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大原校长刘伟论如何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大重阳
2024-08-22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国家治理杂志 Author 刘伟


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摆在突出位置,对经济体制改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了系统部署,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主攻方向。在此之前,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刘伟在核心期刊《国际治理》2024年第11期总第419期刊发文章《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转发如下:














▲本文刊发在《国际治理》2024年第11期总第419期。左右滑动,可查看更多。



摘要

宏观政策的意义在于修复市场,中国之所以实现经济总体回升向好,是因为市场力量的修复取得了成效,也就是宏观政策、扩大内需政策取得了成效。市场需求的修复是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在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发点、落脚点才能聚焦到修复市场、培育市场力量上。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从以下方面着力: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实现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收入政策互相协调;进一步通畅市场流通机制,发挥货币政策效能;充分调动各方面市场主体力量,全面恢复投资需求;培育和壮大消费需求。


正文

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出现一些问题,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市场需求。正如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的:“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仍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仍然不足,企业经营压力较大,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国内大循环不够顺畅,外部环境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修复市场需求,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统一,最关键的就是要构建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01

宏观政策的意义在于修复市场


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尽如人意,宏观经济指标达成不够满意,不仅是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胀率这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都出现一些问题。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背景下,宏观经济失衡的关键原因就是市场失灵,市场机制受到了冲击,容易导致经济增长出现问题。因此,要克服宏观经济失衡、避免经济衰退,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最关键的是需要宏观政策和调节能够起到修复市场、恢复市场的作用,然后通过市场的力量再去克服经济失衡,拉动经济增长。宏观政策直接去拉动增长,在危机很严重、冲击很深刻的时候能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经济的均衡收敛根本上是要通过市场力量的修复。宏观政策真正的有效性在于修复市场、恢复市场力量的作用程度有多大,而不是长时间地依靠宏观政策直接去带动增长,更不是用行政手段取代市场。它是要通过宏观政策和各种体制性的措施,去修复市场机制,完善市场竞争,恢复市场力量。

政府调控和有为的政府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我们要对政府调控的作用形式和地位有一个科学的把握。在方式上,不是依靠政府的宏观政策直接去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实现均衡,而是要有效地针对市场缺陷、有针对性地进行逆向调整。宏观政策是要通过市场来实现调控作用的,而不是超越、否定、替代市场。

中国经济经过这几年考验,经济增长、宏观经济各方面面临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的原因就是市场力量不够。我们现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恢复,实现经济总体回升向好,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际上也是因为市场力量的恢复和修复取得了成效,也就是宏观政策、扩大内需政策取得了成效。所以,不是政府政策本身直接拉动了经济增长,而是政策修复了内需,内需活跃了,拉动了经济增长。

02

市场需求的修复是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


2022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并不高,按不变价格计算,2022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上年增长3%。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是2022年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为数不多实现了正增长的国家,但是从我们的发展历史来看,2022年是经济增速比较低的一年。对其原因我们讨论了很多,不能说2022年中国的宏观政策力度不够,因为那一年我国的宏观政策力度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都是相当强的。那为什么还会出现这个问题呢?原因在于受客观原因限制,有效的市场需求出了问题。虽然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很大,但是市场需求本身还相对不足,特别是“三驾马车”中长期排在第一位的、拉动中国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消费,受到了冲击。2022年出现了一个情况——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出现负增长,同比下降0.2%。对此,国家采取了一些政策,特别是政府直接投资,202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5.1%,这主要还是政府力量在起作用,包括国有企业投资在内的逆向调节,这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优势,对消费的负增长起到了一定的对冲作用。但是,由于市场整体还没恢复,政府和国有经济政策性的对冲,它的效果还是有限的。所以,2022年的经济增长率还是比较低。

现在经济开始恢复,202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之所以能实现经济回升向好,最关键的还是实现了市场需求的修复。202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了7.2%,突破了47万亿人民币,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2.5%,拉动经济增长4.3个百分点。这是非常重要的,经济之所以能恢复,还是市场最终需求开始修复了。

现在经济回升向好,但宏观经济增长还面临一些问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讲“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又接踵而至”中的第一条是“外需下滑和内需不足碰头”,今年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也强调“要积极扩大国内需求”。2023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7.2%: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2%,下半年是在7%以下,所以,全年增速是7.2%。今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7%,突破了12万亿,总的规模不小,但是增速还不够高。促进消费增长是当前经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再看我们的投资需求。2022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增长很快,对冲了消费需求降低的部分作用。2023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0%,总量超过了50万亿人民币,名列世界前茅。具体分析四个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趋势可以发现,2023年第一季度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是5.1%,和2022年全年持平。1—6月增速是3.8%,1—9月份是3.1%,1—12月份全年就是3%。今年第一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5%,突破了10万亿的规模。这还是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市场的投资需求尚不稳定。

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角度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够牢固。为什么基础不牢固?首要的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市场需求的修复不尽如人意。所以,宏观政策要拉动经济从失衡的状态恢复到正常状态,朝着均衡的方向健康地发展。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聚焦在修复市场需求,恢复市场力量。

