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痛悼念五邑大学首任校长叶家康同志,我们永远怀念您!
8月1日22时40分,五邑大学原党委书记、校长叶家康因病逝世,享年86岁。
得知此消息,邑大师生、海内外华侨、港澳乡亲、社会各界人士等纷纷发文缅怀,寄托哀思。
放弃北京优越工作条件,举家南迁,以改革的精神,创办一所新型的大学
叶家康,1933年生,广东省中山人,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机系毕业,曾任北航党委常委、副院长。
1985年3月,时任北京航空学院副院长的叶家康,因教学管理经验丰富,接受江门市政府的聘任,毅然放弃北京优越的工作条件和自己多年从事的熟悉专业,被调至江门任五邑大学第一任校长,次年担任该校第一任党委书记。
五邑大学的建设与发展,既倾注了他的心血,也凝聚了他对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以改革的精神,创办一所新型的大学”,这既是他的初衷,也是他呕心沥血、忘我奋斗的事业。
面向地方,服务基层
书写中心城市办大学的传奇篇章
上任伊始,他根据自己对党的教育方针的理解和长期高教实践的体会,提出“五邑大学不应该简单重复重点大学的模式办学,而是要找准自己的位置,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应该服从和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这个大局”。根据这种精神和中心城市办大学的方针,他在建校初提出“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办学方针和一系列改革举措,学校建设成就显著,1996年国家教委评价为五邑大学“初步走出了一条经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办学校的成功之路”。
实践证明,叶家康的办学思想和办学方针是正确的,并为中心城市办大学探索和积累了一整套可供借鉴的经验,走出了一条有中国地方特色、侨乡特色的中心城市办大学的成功之路。
内外合力,共建大学,为侨乡培育英才作出卓越贡献
有了正确的办学方针,学校能更好地为地方服务,就会得到地方的支持和海内外乡亲的关心,从而形成“内外合力、共建大学”的良好循环。
叶家康努力探索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集资创办五邑大学的路子。作为五邑大学的重要创建者之一,他为突破学校资金短缺和师资匮乏的困境四处奔走,为邑大赢得海内外同胞逾两亿元的无偿捐赠。
叶家康总结了一套以优异的实绩动员人,以艰苦创业的精神取信于人,以广泛的乡情乡谊联系感染人的动员资助“理论”。后来,有人问给予五邑大学很大支持的旅港乡亲伍舜德先生为什么对五邑大学情有独钟,他深有感触地说,“8年前,我到学校参观,看到许多教师在劳动,叶校长头戴草帽在推土,好像还没穿鞋,这种精神是无价的财富。”
建校初期,全校教职工参加义务劳动
叶家康对乡亲捐款的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让捐赠者满意,而他自己却勤俭到近乎“小气”的程度。多年来,他办公室的座椅还是建校初期花3块钱买来的;出差经常是在路边吃2块钱的快餐;接待华侨、港澳同胞时专门挑既有特色而又较实惠的菜式。正是这种勤俭廉洁的精神赢得了乡亲的信任。
叶家康的工作和为人广获赞许。香港乡亲曾打算集资建一座“叶家康楼”,他感谢乡亲的厚爱,说:“办好五邑大学,功劳是大家的,我只是做了校长应该做的事,楼不要以我的名字建,但我会把朋友们对我的爱铭记在心,为侨乡自己的大学贡献绵薄之力。”
叶家康在获得“南粤杰出教师”荣誉称号后,把奖金全部捐献给学校,设立了“扶助特困优秀学生奖励基金”,用于扶助生活上特别困难的优秀学生;1998年6月,他退出领导岗位,担任学校名誉校长后,香港著名实业家利国伟和伍舜德向港澳乡亲发出倡议,设立“五邑大学叶家康教育基金”,用于奖励优秀的学生、资助勤俭的学生。
《刻着名字的楼》
个人主要成就
1993年9月,叶家康被评为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获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奖章、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特等奖和江门市杰出教师称号。1994年8月被评为江门市特别优秀校长,1997年7月被评为广东省南粤杰出教师,1998年获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叶家康曾主持国家教育科学“六·五”计划重点课题“人才预测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主编了“人才预测学”一书,他与魏佑海、胡百龙合作撰写的论文《创办地方学校的探索》,获广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他发表30多篇论文,多篇获省以上多种奖励。
1992年,香港亚洲电视台《大地的变迁》摄影组采访叶家康(中)
2013年,叶家康教授(左三)被评为江门“30年30人”致敬人物
2015年,叶家康(右二)获五邑大学"三十而立"开拓者纪念章,并在建校30周年感恩侨乡庆典上发表感言
“热心育才为四化
鼎力兴学振中华”
这是1984年
在五邑大学奠基典礼上
主席台两侧大幅对联的内容
至今仍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邑大人
以包括首任校长叶家康在内的
邑大开拓先锋们为学习楷模
不忘办学初心
牢记育人使命
铭记乡亲义举
砥砺奋勇向前
开拓耕耘前路启
先锋众志智育新
永远怀念五邑大学首任校长叶家康同志
愿老校长一路走好!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H5,为叶家康老校长送行】
附:叶家康同志于2015年为《三十而立——五邑大学建校三十周年》一书作序原文
(上下滑动查看全文)
思 源
叶家康
五邑大学建校30年了。经过全校师生30年的共同努力,学校从一张白纸开始,发展到现在有工、理、经、管、文、法、艺术等学科门类,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在校学生近2万人的综合性大学。为社会输送了各级各类专业人才3万余人,成人教育毕业生近2万人,为江门五邑地区、广东省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得到社会各界和广大乡亲的认可。我作为五邑大学的历史见证人之一,往事历历在目,感慨万千。在经济相对比较薄弱,缺乏师资和办学经验,没有任何物质基础的情況下,要创办一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综合大学,其困难之多,特别是办学过程的曲折程度真是令人难以想象!但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留下的应是对鼓励和支持我们克服困难、努力前进的力量源泉的铭记和感激!30多年前,江门被定为省辖地级市,百业待举。在经济不太发达的情況下,江门市领导仍然能高瞻远瞩,毅然创办五邑大学,这种办学决心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市领导对我们的充分信任和大力支持,是我们克服困难、努力前进的重要动力,是我们能够按照教育规律办学的有力保证。我们要“以改革的精神,创办一所新型的大学”,因此,五邑大学在建校之初就提出了“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办学方针。与此相适应,五邑大学在专业设置上从地方的产业结构、经济发展入手,确立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专业结构,使学校的办学机制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融合;在人才的专业培养上,实行大专业、宽口径的柔性教学计划,增强人才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能力。人才培养,以德为先。学校提出了“好学、多思、求实、创新”的校训,以形成优良的学风,并要求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当时,江门提出了“振兴江门五邑经济,建设富裕文明侨乡”的口号,五邑大学提出的“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正好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和认可。这也使我们能按照教育规律管理学校和探索改革之路,更顺利地进行学科建设和培养人才。这是我们建设发展的重大力量源泉。资料来源/《三十而立——五邑大学建校三十周年》、南方+
H5制作/陈丹敏
编辑/李嘉敏
初审/邓珮华 谭乐丹 雷君铭
复审/杜思莹
终审/罗丹
▼团团君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