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方法 | 班级读书会:如何解读一本书

2015-12-15 岳乃红 点灯人教育
阅读是读者与文章产生互动性和建构性的历程。而班级读书会的“读”是不需要像课内阅读那样“透彻”的,当然也不是用任意浏览的态度来翻阅,必须多用心去了解和吸收其内容。今天带给各位老师的解读方法,它不是唯一的,但却是一种可以应用在读书会上,简便、具体、可以深入理解层次与思考层次的有效方法,帮助带领深化讨论,引导孩子学习如何活化阅读,让阅读与生活体验相结合,学习读出生活的学问,涵养生活的智慧,也能够写出言之有物的读书笔记,培养良好的表达与思考能力。



如何解读一本书
1
导读:激发阅读期待
(1)书名:从书名和封面设计想到什么?想要从书上获得什么?如果是我,怎么写这本书?(建立自我主动思考动机,而非被动让作者牵着走。)

(2)书的类别:是文学类或是非文学类的书籍?文学类书籍注重感动与熏陶,非文学类书籍注重行动与印证。

(3)作者:① 是中文书写还是翻译著作?(牵涉到文化背景的考虑,作者所提供的见解是否是人性普遍的问题,还是文化情境的差异?文字的流畅性是否因翻译而有影响?)②作者背景如何?(是否是专业领域的著作?作者擅长的文类与写作经验、风格如何?)

(4)书的封底:了解书的内容概要与风格→建立读本书的概念。


2
浏览:了解书本体例
(1)先浏览目录:了解本书的结构方式,是因果式大纲(从原因推到结果的内文安排)?还是并列式大纲(每个章节独立共存,没有前因后果的关联)?

(2)序可先看也可阅读全书后再看:先看的好处是了解作者写此书的用意,缺点是破坏了阅读探索的乐趣;也可以在全文读完后再看,以作为统整之用。


3
阅读:与文本、作者直接对话
(1)画记或摘要(书中重点、精彩句子或生句、生词)
(2)眉批(有疑问或心得、灵感时立即写下,以作阅读后整理之用)

(3)撰写读书笔记(读后的理解与感悟)


4
交流:提炼、深化阅读感悟
(1)掌握要义(记忆层):掌握材料的整体结构(培养客观理解的能力)
①自我思考,能否说出自己阅读了什么?
②将标题、目录化为问题,想想作者是如何展现每部分分内容的,对作品内容进行梳理。
③串联书籍的目录、标题费,寻找各部分内容之间的联系,以掌握全文大意。

(2)优点赏析(理解层):阅读材料的优点在哪?我喜爱、认同的部分及原因是什么?(培养感受与赏析能力)

(3)理清疑惑(理解层):有哪些疑问需要理清及有哪些不认同的观念?(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

(4)知识应用(思考层):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相关的经验与应用的空间?(培养灵活运动知识的处世智慧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延伸思考(思考层):阅读材料表现的主题房是什么?通过统整与思考后,有什么启示与感想?(提升价值观与培养圆融成熟的人生观)


上述方法,可以深入了解阅读材料,并从观念理清到智慧建立的历程建构思维方向,增进阅读能力,有助于读书会的讨论。

三种阅读方式


在班级读书会中,你可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阅读方式,并根据这些阅读方式的特点适当地掌控时机。今天我们主要介绍一下三种阅读方式。


1
大声朗读
大声朗读是目前在国外运用范围较广、成效较显著的阅读方式。“大声朗读”,即大声读书给孩子听。也许你会认为这样的方式多么落伍,我们的小学生还需要读给听吗?也许你会认为这是多么稀松平常,不就读书给孩子们听吗?请你不要轻易地做出自己的判断,相信看完我的介绍你会改变自己的想法的。

细细想来,在很多时候我们思考的更多的是教孩子如何阅读,但却忘记了教他们想要阅读。而大声朗读可以让孩子在听读中享受快乐,激荡思维,拓展无限想象的空间;可以让孩子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丰富情感,领悟人生的真谛。读书给孩子听就像在和孩子说话、讲故事,因此可以恢复孩子的自信,将书本与愉悦画上等号,引动孩子的好奇心,还可以拉近彼此的距离,有助于亲子关系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学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创造出终身的读者——在毕业后终其一生继续阅读,并自我学习。但事实的真相是,我们创造出的读者——学生懂得如何阅读能应付毕业。如此一来,大多数人几乎很早就不再读书了。美国的“阅读委员会”在1985年发布了一项名为《成为阅读大国》的报告,其中有两项论述有如暮鼓晨钟。

(1)对孩子朗读,能建立孩子的必备知识,引导他们迈上成功的阅读之旅。朗读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动。

(2)证据显示,朗读不只在家中有效,在课堂里也成果非凡。“朗读应该在各年级中继续实行。”

