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部署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任务提出的重大命题。近日,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重阳金融研究院联席理事长林尚立在核心期刊《中国高等教育》杂志2024年第12期发表文章《自信自立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现将全文转发如下:
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重要力量的必然使命。新征程上,高校应切实提高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思想自觉、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深刻把握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科学内涵与民族性、原创性、学理性,持续强化思想引领、文化滋养、现实支撑和传播推广,以“四个强化”的使命担当努力当好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排头兵。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部署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任务提出的重大命题。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这一重要论述为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必须深刻把握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时代意义、科学内涵、理论特质和实践路径,立足中国实际,扎根中国大地,发展中国理论,在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精神自立、文化自强、话语自觉的现代化强国历史进程中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切实增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
思想自觉、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
知识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长期发展所形成的理论成果、思想意识、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推动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建构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学科样态、学术生态和话语质态,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科学精神、人文底蕴和文明素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迈入新阶段,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断建立,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不断形成,中国理念、中国思想、中国理论深入人心。与此同时,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变乱交织,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我国需要应对的风险和挑战、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比以往更加错综复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展现新气象新作为,深刻把握走好“中国之路”、提升“中国之治”、探寻“中国之理”的理论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切实增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思想自觉、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01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指导地位、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思想自觉
知识是真理的表达,是信仰的基础;构建知识体系是传播真理、树立信仰的内在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本质要求。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初,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以郭沫若、艾思奇、吴玉章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就自觉开展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阐释,积极投身民主革命运动,倡导运用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社会,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革命实际、具有中国革命特色的独特思想理论,成为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构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开拓性尝试。一百多年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断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理化、体系化、本土化发展,以中国之理诠释马克思主义之道。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任务,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高擎思想旗帜、聚焦理论创新,牢牢把握“中国”特色、“自主”发展的原则要求,坚持学马信马、言马用马、一“马”当先,矢志以文明道、以文贯道、以文载道,多措并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大众化传播。02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担负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新使命的文化自觉
作为思想表达、文化呈现和精神外化的重要形式,知识始终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纽带、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桥梁,并在一代代贤人良士的治学笃行中不断丰富发展为理论结构完整、理论内涵丰富、实践指向明确的知识体系,其中蕴含的崇高理想信念、深邃价值观念和科学方法理念得以流传于世,以实现赓续历史文脉、坚守传统根脉的使命任务。回顾我们党走过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肩负起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争当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争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在追根溯源、强基固本中发展中国自主的学科体系,在厚德载物、明德弘道中发展中国自主的学术体系,在求同存异、交流互鉴中发展中国自主的话语体系,以打造中国自主、中华民族特色的知识体系为引领,不断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呈现与现实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把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文化传承发展呈现新气象、开创新局面,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思想理论、道德理念和人文精神等,为当代治国理政与社会发展提供有益文化借鉴,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03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自觉
