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探访“爱书人的圣地” // 读书,是一种生命的化妆 // 网络时代重温读书的价值

2017-04-23 晓东

链接

在荧屏中重温经典阅读

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普禾书吧创始人王弘接受记者采访

读书何为



4.23世界读书日

(本版图片来自网络)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在此,我们特别邀请几位知名文化人士谈谈他们心目中的阅读。他们中,有当下风靡一时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原同名小说作者、编剧周梅森,也有黄磊这样充满书卷气息的演员;有梁鸿、祝勇这样活跃的学者作家,也有肖复兴这样笔力恒健的前辈作家。从他们的文字中,我们可以感悟阅读给生命带来的感动……让我们都来读书! 

  ——编者

  

  向老巴尔扎克致敬

  周梅森

  老巴尔扎克是个好作家,却不是个好商人。他一生从事过许多生意,从印刷铸字到香脂肥皂,都以失败告终。商海沉浮,让老巴尔扎克尝够了破产、倒闭、清算、负债的痛苦。这使得他在同时代的作家中,对金钱怀有最深刻最透彻的认识和感受,让他及时窥见了法国社会的种种奥秘,看到了资本繁荣景象下的种种罪恶,成就了伟大的《人间喜剧》。少年时,我在一片文化荒漠中迷上文学,就是因为一本《巴尔扎克传》。直到今天年过六旬,我仍没忘记巴尔扎克在拿破仑塑像下刻下的那铿锵的字句:你用剑未完成的事业,我要用笔来完成。

  巴尔扎克的笔征服了世界。《人间喜剧》描绘了19世纪前期法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历史时期壮阔的社会画卷:金钱至上,金钱取代了荣耀的贵族头衔,崛起的资产阶级历史性地走上了法兰西社会政治舞台,他们为占有财富,不惜欺诈和暴力掠夺。巴尔扎克以敏锐的观察思考和沉浮其间的深刻体验,在《人间喜剧》中为我们塑造了高老头、葛朗台、拉斯蒂涅、吕西安、伏托冷等一个个经典的文学人物形象,为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了基,对后世的现实主义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和老巴尔扎克一样,我也赶上了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经历了一个东方大国的经济崛起过程;我也执迷商海,从年轻时在房地产法还没出台时参股集体房企搞房地产开发,在邮票大的土地上盖房,直到今天证券市场上的投资。坦白地说,我比巴尔扎克幸运,虽然其间有过不小的挫折和失败,甚至差点儿倾家荡产,但不像巴尔扎克那么悲惨。我分享了中国崛起的成果,虽没暴富却也获得了财务自由,至少无须像巴尔扎克那样,靠写作靠挣稿费去偿还积欠的债务。当然,今天靠写小说来还债几无可能。

  老巴尔扎克一生受到金钱的压迫,很关注金钱的秘密。我从一个禁欲时代走进一个物欲蓬勃的时代,也很关注金钱的动向。我很吃惊地发现,金钱在中国历史上似乎从没获得过如此赫然的荣耀:人们为了占有更多的财富,可以相互欺诈掠夺;各种面目可疑的主义和主张的屁股上总打着金钱的烙印;一切都被产业化了,包括教育、文化和医疗卫生;或粗糙或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遍地可见,很多人信奉金钱至上,世道人心被腐蚀。

  尤其不能容忍的是,腐败官僚们的贪婪和无耻无底线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上至副国级领导人、部长、将军,下到处长、科长、小办事员,腐败事件层出不穷,“前腐后继”不再是民间的一句玩笑话。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这严峻时刻奋起反腐,赢得了党心民心,让我不能不关注。

  老巴尔扎克认为,作家不仅要摹写社会现象,还要阐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指出人物、欲念和事件背后的深刻意义,创造出典型人物。艺术家不仅要描写罪恶和德行,而且要指出其中的教育意义——艺术家必须同时是道德家和政治家……

  这些主张在新派作家眼中或许已老旧不堪,但我至今仍奉若神明。巴尔扎克和他的批判现实主义主张影响了我一生的创作,从早年写历史,到今天写现实。我觉得巴尔扎克对我来说有个重要意义,那就是其作品对历史和社会的巨大思考量的追求。当代作家有几位还把对社会的思考量当回事?丹纳认为,对于事物有总体观是高级才智的标志。然而,现在的长篇小说似乎不需要对事物的总体观和总体把握,不需要生活积累,也不需要深刻思考,以为脸盆浴缸里制造的波澜就足以入书成说,长篇小说门槛变得很低。有评论家指出:这样的局面如果成为主流,长篇小说将难以完成本来的文化功能,变得徒有其名。

  容纳对社会现实巨大思考量的长篇小说是需要力度和力量的。就《人民的名义》的创作来说,它需要对这个时代纷杂的政治社会现象作出思考和呼应,对腐败成灾的现实有批判的勇气,还要鼓荡起人们的豪情。在创作中,我忠实于现实主义原则,力图发掘出人物、欲念和事件背后的意义,尽力创造出典型人物形象。从人性上挖掘,根据人物的成长环境,写出特定的人物命运,道出社会各阶层芸芸众生对这个时代痛彻心扉的感受。注重对正反两方面典型的刻画——像沙瑞金、侯亮平、高育良、祁同伟以及各社会层次人物的描绘,像郑西坡父子、蔡成功、高小琴等,力求使得这部小说的文学人物的画廊不断增量。不必讳言,我一直有英雄情结,对侯亮平、沙瑞金、李达康、易学习这些人物的塑造,就是要复活人们心中的英雄审美情结。文学评论家汪政曾这样评论《人民的名义》“以英雄人物为引领,对社会全景式的反映和富有哲学意味的反思使得长篇小说再次显露出史诗的光芒,这无疑是一种崇高的美。”

  谨以《人民的名义》向老巴尔扎克和他的不朽主义致敬!

