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挂上年画,年就近了

2017-01-26 晓东

挂上年画,年就近了

本报记者 赖 睿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元日》描绘了过年时热闹欢乐、万象更新的场景。千百年来,人们将贴门神、贴年画作为一种辞旧迎新的习俗,岁岁遵循,不仅使得门户焕然一新,更是以此迎祥纳福。年画寄托了人们对丰收的喜悦,对幸福的向往。今年春节,中国美术馆拿出众多馆藏的绝版孤本杨柳青年画,点染新春的喜气。

  

  孤本粉本展览亮相

  杨柳青年画始自明代中晚期,清早期日臻提高和完善,清中后期达到鼎盛,形成“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的盛况,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杨柳青年画受北方版画和宋代院画的影响很大,精工细腻,有勾、刻、印、绘等多种工序。民间有言,杨柳青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为“南桃北柳”。还有一说,天津杨柳青与四川绵竹、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并称中国四大“年画之乡”。

  中国美术馆新春展甄选的140余幅杨柳青古版年画精品,年代介于清康熙至晚清民国之间,大部分作品来自已故民间美术史学家及年画收藏家王树村的征集和捐赠,其中很多均为存世孤本和粉本,因此十分可贵。

  例如印制于清康熙时期的《四艺雅聚》《太白醉酒》《四季平安》,雍正时期的《加冠仕女图》《叶戏仕女图》,乾隆时期的《百花公主》《韩湘献篮》《五福三星》,嘉庆时期的《暖香坞雅制春灯谜》《时迁盗甲》《游园惊梦》《呼丕显下边庭捉拿潘美》《打龙袍》,以及道光时期的《庄稼忙》《福寿平安》等,都是现有存世的孤本。

  此外,还有一些作品属于年画画师“点套”的粉本,即印出墨线版后,画师直接在上面手工填色,刻工再据此分别刻出各块色版。这类粉本过去在年画作坊内秘而不传,今朝得见,也是非常难得。这次展览中的《雅观楼》《逍遥津》《雁门摘印》《捉放曹》《年年太平》等,就属于粉本中的精品。

  门神之外的题材增多

  年画的起源,具体年代已经不易考证,但可以知道,最早就是画在门上的“门神”。从最初的望门而拜、画虎于门、悬挂桃符,到雕版印刷术发明后普及到寻常百姓家的各式门神画,门神的形象不断更迭。

  早期的门神是《山海经》中刻画的度朔山上能捉鬼的神荼、郁垒兄弟二人,唐代增添了由吴道子初创的“神判”钟馗;宋代的门神出现了文武之分;到明清两代,门神形象更加向世俗化发展,一般多从通俗小说的英雄人物中选任,隋唐名将秦琼和尉迟恭成为流传最广的一对门神,这个时期还增加了大量以仕女、童子为形象的各类门画。门神的功能已经由驱灾御凶的神性,逐步转变为美化门庭的装饰性,同时,门神以外的其他年画题材也不断增多。

  从展览中的杨柳青年画来看,除门神之外,既有借古喻今、教育后代的文史典故和戏曲故事,又有刻划男耕女织、世俗风貌的时样节景,还有大量富有福瑞寓意的吉祥喜庆类年画。这些丰富的内容,传达出积极向善和追求美好的思想内涵,契合了大众的精神需求,所以能被人们喜闻乐见,成为点缀年节的重要装饰艺术品。

  源于民间的艺术花朵

  文化,概指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存在形式。中国的年画也许是世界上独有的,无论在形式或是内容上,都是有中国民间文化的鲜明风格。从年画中可以感受到,憨厚质朴的中国人,一直以来就具有高度的浪漫精神:一方年画,人神共存,生动活泼,多少故事在其中流淌。民间文化也透过这一张张年画,口耳相传,代代相授。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表示,源自民间的年画,洋溢着质朴的喜气,散发着真纯的情感,充满了大胆的想象和创造,更接近人的本质和创作者的本真,它是根植于泥土、活化于生活的艺术。作为美术园地色彩缤纷的花朵,年画经久绽放,是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国不同地区的年画,其不同的风格特征丰富了民间创作的智慧宝库,也展示了美的多样性。

  如今人们的居住环境日新月异,新春张贴年画已不再多见。这个新年,不妨在身边寻一寻年画的踪影,重拾文化的记忆,感受美在生活中的创造和延续。

  连生贵子 清康熙

  百花公主 清乾隆

  丑末寅初 清光绪

  莲花湖 清光绪

  雅观楼 清道光

  叶戏仕女图 清雍正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

相关链接

什么样的工作成就人生

中华百家姓歌曲《李》

幸福在哪里?他来告诉你


办公室健身,消灭你最后一个不运动的借口!


点击“阅读原文”链接“酒多不仅伤身”公众号,关注儿童健康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