国际传播作为国家交往和民间往来的必要环节,日益成为展示民族文化、展现国家形象、确立国际地位的重要方式,其内在要求的传播话语表达和叙事体系构建则成为决定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质效的重要标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知识及其体系,是国家精神、民族文化和个体观念的凝练表达,以学科形态、学术形态和话语形态的表现方式为当代国际传播提供本质性规定和特色性表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国际传播守正创新,着力推进中华文明交流互鉴,多主体、立体式的大外宣格局初步构建,我国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同时,面临西方知识体系霸权垄断、“话语中心主义”甚嚣尘上的新形势,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好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迫切需要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坚守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和世界意义,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新征程上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坚持厘清困惑、理念先行、引领实践,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语境下深刻把握“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命题的科学内涵与理论特质,为进一步探索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现实路径提供学理借鉴、理论先导和逻辑指引。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基础在“知识”、关键在“体系”、特色在“中国自主”。所谓“知识”,从哲学认识论角度理解,是人对客观事物及其属性与联系的正确反映,主要表现为对事物的理性概念理解,内在体现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本质相统一的特征。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的“知识”,理性化程度更高、主体性特征更强、实践性特点更突出,表现为以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当代中国人精神世界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研究和人文科学研究所创造的一切理论成果。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则是经过总结概括、凝练升华等环节而最终得以沉淀的成熟、科学、完备的知识体系。简言之,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以当代中国发展实际为研究主题,融合借鉴中西方研究传统而形成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集成,通过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等予以呈现。01 从知识生产的角度深刻把握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民族性、本土化特征
知识的生产与创造,是人类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的生动写照,也是每一个置身社会的群体和个体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内在体现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特殊印记,为打造符合各民族文化认同、契合人民群众价值观念的哲学社会科学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千百年来知识发展的趋势深刻表明,知识因交流而多元、因互鉴而丰富,其生产与创造在本质上是古往今来各种知识、观念、理论、方法等融会贯通、本土发展的重要成果。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秉持独立自主、开放包容的学术传统,主动彰显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民族性、本土化理论特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标识性概念、思想与理论。一是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资源,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全面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二是积极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大力推进中国古代文学、历史学、哲学等传统学问的原典研究与当代阐释,将诗词歌赋、经史子集、儒墨道法等各类中国传统知识门类吸收融入现代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进一步弘扬古代治学先师崇学尚智、执道循理的治学传统。三是合理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有益资源,吸收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现代学科研究成果,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创造中国特色政治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概念体系、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形成古今中外交流碰撞、综合创新的繁荣局面。02 从知识应用的角度深刻把握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原创性、时代化特征
从哲学认识论角度理解,经过理性思维加工整理、总结提炼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必须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式发展历程,扎根应用场景、厘清应用条件、聚焦应用路径,进一步创造原创性概念、探索时代化命题,真正实现“知识就是力量”的最终目标。新征程上,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立足知识应用、解决现实问题,以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最高指针,充分彰显原创性、时代化特征。一是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全面阐释党的领导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发展动力和参与主体的决定性作用,突出“解决百年大党独有难题”“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等重大命题研究,推进中共党史党建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党政治学等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二是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紧扣五个方面“中国特色”、九个方面“本质要求”、五个方面的“重大原则”等内容构建完整、准确、深入的阐释体系,通过起步时间、价值取向、主要内容、实现路径、最终效果等维度的中西现代化对比,进一步突出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性、原创性、时代性。三是聚焦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以回应世界之问、探索中国方案为己任,全方位、多角度、宽领域展示中国发展对世界繁荣贡献的经济增量、安全增量、文化增量、生态增量等,打造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世界经济学、国际关系学、国家安全学、国际生态学等学科增长点,构建解读中国奇迹、破解世界难题的知识体系。03 从知识传播的角度深刻把握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学理性、体系化特征
新征程上,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必须回归学理性与体系化的理论特质,以深化知识内涵为主攻方向,确保实现“以理服人”“入脑入心”。一是科学的抽象。不同于西方科学理想主义的形而上学思维,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所蕴含的抽象方法奠基于“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突出“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等本质属性,创新性地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治国”“协商民主”等学术概念。二是系统的具象。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建构充分借鉴“道生万物”“天下大同”等传统哲学思维,主动克服理论分支、学科分野过度导致的“科学割据的旧习”,以元概念与元命题为体系原点,积极推动学术对话、专业联培、学科交叉等知识交流,形成了以新文科为发展方向,以中共党史党建学、纪检监察学、区域国别学等为代表的新兴学科体系。三是亲和的表达。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建构立足新环境下社会受众的思想特点、认知水平与学习需要,将专业、复杂、晦涩的学术语言、研究范式有机转换为大众、易懂、通俗的群众表达,广泛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美丽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易于人民群众和国际社会理解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中国人民大学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独树一帜的优势,扎实推进“四个着力”举措,加快构建以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内核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成果,形成了一批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新征程上,学校将与各高校携手努力,以澄明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举旗帜、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努力当好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排头兵”,为培养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更多思想资源。