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听读,超越你的想象

2016-09-01 何捷 点灯人教育


讲述者:沉砂老师

选自:《中国老故事》卷二



听读,超越你的想象

文 / 福州教育研究院 何捷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亲近母语的电台听到了沉砂老师播讲的《龙门石窟的故事》。听的过程心里就产生强烈的欢喜。不由自主又听一遍,竟然把故事的内容,故事写作的语言方式,沉砂老师的声音都印刻在心。若不是我早已熟悉她,真希望马上进入手机,见一见这位“手机里的故事老师”,听时产生的好奇,让我几乎有一种未曾相识的幻觉。


内容、语言、声音,几种信息浇筑,用“听”统一接纳,一次成型,印象深刻,这就是听读。“阅读”,我们往往只重视“阅”,一种静默的与文字接触的方式。我们忽略了“读”,以声音为媒介的信息输出与传递。用“听”的方式来“读”,多么重要!就我所知,在最早的时候,阅读就是以“听者”的尊贵私享。“私”是仅限贵族,“享”是带来心灵触感。在今天,每个家庭中的小孩都是贵族,因为他们都有一个诚心诚意“读给你听”的爱你的人——父母。欣喜的事,在学校也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愿意“为你朗读”。听,在今天不再是阅读与无知的分水岭,贫贱与富贵的界定标尺,成为平民大众都能够参与的一件事,从这个角度看,我们都是精神上的贵族。
可惜,我们渐渐把阅读最古老的方式“听”遗忘了。一味要求“阅”。特别是面对“阅读障碍”或者“阅读排斥”的儿童,“用眼默读”直接对其构成无法抗拒的折磨。面对成年人绝对崇高而正确的“读书吧”的要求,不爱阅读的儿童没有任何理由拒绝这样简单粗暴的“软刀子”。固定书目,固定时间,最让人感到不安的是固定的“读后汇报方式”。例如:读书笔记,摘抄卡,采蜜集。现在多了思维导图,书本信息统整,其实是用大量时间以检索的方式罗列显而易见的表层信息。如果是爱阅读,善于阅读的,这可能还有价值,可以成为优质的阅读推进方法。而此刻,我们完全忽略了对象。这就好让一个“不懂得管理时间”的人“好好珍惜时间”一样,是无效的。所以,不少试图改良阅读现状的成年人在对儿童多次强制后依然疑惑:为什么孩子还是不愿意读?已经给他提供书了,甚至已经买好了书放在他的床头?
其实你要做的,就是改变方法。
不妨跟大家说一个故事,美国有个奶昔生产公司发现销量下降,于是不断改良奶昔的口感,发现效果几乎为零。后来,公司询问几个买奶昔的人,得知人们集中在早上购买奶昔,就是为了打发行路时间,一只手拿着奶昔,一边走一边喝,有满足感。于是,公司做在奶昔中增加了果粒,让喝起来有嚼劲,有乐趣,让满足感变得更浓厚。还改变奶昔杯子的大小,让一只手握住奶昔边走边喝边行路更加安全。此外,奶昔的销售更多地采用自动贩卖机的方式,让各位赶路的上班族更便利,销量大增。
原来,改变对于你,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找到路径。

听读有眼读无法取代的优势。首先,最便捷。特别在如今的快节奏的生活中,我们需要应对一项又一项的生活的任务,伴随着必须要去做但是又可以一心二用的情境,听读成为便捷且省时的方式。我见过一个妈妈早上带孩子上学,自行车后面挂着播放器。一边行路一边津津有味地听着。我想,那是一个很智慧的妈妈,一个很会享受的孩子,一个懂得教育的家庭。听读,也是最常态的阅读。当我们不能随身携带书本杂志的时候,可以随时随刻享受音频信号带来的收益。


当手机成为一种不离身的工具时,听读就成为无缝对接生活的常态。更主要的是,听读有助于培养两种能力:一是专注力,二是想象力。当你侧耳倾听一段故事的时候,那种的专注是用眼读无法体验的,你可能要投入更大的注意力,带来的难以预估的想象复活。之前用眼读,眼睛的繁忙挤占了想象的空间。耳朵唤醒了你的想象触角,不要介意同一时间内的音频信息量不如眼读文字信息量大,这正好给了想象以生成的时空。


