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王文发布报告

在主题发言第一环节“‘一带一路’十年切身感受与进展回顾”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原所长房宁,复旦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黄仁伟,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史志钦,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雪兵,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及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何伟文先后发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务委员兼合作研究部主任刘英主持该环节。

陈文玲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一个长周期、跨国性、系统性的重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带一路”必须立足于共建,而不是单靠中国的一己之力,而它行稳致远的基点则是中国须做好自己的事情。她强调,必须把共建“一带一路”的相关工作做好、做深、做细、做实,将“一带一路”的“丝路精神”转化为世界的精神财富。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 陈文玲

房宁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之际,我们应该怀着喜悦的心情来看待十年来我们国家的这一重大战略。在这个时候就更有必要对“一带一路”十年来各方面的情况、工作,包括经验、包括教训等,毋庸讳言。我们应该在这个时点上,更好地总结“一带一路”十年来的实践经验。

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原所长 房宁

黄仁伟认为,“一带一路”十年的巨大经验,一是从基建到产业链供应链及社会公共事业全面发展。二是能源资源与人民币国际化。三是陆海联运多式联运实现陆海相连。四是中巴经济走廊带动经济发展。五是全球多边机制共同参与。“一带一路”面临“黑天鹅”“灰犀牛”挑战。一是俄乌冲突给中欧班列带来通道问题。二是北线中线如改走新南线中线面临地缘政治风险。三是西方对俄金融制裁带来货币流通机制。四是美国搞高技术冷战。五是全球气候变化。六是欧美新竞争者。七是舆论战。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 黄仁伟

史志钦表示,以“一带一路”倡议为抓手打造中国特色的国际公共产品体系是关键。他认为,中国特色国际公共产品具有五个特点:及时性、理论性、务实性、包容性和补充性。他总结道,“一带一路”倡议十年的成就主要体现:第一,加强了中国的国际贸易往来,增强了政治互信;第二,打通了设施联通;第三,促进国际资金高质量融通。

清华大学一带一路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 史志钦

董雪兵从研究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了加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几点思考。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需要遵循发展方式的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变以及新发展理念的线索,进一步研究“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评估体系的相关问题以及发展路径。同时研究沿线国家的产业链的衔接机制,提高投融资的效率,评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形成对外的有效话语体系。

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董雪兵

何伟文表示,“一带一路”过去十年在贸易、投资、互联互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主要体现在如下两方面:一是“一带一路”有效支撑了多边主义的发展,二是“一带一路”对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带一路”第二个十年面临更加复杂的国际形势,需要将贸易一体化、数字与绿色合作发展等方面提升到全新的高度。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及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 何伟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委兼合作研究部主任 刘英

在主题发言第二环节“‘一带一路’十年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中,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陈甬军,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翟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义桅,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副院长、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江晓丽先后发言。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副主任蔡彤娟主持这一环节。

李向阳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步入高质量,但相关学术理论研究还不够高质量,当前存在“一带一路”学术定义不够明确、理论研究对“一带一路”实践推进缺乏指导作用、“一带一路”治理结构处于模糊状态三个问题。他认为,第一,要尽快明确“一带一路”的学理化定义;第二,回归党中央对“一带一路”的目标和定位,不宜过分拓展;第三,明确“一带一路”治理结构;第四,未来“一带一路”研究要多讨论可行性,不能局限在讨论必要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 李向阳

陈甬军回顾了“一带一路”十年来最重要的是合作共赢的理念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这也就是精神变物质产生的重大建设成果的最重要的基础,也是未来十年进一步发展的思想源泉。未来需要按原有的路径继续前进,国际合作机制继续发扬,坚持与各国人民共通、共享、共赢,保持原有的合作共赢的内核,在具体做法上、政策上、机制上有新的发展、新的调整,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 陈甬军

翟崑认为,“一带一路”是长期的国际战略,这个长期性给学术研究注入了非常强的学术合法性。我们要根据未来十年的发展变化,对“一带一路”这个体系进行系统性的调试。“一带一路”未来十年需要关注国际合法性、是否具有足够的持久性、如何打造或扩展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内外的匹配性、自组织性、能否应对竞争性这六个指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 翟崑

王义桅从“一带一路”全球发展学、全球合作学、全球安全学、全球和平学、全球生态学五大学理的基础上升到人类共同现代化,提出了构建“一带一路”现代化知识体系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文明的逻辑。我们不能用过去西方文明的思维方式来看待“一带一路”,认为“一带一路”充满了风险和挑战,而需从人类文明的高度深刻理解“一带一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本内涵。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王义桅

江晓丽认为,丝路学院在实践中摸索出“特色研学”教学方式,让学生能见证中国发展,感受中国的历史与当下。几年来,丝路学院组织过学生参加义乌市政府座谈,参观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等活动,学生也是非常感慨,对他们来说,从书本上学到的和现实看到的是有区别的,他们也因此改变了对中国的印象和看法。

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副院长、重阳金融研究院研究员 江晓丽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副主任主持人 蔡彤娟

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党委书记伍聪,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丝路学院副院长王小虎作为列席嘉宾出席本次研讨会。

作为“一带一路”研究的重要智库,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10年来一直追踪“一带一路”,参与创办人大丝路学院,在约100个国家调研、宣讲和招生,参与筹备2017年2019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出版《“一带一路”大百科》等20多部相关主题著作,在莫斯科国立大学、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开设“一带一路”课程,与美国俄罗斯伊朗等10多个国家的智库合作举办相关主题对话,在《人民日报》《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管理世界》等报刊期刊发表相关文章400多篇。


推荐阅读

智库报告警示“一带一路”研究遇冷,须重燃思想热情

一带一路十周年全球系列讲座启动啦!先来12场!(附时间表)

沉痛悼念朱云汉教授(附其六年前的震撼预判演讲)

腾讯爆火专访:走进战争中的俄罗斯,推测冲突未来走势

// 人大重阳    

///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我知道你“在看”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