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位智库学者第一时间解读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
编
者
按
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12位学者第一时间解读政府工作报告,以下为解读全文:
5%左右的经济增长目标完全可以实现
周晓晶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研究所前所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李克强总理在今天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2023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等。这个预期目标,既是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也是一个经过努力、完全能够实现的目标。
过去三年,面对风高浪急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面对诸多不可预测的超预期因素,中国经济仍然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通过各种逆周期和跨周期措施的推动实现了年均4.5%的增长速度。这一速度既远高于美国的1.6%,欧元区的0.7%,和日本的负0.3%,也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速1.8%。2023年虽然在美联储大幅加息的溢出效应作用下和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加剧的影响下,国际机构大幅下调了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但对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却普遍予以上调。这说明无论国际国内均对中国经济2023年及今后一段时间持乐观预期。这种乐观预期的底气就在于中国经济本身发展的韧性,在于中国经济正处于长波增长周期的特定阶段,在于中国决策层的宏观调控能力、水平和艺术。可以肯定,经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中国完全可以实现今年经济增长5%的预期目标。
百尺竿头,雄关漫道
刘志勤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过去一年和五年的工作做了实事求是的评估分析,并对2023年的经济发展提出了鼓舞人心的展望,获得会议代表多次掌声,证明人民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成果的高度认可与支持!
2022年的经济成果是“百尺竿头”:我们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依然取得了“稳中有进”的成绩:GDP保持3%,稳住了继续上升的势头,达到121万亿之多,为未来的发展保留了巨大的潜力和活力,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留足了巨大的空间!
2023年的经济发展是“雄关漫道”,挑战与机遇并存。今年的GDP指标定为5%,这是一个符合中国实际,符合当前国际形势的目标,它充分考虑到今年可能出现的“惊涛骇浪”的变局,也为可能发生的国际政治“突发地震”做好了预后方案。从全国,全军,全民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的严峻压力,保证做到“我自岿然不动”的大无畏精神,为实现中国的新征程,新气象,新境界打好“开局之战”!
要完整全面实现2023年的经济发展目标,必须做好两个“功课”:
第一,保护好“国企”与“民企”的两个积极性和联动性!因为,只要“国企民企团结一致,天下无敌手 !” 什么科技脱钩,贸易壁垒,供应链断联,都无法阻挡中国企业迈进国际市场的努力,无法隔断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紧密联系!
第二,注意政策的稳定性,连贯性 ,凡事“三思而行”,切记避免出现“头脑发热型”政策变化,减少缺少市场调查和冷静调研,没有前瞻性的政策出台,这些做法容易造成市场混乱,损害公信力,破坏市场主体信心,和市场凝聚力。在当下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外因”压力不减,就要特别注意避免“内因”的关键作用。“内因”的稳定,协调,持续,显得尤其重要。
我们面临的困难尽管很多,很大,很严峻,但是我们对未来的斗志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高昂,我们的信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足,因为我们知道,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挠中国人民前进的步伐!
我们的目标一定要实现,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强化信心 推动消费尽快恢复
刘戈
中央电视台财经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政府工作报告把今年GDP预期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在去年增长只有3%的基础上,这是一个肯定能够实现的目标。
在对今年经济工作的建议中,报告提出:着力扩大消费和有效投资。消费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面对需求不足甚至出现收缩,推动消费尽快恢复是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关键。
报告重点提及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对于促进消费,关键是要提振消费者对未来收入和保障的信心。稳定预期是信心的最重要来源,政策的连续性就是最重要的可预期性。
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稳定的就业预期和逐渐完善的社会保障是消费信心的根本来源。如何让消费者普遍产生这几个方面的稳定预期,报告里也有所涉及。
一是要继续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破除各种隐性壁垒,提振民间投资信心,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民营企业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民营企业家的信心建立起来了,自然会传导到全社会80%的就业人口。看到老板有信心,企业有发展,员工自然会降低失业的担心,愿意更多的消费。
二是继续放水养鱼,进一步简政放权,放宽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良好营商环境,激发跟投资和创业。
三是继续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水平,加强社会保障和服务,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
这三方面措施落实到位,将对消费信心提振起到关键作用。
2023年经济增长,有望超“5%左右”预设目标
王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
2023年全国人大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时间,约55分钟,给许多人的深刻印象是,几乎每一两分钟都有掌声。这是数千名全国代表对过去五年尤其是过去一年中国发展“来之极为不易”成绩的发自内心的肯定,也是对未来一年中国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发展总基调的鼓劲。
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2023年经济增长的设定目标是“5%左右”,是很多人关注的显眼数据。按2020年十四五规划中设立的“经济翻一番”2035年愿景,未来15年年均增长须保持在4.7%。过去三年,面对新冠疫情、西方打压、地缘冲突等“三重压力”下中国经济平均增长仍在4.5%,体现出了相当的韧性。未来几年,中国经济保持5%左右是可期的、也是审慎的。
过去几个月,国际社会普遍调低了2023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的预期,有的甚至低至1.9%、1.7%,而普遍调高了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多是4%、5%甚至6%或更高。从这个角度看,今年政府工作设立“5%左右”预期目标,体现了年度的严谨、客观与定力。
结合过去两个月旅游、餐饮、娱乐等各个消费行业的强劲复苏以及历史数据,比如,2019年旅游业总产值约6万亿元,2022年下降到约2万亿元。2019年房地产总产值约15.9万亿,2022年下降至约7.3万亿。只要旅游业、房产业稍稍往2019年水平方向恢复,就是约12万亿,中国经济增长6%甚至更高一些都是有可能的。从这个角度看,2023年的最终经济增长,一定会比“5%左右”预期目标要更好一些。
