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投资历史 | 南海泡沫

2017-12-05 投资历史 宏赫臻财


南海泡沫



十八世纪初的时侯,由于英国在与法国的战争中,花了大量的金钱,故此发行了巨额的国债,而英国亦为此造成沉重的负担。


到了1711年,有一间从事南美洲贸易的“南海公司”,认购了总值近1000万英镑的政府债券,并换取南海贸易垄断性的经营权。


第一届董事会于1711年的八月份召开,会内共有33名董事成员,虽然当中没有人拥有对南美洲或商业的知识,但借助悉心捏造的谣言、报纸的宣传以及对高层的贿赂,公司成功地树立了现状繁荣、前景美妙的形象。


但背后的事实却是:南美洲的宗主国西班牙,只允许每年一艘船前往交易!所以南海公司实质上接近没有任何业务。所拥有的只是一堆计划、期望和吹嘘。


在1720年1月,英国政府提案让南海公司接收所有国债,于是市场流出大量传闻,指南海公司将可获巨额报酬;而更有趣的是,南海公司竟允许客户以分期付款的方式,第一年仅仅只需支付10%的价格,来购买公司的新股票!于是股票快速上涨,英国下议院在2月2日接受了南海公同的交易时,股票从129英镑跳升到160英镑;上议院在4月通过议案时,股票价格更涨上了390英镑;到了七月份的时候,每股更至1000英镑以上!


很荒唐吗?还未算。泡沫狂潮再升一级,南海公司越玩越离谱,竟宣称公司将会「从事一项极有优势,但不需要告知任何人的业务,然后发行新股集资。这不算是蠢笨,还算是甚么?可笑的是,它拥有各种各样的「扩展」计划,例如有些计划开始时只需付股价2%,其余98%在一个月后缴付;有些则是10%实时缴付,10%在一年之后,80%在四年后分期付款。


由于「扩展」的关系,结果反应非常热烈:就连上议院和下议院的议员,超过半数都参加了认购,大家完全丧失理智,卷入了这个投机漩涡之中:


市民:「原来股票赚钱是这么容易的,我以后再也不用工作了!」


国王乔治一世:「这么诱惑的南海公司股票,我也要认购10万英镑!」


牛顿:「我在开始时买了7,000英镑的股票,在升值两倍后卖掉了,真高兴!如今我要以更大的规模,买更多的股票回来!」



在南海公司股票效应的带动下,全英国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大家的投机对象。人们好像疯了一般,完全不管这些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前景,深信只要买了这些股票,就可以获取巨大利润而一朝发达。事实上在泡沫爆破之前,很多股票价格都会无理由地暴涨,有些涨幅更超过10倍以上。



很快到了1720年下半年,每天不停的供股游戏,开始把市场弄得疲惫了。公众渐渐清醒过来,南海董事首先偷偷沽出大量股票,接着是外国投资者抛售,然后轮到国内投资者跟进,使南海股价迅速一落千丈。就连最伟大的科学家牛顿,虽然在开始时赚过钱,但结果也亏损了两万英镑。他最后也感慨地说:「我能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难以预料到人们如此疯狂。


政府在1720年底,对南海公司的资产进行清理,查出很多贿赂的行为,例如财政大臣约翰·艾斯莱比,就被查出接受了80万英镑的贿赂,结果被投进监狱,而很多南海公司董事的土地和财产也被充公。


到了最后,南海公司实际资本已所剩无几,而且根本没有在南海上获得甚么利润。最让人叹息的是,那些高价买进南海股票的投资者,最后都变得一贫如洗。


该故事就是著名的「南海泡沫」( South sea bubble),是一个连国王,甚至是牛顿也有份参与的股票泡沫。由于受到南海泡沫的影响国股票市场要历经一个多世纪,到1850年后才能重新复苏,走出「南海泡沫」的阴影。而英国议会亦从此通过一项严格限制的《泡沫法案》( The bubble act),要求所有新公司上市前,必须得到议会的通过。


在泡沫出现的时候,市场都会有很多跟随者( Follower),他们看见身边的朋友赚钱时,自己的心里觉得不舒服,于是跟风购入股票,结果除不能跟别人一起赚钱外,甚至连本金也赔掉了。这情况在历史上经常都会发生,本来不打算买股票的人,当看到许多人纷纷入市后,经不住这种诱惑气氛,于是盲目跟风。由于他们是最后入市的一群,损失也会是最大的。




宏赫理财honghefp

投资历史系列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