1990~1991年,国际教育成果评估协会曾对32个国家,21万名9—1 4岁的儿童进行了一项广泛的阅读研究,发现全世界阅读能力强的孩子有几点共同之处,其中有一点就是:老师对学生朗读的频率。
我想说明的是,“唯一且最重要的活动”意味着朗读比其他教学活动更重要。朗读是最便宜、最简单、最古老的教学方式,我们的祖先不就是采用口耳相授的方法将人类的文明一代代地流传下来的吗?我们都在谈教育的均等,而大声朗读就会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同等的阅读的权利。

进行大声朗读是有秘诀的,我将在以后的内容中作详细介绍。

2
持续默读
持续默读是大声朗读的最佳拍档。在美国有些中小学,一直推行着持续默读的阅读教学方法,其目的是激发学生自行阅读的动机,培养终身阅读的习惯。持续默读的效率究竟如何呢?前面提到的国际教育成果评估协会曾进行的一项广泛的阅读研究,发现全世界阅读能力强的孩子有几点共同之处,其中有一点就是:在校持续默读的频率。每天持续默读的学生,其阅读程度要比每周默读一次的学生高很多。

持续默读的大致做法是:每天抽取10-15分钟的时间,在教室里由学生自行挑选想看的书籍、杂志等,教师不提问,也不做任何分数记录。


3
诵读
没有记忆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少年儿童是人生阅读的黄金时代,应充分利用学生“记性好”这个阅读生理优势,恢复“朗读涵泳”的优良传统,让他们在基础教育阶段多背诵一些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多积累一些终生受用的文化知识。

诵读是“听”的助听器,读得多,听时必然专注清楚,听力必然加强。诵读是“写“的奠基石,把自己的心理语言转变为书面的语言表达,就需要一定的书面语感体悟,没有诵读,语感体悟不强,写作时往往就会文句不通,词汇贫乏。

我们常发现一些学生写文章毛病百出,词不达意,句不连贯,并且老是改不了这些毛病,细究起因,大都与不用心诵读文章、不注意吸收别人的语言有关。

诵读是一种用较为自然的语调进行有声的阅读。我们平常加上表情和动作的诵读,其实是朗读,是更高一层次的阅读方式,当然与诵读有所区别。诵读不需要表情和动作,基本上是用说话的语调来读,但也需要抑扬顿挫,也要求注意意义,发音清楚,整个的效果是郑重而平静的。在这样的诵读中积累语感,领悟语意,渐渐地,学生的听说能力和写作能力就会提高起来。

三种读后交流法


及时地展现读书的成果,对于进一步深化阅读,引领孩们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具有一定作用。阅读成果交流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群体参与的,也可以是个人独立的。下面主要介绍三种阅读成果交流的方式。


1
读书笔记的撰写
不动笔墨的“懒读”,是造成阅读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目前所推崇的新概念阅读强调“表达性阅读’’,既关注阅读吸收中的倾吐(“以意逆志”);更重视阅读吸收后的倾吐(“以文表心”)。表达既是阅读的必要手段,又是阅读的深化阶段。所必须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作为读书会的带领人可以凭借读书笔记的撰写,帮助学生解读阅读材料,建立讨论方向;而引导孩子撰写读书笔记可以帮助学生消化阅读材料,以便在读书会中顺畅分享、讨论。

我在班级中所提倡学生撰写的读书笔记,主要记录下自己阅读后的真实感受。可以是对作品的理解,可以是对人物的分析,可以是自己人生的感悟,可以是与现实生活的比照,等等,总之,掌握一个原则:我手写我心。为了使读书笔记更具可读性,可让学生根据撰写的内容进行适当的美工,当然这一要求不必强求,否则会让学生反感。

2
读书小报的采编
在书友队“共读一本好书”的活动中,各小队除了用口头的形式向其他书友队推荐这本书,还可以将各自阅读的体验编撰成读书小报,内容可以是作品内容介绍,可以是作者个人简介,可以是读后感,可以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分析描述,可以给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写一封信,可以根据作品内容展开合理想象续编故事等。

当然,这些内容完全由每个书友队自行决定,由队长分工后,队员独立撰写,最后再经过小队成员的共同设计、编排,完成一张精美的读书小报。这样的一个过程看起来虽然烦琐,但却能培养学生觉得语文综合能力,长久下去收获颇丰。

3
剧本改编表演
学生阅读的很多作品都来源于他们真实的生活,在情感上很容易产生共鸣。于是,我们就可以让孩子们选择其中的精彩片段,将之改编成剧本并进行创作表演。这种形式很受学生的欢迎,也较好地培养了他们的团队意识。从精彩片段的挑选到剧本的创作,从道具的准备到角色的分工,从反复的彩排到最后的正式演出,学生都人人参与。整个过程中,以阅读能力为核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协同发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