三升三降:无为而治,激发创新增长
刘英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委兼合作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理报告不到1小时,或是史上最短政府工作报告。为什么GDP定在5%左右?正如书要越读越薄,见证简政放权,充分激发市场活力,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紧密结合。我们从报告中读出三升三降、四不为四结合,经济要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确保增长质与量,政府放管服、无为而治支撑增长。
速度下降和质量提升。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的经济增速在5%左右,不仅低于去年的5.5%的预期,而且低于过去五年十年的5.2%和6.2%实际增速。但这是符合GDP超过121万亿后基数放大而增速放缓的客观规律。从政府工作报告看出5%的GDP是高质量发展本质要求的增速。二十大后开局之年,首先要走得稳,然后才能走得快、走得好。这是在全球9成发达经济体增速放缓下,我国从3%向5%实现的恢复性增长。这是稳健可实现增速,确保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升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稳健增速是不为速度忽视质量,不为速度忽略安全,不为速度忽略结构,不为速度忽略长远。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统筹发展与安全,统筹国内与国际,实现高质量全面发展。
政府放权与企业增多。大道至简,政简易行。政府职能转变突出体现在简政放权,是为了促进市场主体发展。如清单管理比制度建立之初压减64%,取消和下放行政许可事项1000多项,行政许可全部纳入清单管理。中央政府层面核准投资项目压减90%以上,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从60类降至10类。企业开办时间从数月到数天甚至数小时。目前1.6亿户市场主体是十年前的3倍。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制造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全部升到100%。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达7万多家。全面注册制改革加速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进程,向全球第一大和第一强市场奋进。
2012-202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支出占GDP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WIND
创新发展与精准支撑。从政府报告中看到创新成为我国发展的第一动力。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从2.1%升至 2.55%,十年来均超过2%,科技进步贡献率升至60%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年均增长10.6%,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翻倍。而中国式现代化加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2022年减税降费4.2万亿,今年赤字率更以3%安排,政府专项债升至3.8万亿,财政加大支持经济增长力度。今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力提效与稳健的货币政策精准有力配合。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扩大内需的需求侧管理有效结合。充分发挥有效市场的创新活力与强化有为政府的严格监管结合。实现质的合理增长和量的有效提升,实现GDP和人均收入增长。
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建设农业强国
蔡彤娟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员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主要包括两方面工作:一是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前不久,2月13日发布的今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强国”战略,强调要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并指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要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强化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始终不懈地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而要实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必须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施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以耕地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强化科技装备支撑等。
今年积极财政政策将继续延续,财政资金与政策性金融将进一步向农业农村领域倾斜,通过加大投入来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强国”目标进一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技术创新、绿色生产的内在要求,将通过农业产业链、基建供应链有力推动国内农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事业。
持续化解金融风险,力保我国经济行稳致远
陈治衡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防范化解经济金融对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在《政府工作报告》(简称报告)中,对于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做了进一步指示,强调了“要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通过“改善资产负债状况”,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同时,《报告》还指出地方债务风险需要通过“优化债务期限结构,降低利息负担”,实现“遏制增量、化解存量”的目的,以实现“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目标。面对挑战和压力,《报告》也给出了全面的化解方式。
其一,继续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坚持以我为主的宏观政策是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根据全球的宏观形势灵活把握政策力度,维持合理充分的状态利于我国经济抵御来自多方面的冲击。同时,运用丰富的政策工具,实现从宏观到微观的有效支持,以缓解化解各行各业面临的问题。
其二,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推进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对于化解债务问题,应继续从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入手,通过加大预算公开力度,增强市场透明度,增强公信力和市场信心。同时,推进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以实现我国债务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随着我国个人所得税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构建综合与分类相结合个税制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中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就业对于税收来源是积极的保障,也是财政政策可以持续深化改革的基础。
其三,推动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加强金融法制建设。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报告》指出我国已经“完全化解了本世纪初形成的14486亿元金融改革历史成本”,这为接下来的金融改革和经济发展摆脱了历史包袱能够轻装上阵。接下来,应继续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方式,精准处置并化解一些高风险领域的风险,实现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绿色转型赋能产业现代化
