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刚:为什么那么多美国人担心中美竞争演变为战争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丁刚看世界 Author 丁刚看世界
编
者
按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霸权国家的焦虑总是与它对挑战者的不安有关,这种持久的恐惧最终有可能导致不断加重对挑战者采取各种方式的打击。
本文字数约2000字,阅读需要4分钟。
“To be,or not to be”——这是莎士比亚用来描述生死抉择的名言,以此来形容美国不断加重的对华焦虑,再恰当不过。
与中国是“战”还是“和”,这个看似已达成共识的问题,却越来越让美国人忧心忡忡。
7月20日,美国众议院中美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举行听证会。民主党领袖拉贾·克里希纳莫蒂称,选民经常提出的问题之一是美国如何避免与中国发生战争。“大多数美国人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但担心这种竞争可能演变成战争。”他说,70%的美国人担心与中国发生战争。
为什么美国人有这样的恐惧?
看看华盛顿接连出台的对华遏制政策就不难理解。
就在这次听证会上,仍有官员呼吁全面制裁华为,并将相应的管控扩大至其他中企。
几天前在国会山,一些人竟提议为遥远的非洲国家刚果(金)立法,因为中国“控制”了那里的矿产资源。
另一个正在等待审议的提案是遏制中国新能源汽车及配件的对美出口。
到目前为止,已有1300多家中国企业被美国以各种借口制裁。
在中国周边,华盛顿策划的各种联盟或准联盟,表面上说是为了安全的平衡,其实都有一个不言而喻的目标——中国。
就连《纽约时报》也嗅到了战争的味道。7月13日该报在网络版发表文章,标题为《战争行为:美国对华硅封锁内幕》。
表面上,拜登政府似乎已经认识到,与中国的持续对抗既不符合中美利益,也不符合世界利益。7月21日,白宫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沙利文表示,尽管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存在竞争和持续紧张,但美中关系“确实有可能”保持稳定。
但另一方面,华盛顿则在继续渲染中国的威胁,不断采取零和博弈的遏制策略,反复加重舆论的担心。
华盛顿的言行矛盾同样也是典型的心理焦虑的反应。它找不到,或者是没有能力去实施缓解焦虑的方式。
美国前总统罗纳德·里根有句名言:“和平不是没有冲突,而是以和平方式处理冲突的能力。”换一个词:和平不是没有竞争,而是以和平方式展开竞争的能力。
事实上,美国的做法正不断挤压和平地经营竞争的空间,同时还消耗着其以和平方式展开竞争的能力。
现年100岁的亨利·基辛格博士最近在访问中国时警告中美冲突可能导致战争,他早在2020年就说过,“除非(中美之间)出现某种合作行动的基础,否则世界将陷入堪比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灾难。”
基辛格还反复强调战争自我实现的可能性。这些可能性存在于各种因素和动力的交织中,包括制裁升级、军备竞赛、意识形态冲突和对另一方不断加大的各种各样的遏制等等。
在华盛顿,政客们坚信中国有一个取代美国成为全球主导力量的整体计划,美国必须以更强硬的方式压制中国。而中国也不可能一直采取忍气吞声的克制态度。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为,美国正竭尽全力、不惜代价地阻碍中国的发展。
拜登政府调整对华政策面临日益复杂的国内政治形势,这将制约其采取更可持续、更灵活的方式应对中国的崛起。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霸权国家的焦虑总是与它对挑战者的不安有关,这种持久的恐惧最终有可能导致不断加重对挑战者采取各种方式的打击。
沙利文说,美国将不得不无限期与中国共存,这会是未来国际格局的特点。但他并未说明更重要的问题:如何实现这种共存?以目前对华全面遏制的方式,共存又能维持多久?
推荐阅读
// 人大重阳
///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扫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rdcy2013
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