01 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原创概念体系、完整理论逻辑和创新话语表达,始终引领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正确方向。要筑牢根本,将党的创新理论贯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全过程。要守好阵地,坚持以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入脑、入心、入行,持续构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教材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进一步增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政治属性、教育属性、学术属性。中国人民大学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作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一号工程”,举办“复兴论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研讨会”等30余场高端学术活动,出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丛书”,确保哲学社会科学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持续打造高精尖水平的思政“金课”,召开新时代全国高校研究生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2024),实施“思政金课建设工程”“‘开路先锋、事业闯将’培育工程”,率先发起成立全国首个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金课”建设联盟,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提升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实效。02 推动“两个转化”,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的源头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就要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历史自觉,全面展示、深刻阐释中华文明独特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要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体,还原历史语境,持续加强以敦煌学、古文字学、考古学等为代表的冷门绝学和基础学科的挖掘研究,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脉络钩沉和特色凝练中启迪智慧、浸润心灵。要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用,回应时代要求,传承文化因子、创新文化形式,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提出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中国人民大学加快实施“文明史研究工程”“新时代大学文化建设工程”,扎实推进《中国文明史》《世界文明史》《文明学论纲》研究编撰工作,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充满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先后成立“中国式现代化与文明新形态研究院”“中华文明研究院”等研究机构,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不断推动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为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有力理论支撑。与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云冈研究院等单位开展战略合作,举办“灵岩巍凝——云冈石窟历史与艺术展”,深度融合研究机构文博资源优势和学校学科资源优势,共同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03 立足“两个观照”,强化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和实践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的支撑地位
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把眼光牢牢投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要聚焦理论建构,以“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主题主线,围绕时代背景、发展目标、战略部署、领导力量等重点问题探究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科学内涵和现实路径,构建具有历史纵深、文化底蕴、现实关怀、科学逻辑的现代化理论体系。要聚力实践创新,建立健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成果转化落地的体制机制,在现实考察中丰富概念内涵、完善理论结构,推动历史经验与现实路径、理论指导与实践成效、一般规律与特殊情况的互动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心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实践开展研究。推进一体化构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创新工程”,组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大学联盟”,成立哲学、法学、新闻传播学、金融学等7个自主知识体系学科联盟,举办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成果发布会,每个季度发布系列成果。强化多学科布局,新设纪检监察学院、智慧治理学院、生态环境学院、化学与生命资源学院、人口与健康学院、社会学院、区域国别研究院、全球治理与发展研究院、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等20多家教学科研机构。促进平台化发展,组织召开“复兴论坛”“武夷论坛”“深圳金融论坛”等高端论坛,持续建设“学术世界”“国家治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创新平台”等大平台生态体系,研制“高等教育强国指数”“世界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指数”,努力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04 胸怀“两个大局”,强化传播能力建设在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的关键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作用,要注意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当前“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发挥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的独特作用。要构建国际传播的中国话语,聚焦新时代中国发展成就和全球重大问题,系统梳理影响力强、原创性高、借鉴性好的中国话语,着力构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生态保护、国家安全等不同领域的中国话语库。要构建国际传播的中国叙事,充分发挥高校融通中外的研究优势,综合运用学术对话、访学交流、友好访问等方式,广泛开展更具学理性、包容性的和平叙事、发展叙事、文化叙事。中国人民大学着力实施“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传播工程”,积极发挥“世界人文社科高校联盟”“世界大学智库联盟”作用。举办首届“通州·全球发展论坛”,面向全球高校和智库发出贯彻“三大全球倡议”的七项行动计划。牵头编写《“一带一路”十年答卷》丛书等对外传播精品力作。推动制定面向2037年建校百年国际性战略行动计划,举办首届公共服务论坛、首届中欧文明论坛、第八届世界汉学大会、第三届中国(义乌)“一带一路”城市国际论坛,推进中法四校共建文明交流互鉴合作研究中心,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共建“新时代国际传播研究院”,开设全球首个“管理学三学士国际项目”,筹建全球政治领导力高级学院,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系列论坛”“中美公共外交论坛”等高端国际交流平台,努力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世界更好读懂中国注入强劲动力。
重要!重要!重要!
微信改版打乱发布时间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大家可以将“人大重阳”设为星标
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卡片
再点右上角三个点
就能看到“设为星标”
保持联系,一起前行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