刘锦涛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不断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2023年是我国科学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进入实质进展的重要年份,碳中和已进入“稳速跑”阶段,在生态文明顶层设计的指引下,巩固绿色低碳目标的根基落在了提升绿色转型的质量和效率之上,以推进产业经济现代化的新步伐。
去年我国开启了气候投融资地方试点,并大力发展金融机构数字化转型以支持绿色金融项目建设,显著地提升了绿色资金运用的精准性、针对性和直达性,以平稳构建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未来将继续推动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协调发展,开启智能化、绿色化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统筹能源稳定与清洁化转型,平衡好能源安全与低碳发展之间的关系。总体而言,在宏观上将兼顾总体气候治理规划与地方低碳建设目标,在微观上则是充分带动部门和市场相协同、公共资金和社会资本相结合、工业减排和生态固碳相联动的综合绿色转型现代化格局。
坚持技术发展的长期主义,加大科技创新的基础研究
申宇婧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过去五年,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0.6%、7.9%,远高于五年年均5.2%的经济增速。在“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中,仅是提到了“数字经济不断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以上”,可以说数字经济或以技术支撑的新经济业态将继续发挥经济新引擎的作用,也将是经济结构转型的最主要方向之一。
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提到,过去五年我国支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全国基础研究经费五年增长1倍。我国对于基础研究的重视力度逐渐加大,这是非常好的迹象。基础研究的能力是决定科技发展水平的最底层能力,也是中美之间数字竞争的关键能力。目前,我国的科技创新更多地是从1到n的创新与“模仿式”地创新,尚缺乏0到1创新的原始突破。这导致了我国缺乏在关键技术中的主导权,关键技术发展受制于人的局面存在突破难点。为此,我国的科技创新需要坚持长期主义,重视长期的基础科研投入,避免短期思维对产业发展的侵蚀。另外,我国可以发挥技术应用层面的优势,以应用层面的创新带动基础创新的重大突破。
促进消费“马车”发力
许林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目前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处于较低水平,亟需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其一,需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提升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其二,通过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居民消费意愿。其三,相比于国际主要经济体,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稳定在较低水平,中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存在较大发力空间以促进消费。最后,需通过强链补链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尤其是完善农村物流体系,畅通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消费升级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其一,需增加服务型消费占比。其二,加快促进绿色消费,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鼓励清洁能源消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其三,中国进口增速较低,进口依存度处于国际较低水平,需扩大开放促进进口,提升消费多样性。最后,需运用数字技术,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
以扩大内需为抓手促外贸、引外资
徐天启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总结了过去五年我国发展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外贸方面,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金额突破40万亿元人民币,连续6年成为世界货物贸易的第一大国,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货物出口国地位。2022年预计货物出口比例占全球约15%,货物进口比例占全球约12%。2022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口同样快速恢复,全年累计服务贸易进口额约4650亿美元,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吸引外资方面,2022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近1900亿美元,达到历史最好水平,处于世界前列。
我国已经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今后一段时间,要更加注重用扩大内需促进外贸、吸引外资。我国有14亿人口,工业制造能力世界一流,制造业增加值世界第一,相当于美国、德国、日本总和;但我国人均自然资源禀赋并不算充裕,2022年,我国进口额18.1万亿元,占总GDP比例约15%,如果不对海外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对我国经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势必产生严重负面影响。进口粮食、食品自然资源等,就是利用了海外的相关的土地资源、水资源,就是保障满足了国内居民的生产生活需要;进口高端机床、高性能芯片等高端制造业产品,就是助力国内制造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出口顺差额仍然较大,距离国际收支平衡仍有很大距离,特别是对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有巨大贸易顺差,既不利于国际收支平衡,也与我国的相对经济优势地位不符。要将扩大内需作为进一步促进外贸、吸引外资的抓手,只有内需扩大了,才能为各类海外经济主体创造更多中国国内机会,更好地促进其扩大对华出口、吸引其来华投资。
推动高质量共建 “一带一路”
方菏阳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进行了强调,体现出中国与各国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决心坚定不移,共建“一带一路”前景依然广阔。近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扎实推进,不断开拓,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团结之路、经贸投资的增长之路、守望相助的希望之路,也成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为全球共同发展注入宝贵的确定性。
面向未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要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其一,要巩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投资合作、园区建设等现有合作基础,守好基本盘。其二,要拓展数字、创新、健康等国际合作新增长点,实现更高合作水平。其三,要提升“走出去”和“走进来”的引导和激励机制,为共建“一带一路”注入新动力,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机遇。
推荐阅读
罗思义万字分析:决定2023年中国经济刺激计划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 人大重阳
///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