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物 | 刘刚:传承的可能性

漂漂 渝漂 2022-08-17



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位于重庆市北碚区蔡家场乡村之中,蔡家场地处巴渝丘陵地带,是川东地区著名的鱼米之乡,曾有着“北碚的乌克兰,重庆的粮仓”之称。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当年的良田慢慢消失,粮仓也不复存在。生活在蔡家场村里的一户人家,他们用三十多年的时间,以一家之力,为我们留住了这份珍贵的历史印记——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

 

陈列馆自2006年长年对外免费开放以来,至今已接待各界观众数万人次,开展过几百场各类型大、中、小学、社区居民的教育实践活动,成为闻名全国的农耕文化教育基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c0773wiisdg&width=500&height=375&auto=0

本期人物:刘刚

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馆长



这个陈列馆最初是由我父亲创建的,他叫刘映升,是一位乡村教师。我作为父亲的助手,一直协助他进行收集和整理。他年轻时创办过为农民服务的扫盲识字班,还参与组建灯塔农业中学并任教,干了几十年的乡村教育。

 


当时在城市化的进程下,这些器具正在慢慢地消失,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父亲感觉很心痛,所以就想建立一个陈列馆,来收藏农具和各种老的农耕生产生活用具。他想通过留下这些器物,留下中华民族的根——农耕文化。


▲刘映升老人生前照片


最近20年左右,因为家里一直在搞农业,所以家里保留着很多生产生活的工具,但更多的还需要去收集。对于收集器具来说,主要以蔡家为中心往周边扩散,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地区都有。比如说像爆米花机器就是在昆明拿回来的,像山区的那种尖底背篼就是在贵州收集的。


▲刘刚馆长在民俗竹器馆内整理展品


陈列馆主要分为农业生活馆、工匠作坊店铺馆、民俗竹器馆、巴渝农耕生活教育馆,展馆共有1000多件展品。


▲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展品

父亲把每件东西背后的场景,用一种通俗易懂的方式描述出来,共创作了1000多首打油诗。这些打油诗一方面介绍了器物在使用时的场景,另一方面还解读了它们的教育意义。正是因为这样,才吸引了更多的人前来参观。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部分诗歌展示


我们陈列馆中的每件器物,都是蔡家曾经作为农业大镇的历史见证,所以保留下来是非常有意义的。其中,父亲促成了蔡家草把龙的复活,并申报重庆市北碚区非遗成功。父亲还与西南大学体育学院联合在北碚区状元小学成立“蔡家草把龙项目研究基地”,任基地负责人。

 

▲蔡家草把龙


不仅是收集,我们还要发挥这些物品的教育作用,用农耕文化里蕴含的传统美德、工匠精神和孝道文化去教育青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到这里来免费参观学习,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等等。所以在周末和寒暑假期间,会有志愿者来帮忙。我们不仅会举办一些公益性质的活动,还提供免费的讲解,为他们讲述农耕文化里面蕴含的传统文化知识。

 

▲刘映升老人生前同体验者在活动现场


现在,我父亲虽然过世了,但是我会继承他的遗愿,继续负责好馆里的大小事务。


▲刘刚父子同专家学者在陈列馆内(左二:周鸣鸣教授,右二:温铁军教授)

▲刘刚一家同温铁军教授(2013年10月12日)


未来,我们希望联合各方,把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继续传承下去,也把这些死的农耕器具用活起来。还希望将来能开发一些体验项目,更多的从教育的角度发挥作用,成为一个教育实践基地,甚至成为北碚乃至重庆的一个文化地标。



▲重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近日活动现场


━━━━━━━ 编后语━━━━━━━ 


农耕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更是农村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的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农村社会传统文化的衰落,大片良田被开发建设成一幢幢高楼,大批的农人也放下了手中的农具,开始了城市生活。有形的历史被人为销毁,无形的文化也在逐渐消失。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在刘刚一家人三十多年的努力中,为我们保留住了一份历史记忆。

 

父亲虽已离去,可传承的岗位会由刘刚接着站下去。这不仅是对巴渝农耕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父亲遗志的继承。希望未来有更多的人,会通过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里的这些老物件,通过刘映升老人呕心创作的诗歌,记住这段渐渐消失的巴渝农耕文化历史。



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

参观预约电话:13983902228(微信)



·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谢  谢  阅  读——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z0756wpr8px&width=500&height=375&auto=0


随着重庆快速崛起,

越来越多他乡异国人群

逐梦重庆、融入重庆、献力重庆

或许初入社会,壮怀万丈;

或许闯荡多年,久历沧桑;

或许筚路蓝缕,艰苦创业;

或许功成名就,笑看风云。


为记录渝漂生活,温暖渝漂人生,

渝漂公众平台特向社会征集“渝漂故事”,

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不限,

一经采用稿费从优。


“渝漂”官方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 : ccypr023

渝漂故事热线:18623399616  17382336959

投稿邮箱:1397999140@qq.com

Hi

本篇推文文字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出处,侵权必究。


✬看完文章请记得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