03

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

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实现高质量发展,意味着宏观上是均衡的,微观上是有效的,结构上是协调的,发展上是安全的,国际上是开放的(也就是高水平开放),这五个要素归结到最后需要什么样的体制条件?那就是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统一。

从宏观上来看,高质量发展就是稳健均衡的发展和经济增长。在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宏观调控政策的出发点、落脚点能够更好聚焦到修复市场、培育市场力量上。也就是说,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是要依靠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支撑。4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今年7月召开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点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其主要议程之一。对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包括国家治理体系方面,将会提出一系列政策的顶层设计,各界都非常期待。

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依靠全国统一大市场,我们实现去年47万多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万多亿的投资规模,今年第一季度超过了10万亿的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了12万亿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这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关键所在。同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各方面制度的完善,包括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这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都有部署和要求。这些方面的制度如果不完善,全国统一大市场、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水平的竞争就不能实现,宏观政策就不能充分调动市场力量、不能真正培育有效的市场需求,宏观政策的有效性就会打折扣。

实现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收入政策互相协调。去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6.4%,其中税收收入增长8.7%。而去年全年GDP增速为5.2%,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我们看到,今年财政政策开始调整,今年一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2.3%,扣除去年同期中小微企业缓税入库抬高基数、去年年中出台的部分减税政策翘尾减收等特殊因素影响后,可比增长2.2%左右,全国税收收入同比下降4.9%。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调整,这个调整就是使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收入政策保持同步、一致了。

进一步通畅市场流通机制,发挥货币政策效能。当前有一些人在质疑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今年4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301.19万亿元,2023年12月末是292.27万亿元;今年4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389.93万亿元,2023年末为378.09万亿元。我们可以发现,M2增速非常快,去年广义货币(M2)增速是9.7%,狭义货币(M1)增速是1.3%,这意味着不少钱没有花出去,而是转换成固定存款了。今年第一季度这个情况有所改变,广义货币(M2)的增速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增速都明显放慢了,分别是8.3%和8.7%,开始发挥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盘活存量、提升效能。这意味着,市场传导机制和市场力量的培育还有可以发展的空间,市场通畅的话,货币政策就能有效发挥作用。

充分调动各方面市场主体力量,全面恢复投资需求。投资需求也是观察宏观经济数据的一个重要方面。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3.0%,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3%,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7.3个百分点。今年一季度还是这样的结构: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10.8%,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6.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大多是规模过亿元的、投资密度大的投资,这样的数据说明我们的投资结构在改变,资本密集度、技术水平在提高。从市场运行来说,这类投资主体主要是政府和国资国企。2023年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6.4%,今年第一季度的国有控股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是7.8%。对应的民间投资,今年第一季度增速是0.5%,有所改观,但是相对来说还是不够活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是主导力量。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在国有经济能发挥关键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市场各个主体的力量,让经济发展更有活力、更可持续。

培育和壮大消费需求。消费疲弱也是当前影响我国经济的重要方面。消费需求为什么不足?其背后有很多原因,从最简单的来看就是收入预期不稳定。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也强调,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消费与收入紧密相关,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1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1%;中位数33036元,是平均数的84.2%,增长5.3%,增速比GDP增速高了0.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5.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8%,比GDP增速慢;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名义增长7.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比GDP增速快。这种情况值得深入分析。中国农村居民家庭不仅仅是简单的消费者,他们还是农户,是生产者,他们收入里很大一部分是不用于消费的。所以,真正看消费增长是不是和GDP增长同步,关键是看城镇居民,看他们的收入、消费是否同GDP同步。所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主要是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也是基于这方面原因。

综上所述,当前我国经济回升向好出现一些问题,深层次的原因还是市场需求。修复市场需求,最重要还是完善市场机制,需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因此,改革,特别是经济改革,已经成为当下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稳定性、可持续性的关键所在。全面深化改革,已经不仅仅是“关键一招”,更是“制胜法宝”了。宏观经济的均衡和稳健发展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强烈的要求,我们应当满足这种要求。


推荐阅读

吴晓求:法治的力量与制度的作用

彭博、路透等美欧亚12家媒体引述这篇重磅文章

英国学者:我非常喜欢中国“不吹嘘,干实事的性格”

速读美国顶刊10:中美贸易若脱钩,哪些“渔翁”能得利?

重要!重要!重要!

微信改版打乱发布时间

常有读者朋友错过文章更新

大家可以将“人大重阳”设为星标

点击上方的公众号卡片

再点右上角三个点

就能看到“设为星标”

保持联系,一起前行

// 人大重阳    

/// 

RDCY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成立于2013年1月19日,是重阳投资向中国人民大学捐赠并设立教育基金运营的主要资助项目。


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人大重阳聘请了全球数十位前政要、银行家、知名学者为高级研究员,旨在关注现实、建言国家、服务人民。目前,人大重阳下设7个部门、运营管理4个中心(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来,人大重阳在金融发展、全球治理、大国关系、宏观政策等研究领域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认可度。

别忘了“点赞”+“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人大重阳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