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宝藏「过早街」里,晃晃悠悠的老夏天
每次我们写美食,“武昌不配有姓名吗?”总是高居留言榜首。
这次,我们把目光从汉口转移到武昌,重走近来甚少被人提起的宝藏过早小街——水陆街。
水陆街和附近粮道街、大成路一样,因藏着几家口碑爆棚的老字号过早店而声名远扬。
当其他美食街在社交网站上逐渐被“打卡”、“流量”、“网红”这样的词汇裹挟时,水陆街多了一份韬晦低调和老武昌的市井气息。
水陆街夹在复兴路和解放路中间,从这条400多米的老街登高北望,可以看见2公里外的黄鹤楼。
每天早上5点,老街开始慢慢苏醒。拉开卷闸门、打燃炉灶,过早店里热气蒸腾,用鲜香叫醒整条街的美梦。
几十年的老店,卖着几十年不变的老三样,老街坊吃了几十年也不腻。
还没等顾客开口,老板就先发话了:“今天还是吃牛杂粉撒?”
时代变迁,附近经历打围翻新和重建,老店却一直守在老地方,泰然自若,不变应万变。
搬家的店也有,大多搬个百把米,不让专程找去的食客扑空。
工作日上午9点多,李记秘制牛肉粉外面依然大排长队。
店里座位有限,能不能坐进去吃全靠缘分。
“老板,在外面多加几个板凳,没位置坐了。”
老板抬抬头,示意一眼守在外面的城管:“今天不能摆,摆了就被收走。”
食客们也不在意,找个阴凉的地方,端着碗站在路边,边嗦粉边聊天。
热辣的汤汁和着蝉鸣声一起入魂,唤醒一整个夏天的酣畅。
隔壁的阿斌三鲜豆皮也不遑多让。
传说中会跳舞的阿斌,黢黑精瘦,数十斤的铁锅在他手上飞旋,手舞足蹈间,热油飞溅。
翻锅最为精彩,熊熊火焰腾起,一整锅豆皮应声翻滚入锅,行云流水,浑然天成。
排队的食客见怪不怪,安静地等待美食出炉,心里暗暗盘算这一锅能不能轮到自己。最好刚好是最后一份,连同所有馅料全都收进碗里。
10元/小份的价格不算便宜,但三十年不变的老美味,让食客们甘愿从清早排队到中午。
以前开在阿斌豆皮旁边的彭氏烧麦几年前搬到百米外的生鲜市场对面。
鼻子灵的武汉嫂子一进店,就能闻到正宗的猪油香味。
刚出炉的烧麦皮薄馅大,软糯鲜辛,4个/8元的价格比以前稍涨一点。点上一份刚刚好,吃少了不满足,吃多了略显油腻。
这条街上的宝藏过早还有张记鲜鱼糊汤粉、特色腰花馆、马路对面的吴记牛肉粉、张记发糕、靠近解放路口的鹿鸣春。
这些十年以上的神级老店,见证了一条街的美味日常。
罗氏热干面搬走以后,原址马上要开一家美四季汤包。
能否经受住刁嘴食客的考验,续写水陆街的过早传奇,时间会给出答案。
从水陆街一个不显眼的小门拐进去,就到了与街上各式小店和谐共生的水陆小区。
这里藏着一个老武昌市井生活的完美样本。
小区每栋楼下都有几个露天菜摊子,住在楼上的人仿佛枕着一个蔬菜王国。
刚刚采摘的莲蓬和含苞待放的荷花娇艳欲滴,石头瓜和青提甜过初恋,绿色的叶子菜和瓜果青翠新鲜。
爹爹在自行车后座摆上一个木箱子,售卖各种大小的老年功放机。有时,甚至还能在一个不起眼的路口,发现用网子兜着的野生牛蛙和甲鱼。
旁边卖卤菜的小摊老板叫卖:“刚出锅的卤牛肉,20块钱炒一盘”,吸引路过的爹爹婆婆驻足购买。
虽然对面就有生鲜市场,但即便不出小区,逛逛家楼下的野生菜场,也能收获一整天的新鲜。
除了菜市场,楼下的小卖部、便民修理店、快递点、小餐馆、烧烤店一应俱全,甚至还自带幼儿园和派出所。
老街坊们在这个包罗万象的微型社会,悠然生活数十载,享受熟人圈子带来的安心和熨帖。
一面是百年老街凭借“武汉过早天堂”的复古情怀被一遍遍猎奇打卡,一面是老街坊几十年如一日未经雕饰的稀疏日常。
和过早店风声水起和热火朝天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住在水陆街几十年,不徐不慢的老街坊。
穿着棉绸连衣裙的婆婆和白背心的爹爹,手上拎着刚买的菜,也不急着回家。
三三两两地闲坐路边长椅,摇摇扇子喝喝茶,度过悠长的夏日上午。
夏天的雨来得急,密密麻麻的雨点说来就来,让人猝不及防。
一个婆婆快步走到屋檐下,遇到另外两位躲雨的老姐妹,用地道武汉话,编织起零零碎碎的家长里短。
从刚买的小毛巾聊到菜场物价,从今天准备的菜色聊到小区改造,有一搭没一搭,如此日复一日。
一上午的时光悄悄溜走,“回家回家,该做饭了”,不知是谁先提起,刚刚还聚在一起的老伙伴们拎着菜,慢悠悠地往回走,消失在拐角。
时间在这里近乎停止,唯有青丝变华发。
///
这是老武昌“网红”过早一条街褪去滤镜后的真实。
水陆街就像城市森林中最细密的根须,连接起微型社会里人与老店、人与他人之间的互相依存,并见证彼此最真诚坦率的生活日常。
时间飞逝,不变的是这里的美食与闲适。
还有那句熟悉的“走,克过早!”
老武昌的人间烟火藏在水陆街的日复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