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漂二代”,家很远,家乡更远

2018-01-11 漂漂 渝漂


“如果政策越来越严了,我们都被赶走了,这些房屋是不是没人住了?”

“不会把你们都赶走的,因为还要你们回来继续上班。”

这是一段真实的对话,来自于《野草集》的拍摄人员与一个“漂二代”的对话。

这看似玩笑的对话背后,却有着一些残酷而沉重的东西。

“漂二代”,顾名思义,就是那些在异地打拼奋斗的人的下一代。而在生活当中,在大城市的漂泊一族当中,除了本身不安定的因素,在他们的下一代中包含着比较复杂的成分与状况。 

“漂二代”的主流,就目前而言,无疑还是那些跟随父辈由农村来到北京等大城市打工、创业或者生活,缺依旧摆脱不了农民身份的青年男女少年们。他们是名副其实的“漂二代”,虽然同在一个城市,但是他们与城市中同龄人的出生环境、成长环境、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思想认同,文化认同都有极大的差异。同样的,也就造成了精神上和心理上的差异。

半年之后,《野草集》的拍摄人员回到了曾经所拍摄的这所学校,想补拍一些画面。却发现,这个地方已经被改造成了一个生活区域,另一拨打工者在这里住了下来,把废弃的学校改造成了一个出租大院,曾经的教室变成了卧室,门口码放着鸡蛋,花池里栽种着大葱,而乒乓球桌上堆满了生活用品。

漂漂我不禁想到了前段时间北漂被驱逐的事件,虽然现在是离开那里,但是,倘若还能找到一点空隙,我们这些打工者却也还会涌进去,就像野草一样,春风吹又生。

你说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大概,这就是生活吧。

我有一个朋友,他老家是甘肃的,曾经年幼的他跟着父母一起来到了重庆,他也从一个留守儿童变成了流动儿童。

他说,在他小的时候,他很少和其他陌生人说话,街上的小孩都在梯坎上玩的不亦乐乎。而他总是站在门口,眼巴巴的看着他们,不敢靠近,也不敢和别的小伙伴说话,他一个人能连续几个小时坐在铁桶旁看里面的小鱼游来游去,不哭不闹。

他说,他知道父母工作不容易,他不能去上蹿下跳,他也不能去惹麻烦让父母担心。

他说,他最喜欢重庆的轻轨,天上地下,在飞速的生长着,他觉得那很cool。这个年纪和我相仿的年轻人,听口音已经很难辨认得出他是一个甘肃人了。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家乡已经成为了他记忆中一个十分模糊的影子。老家的房子卖了,地也卖了,他曾经回过一次甘肃。但是,那里陌生得可怕,如今他们租住在重庆的老巷里,成了一个在重庆长大的外地人。

我曾经在网上看到不止一个两个的拖家带口去外地漂泊的人,“漂二代”的身上贴着“打工者二代”的标签,跟着父辈的脚印,从农村走到城市,想要在城里扎下根来。他们在打工子弟学校读书长大,在城市的边缘夹缝中租房生活,他们有的人甚至已经结婚生子,开始培育第三代。相比于父辈那一代人,他们受过更多的教育,在物质上也更加宽裕,对于城市和农村的差距感受得也是更加明显,他们比父辈更想留在城里,但是,收入不对等,深刻的社会排斥,加上那一纸户口,都是横在他们面前无法逾越的一道鸿沟。对于他们来说,家很远,家乡更远。

城市,承载了成年人的梦想和希望,也带给了孩子们快乐和忧伤,他们不止一次的带着希望而来,然后带着愁绪和忧伤走

我们都在枕头里藏了一个梦,我们为了生存而奔波,为了梦想而奋斗,在奔跑的同时请不要忘记,在我们的身后,还有一群本应该在我们怀中撒娇的小天使。

——谢  谢  阅  读——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514qauzyx&width=500&height=375&auto=0

随着重庆快速崛起,

越来越多他乡异国人群

逐梦重庆、融入重庆、献力重庆

或许初入社会,壮怀万丈;

或许闯荡多年,久历沧桑;

或许筚路蓝缕,艰苦创业;

或许功成名就,笑看风云。


为记录渝漂生活,温暖渝漂人生,

渝漂公众平台特向社会征集“渝漂故事”,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不限,

一经采用稿费从优。


“渝漂”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 : ccypr023

渝漂故事热线:18623399616  17382336959

投稿邮箱:1397999140@qq.com

Hi

本篇推文文字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看完文章请记得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