此外,我们非常熟悉的语文实践的四大支柱内容:听、说、读、写,也特别提示我们“听”的地位。如今我们都在意提升“读”和“写”的能力,忽略了“读”之前的是“听”和“说”,“听”打头阵,“说”紧跟其后,二者是阅读能力提升的“哼哈二将”。由于对听和说重视的缺失,导致读和写的困难,这正是解开我们疑惑的关键与核心。小孩子为什么不会读,为什么不能写,原来是他听的不够。
在克莱顿·克里斯坦森与迈克尔·霍恩等合著的《创新者的课堂——颠覆式创新如何改变教育》一书中,记录了美国研究人员托德·里斯利和贝蒂·哈特的实验——两岁半之前,父母在家中与孩子的肢体和语言的互动。根据他们的计算结果,父母平均每小时要对襁褓中的婴儿说一千五百个单词。但这只是平均而言,那些受过大学教育,比较健谈的父母平均每小时说两千一百个单词,而对于“福利家庭”中的孩子而言,每小时只能听到父母说大约600个单词。里斯利和哈特估计,到三十六个月为止,受过大学教育、健康的父母,平均对他们孩子说了是四千八百万个单词,福利家庭中的孩子只能到一千三百万个。
有趣的是,最终的认知成就来看,最有影响力的单词是孩子出生后第一年所听到的,尽管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孩子的这一阶段能够能父母亲说了。里斯利和哈特追踪了他们研究中这些孩子后续成长的认知结果。孩子在三岁的时候进行了斯坦福-比奈智力测验,发现早期听到的单词数量和他们的词汇量存在着很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6。继续追踪这些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发现词汇量和阅读理解测试的表现之间也有很强的正相关。
此外,说些什么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沉默寡言的父母常将与孩子的对话限制在“正式”的和“任务相关”的陈述上,例如“把食物吃完”“把手伸出来”“坐进车子里”“该睡觉了”等等。而真正起到作用的,是被里斯利和哈特定义为“语言舞蹈”的对话。对话的内容完全是以“成人式”的,闲散的或者较为复杂的语言和孩子对话,仿佛孩子正在认真聆听并能够对此做出反应。语音舞蹈可能发生的购物时,发生在折衣服时、喂食时、拥抱时等。这是一种从容的、坚定的、隐私的、有话语对象的成人式对话,这种对话更多地使用“假如”“还记不记得”“你难道不该”“如果”等,以邀请的方式说出。这种方式会邀请儿童深入参与、思考。
“听”,之后“说”,“读”之后“聊”。就这么简单。如果国外的实验还不能让你明白,说个我儿子的故事。他非常喜欢听相声。一段相声听三五遍,反复听的过程中,居然把相声段子背下来了。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听相声和写作有什么关系。让他写一篇小文章,居然通篇采用类似相声段子的语句来表达:注重隐约带着的押韵,透露出让人忍俊不禁的幽默。我感觉到不可思议,问他怎么能写成这样一段相声稿。他却不以为然地说:这只是一篇作文。看,“听”已经让一种话语模式沁入他的语言系统了。而且,改变在悄无声息中发生,言语面貌在自然而然的情况下变化。真的可喜啊,这是多少人用强制性阅读所不能及的优质效果。
今天说的“阅读”,上指的是对母语的阅读。关于母语,每个人都不是零起点。不同人的阅读、表达、学习经历都会导致在学习母语时处在“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迷茫。不妨看看外语学习,也许更可以发现“听”的重要性。外语学习讲究的不是背多少单词,记多少语法,注重的是不断地浸泡在语言环境中,特别是用耳朵学习打头阵,让耳朵先醒来,先熟悉语言,就是最好的方法。李阳说,他不记得听坏了多少台“小宝贝”;俞敏洪说,他对电池厂的贡献最大。说的都是对“听”学习的重视。不少好的教学机构也主张让儿童看外语电影,参与外语交流,在具体的有声环境中辨析、识别、接受……原来,“听”,就是学语言的必经路径。
一直忽略了“听”,忽视语言学习的规律,因为我们误以为自己真的很懂,很熟悉。我们还以为阅读很简单,不就是提供书目,让他读?打开耳朵听读吧,它对儿童阅读的激活作用,超越你的想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