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里话外话对比——听群培老人讲新旧西藏故事
“请进,请进。”刚到住在桑珠孜区科技路的群培老人家,就看到他和老伴站在家门口迎接记者。
这是一栋藏式楼房,在繁华的街道中显得古朴别致,跟随老人走进客厅,房间宽敞明亮、装饰精美华丽,桌子上摆满了水果、零食、饮料……
今年 79 岁的群培老人,经历了旧西藏的苦,参与了当年的伟大变革,见证了现在的幸福生活。
“民主改革前,我们没日没夜地干活,却没有一粒粮食是属于自己的。每天都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回忆起以前的生活,群培老人陷入沉思。
1941年,群培出生在今日喀则市萨迦县雄马乡一户农奴家庭,一家都是萨迦县查荣庄园的“朗生”(藏语意为家里养的,即农奴),他从小在庄园内劳作,没有人身自由,常常吃不饱、穿不暖,还备受欺辱。
群培老人说:“在旧社会,领主们连辣椒和葱都舍不得让农奴吃。”
问其原因,原来旧社会按人头分配的糌粑极少,如果让农奴们就着辣椒和葱吃,胃口会大增,这样下来糌粑就不够吃了。
“刚实行民主改革时,农奴们不知道‘谁养活谁’的道理,甚至还为压榨剥削自己的领主求情。”群培老人回忆说,后来分工委通过开展“新旧对比、忆苦思甜、谁养活谁”的阶级教育和实行三反双减(反叛乱、反乌拉差役、反压迫剥削、减租、减息)运动,农奴们开始懂得,一直以来是广大农奴养活了三大领主,而不是三大领主养活了农奴,才明白谁在养活谁、谁在压迫谁、谁在剥削谁的本质,才明白中国共产党才是解放自己的大救星。
民主改革后,像群培老人一样的农奴们分到了土地、牛羊和房子,除此之外还有生产生活用具。千百年来,农牧民们第一次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房子,最主要的是有了人身自由。
说起民主改革的事情,群培老人自豪地说:“当年我还是民主改革运动的积极分子呢。”
正因为如此,1960 年 3 月,民改工作组选派他到日喀则藏族卫生训练班学习,群培老人的人生也从这里发生了改变。
1960 年 11 月,群培老人从培训班毕业后分配到定结县工作;1963 年因表现优异被派到中央民族大学的前身中央民族学院学习。
谈起日喀则 60 年来的变化,老人感慨地说:“从前的帐篷变成了现在的高楼大厦,从前泥泞的土路也变成了现在笔直宽阔的柏油路。你看现在农村盖的房子都是二层小楼,农牧民来市里都要下馆子喝个小酒……”
“退休后,我每月都能领到工资,每天早上和老伴做完保健操,就去明珠湖转几圈,日子过得丰富充实、有滋有味。有这么好的条件、这么好的生活,小时候那种忍饥挨饿的日子,只能成为不愿提及的心酸往事,这都要感谢党中央对西藏的特殊关心关怀。”群培老人边说边打开微信小程序,给记者看他当天的运动步数。
“从来没有登不过的高山,从来没有走不完的山路……”采访结束时,老人哼起了那首岁月流淌的歌,以表达对社会主义新西藏的美好祝福。
主编:何胜科
责编:肖圆园
记者:根秋曲珍 达瓦吉巴
你会喜欢
3.15曝光,你被坑了吗?什么?“四讲四爱”歌曲传唱到了西安?
今天 日喀则农牧民很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