  

  生活中最根本的温暖

  黄 磊

  在今天,对于多数人来讲,读书已成为一件遥远的事情,读书似乎只是在学校的记忆。

  如果认为我危言耸听,那我就来举个例子。如果说书不离手还不是人人都能做到,那么今天真的是做到了人人都可以手机不离手。无论男女老幼,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公共场合,我们都离不开那部智能手机,我们几乎每一分钟都会看一眼手机。 

  我对新的科技没有任何的排斥,事实上我也是一个手机不离手的人。但有一点我还是保留着,就是我读书,而且会读纸质的书。读书对于我来讲是一种生活方式。

  现在住在郊外,去书店的机会少,但如果出差或者在机场,我还是会到书店里面去转一下。不一定要买,但是会随便拿起几本书翻看一下,好像自己一直都还没有长大,依然还是学生时代的那个少年。读书会让我们觉得自己一直能够停留在某一个时间段,某一个时代,某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时空当中。在读书的过程中,你不会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你会停驻在文字与纸张之间,流连忘返。

  读书是我的支点,这个支点不会让我变得更勇敢或者更强大,但可以让我逃避开一些我无法逃避的事情。读书可以让我不太在乎周边的世界,甚至不太在乎我自己,而只在乎书中的那些描述。以前是对故事人物的喜爱,到后来更加喜爱那些文字一笔一画的描述。那描述可能只是一座山一片云,一个遥不可及的梦,一条没有尽头的路。但这些,都会让我觉得,我停留在少年时光中,任凭白驹过隙、岁月如流。

  我把读书作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方式,每天会翻一翻书,不论是在睡前还是醒来。我会在出门的时候,把一些书带在身边,有些书我读过几遍,有些书似乎永远都不会读完。

  我读的书很杂。我喜欢历史类的书籍、小说,还有一些传记和散文。这些书中的人物和书的作者,有一些我非常熟悉,经常会碰到;一些是新交的朋友,聊不了几句;还有一些是不期而遇、萍水相逢,却留下了一生不可化解的缘分。我们不在一个时代,不在一个世界,不在一个国度,不在一个文化里面,但我们却用不同的方式,用彼此都不知道的心情,互相支撑和慰藉着彼此。当我们在人生的某一冰冷的境遇当中独自行走时,或者是某一份超出我们预想的喜悦降临时,那个因为读书建立的联系便成为了我们彼此的支点。这在不知不觉间,成为生活中常常被忽视的最根本的温暖。

  

  想起了青春季阅读

  肖复兴

  那一年,我读高一。大概是看到我很喜欢看书,学校图书馆的高挥老师允许我进入图书馆自己挑书去读,由此开启了我人生一段最重要也最难忘的经历。

  在书架顶天立地的图书馆里,我发现有一间神秘的储藏室,被一把大锁紧紧地锁着。我的学校是北京有名的汇文中学,是用庚子赔款建立的一所学校,有着100来年的历史,图书馆里的藏书应该很多,我猜想那里应该藏着许多新中国建立以前出版的老书和禁书。每次进图书馆挑书的时候,我的眼睛总禁不住盯着储藏室大门的那把大锁看,想象着里面的样子。

  高老师看出了我的心思,她破例打开了那把大锁,让我进去随便挑书。我到现在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走进那间光线幽暗的屋子里的情景,小山一样的书,杂乱无章地堆放在书架上和地上。我是第一次见到世界上居然有这样一个地方藏着这样多的书,真是被它震撼了。

  从尘埋网封中翻书,是那一段日子最快乐的事情。我像是跑进深山探宝的贪心的孩子一样,恨不得把所有的书都揽在怀中。那时,我沉浸在那间潮湿灰暗的屋子里,常常忘记了时间,书页散发着霉味也闻不到了。常常是,天已经暗了下来,图书馆要关门了,高老师在我的身后,打开了电灯,微笑着望着我。

  那一年,我印象最深、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从这间阔大的储藏室里中,找全了冰心在1949年以前出版过的所有的文集,包括《春水》和《繁星》。

  那时,可笑的我,抄下了冰心的整本《往事》,还曾天真却又是那样认真地写下了一篇长长的文章《论冰心的文学创作》。虽然到高中毕业也没敢给一个人看,却是我整个中学时代最认真的读书笔记和美好的珍藏了。

  说实话,有些书我并没有看懂,只有一些似是而非的印象和感动。但最初的那些印象,却是和现实完全不同的,它让我对生活的未来充满了想象,总觉得会有什么事情一定发生,而那一切将会都是很美好的,又有着镜中花水中月那样的惆怅。

  可以说,是冰心的这些书,带我走进文学迷人的天空,让我进而结识更多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让我认识并向往更为令人向往的广阔的世界。读书,是伴随一个人一生的事情。但是,青春季节的阅读,是人生中最为美好的状态。那时,远遁尘世,又涉世未深,心思单纯,容易六根清净,阅读也就容易融化在血液里、镌刻在生命中,让人一生受用无穷。因此,青春季节的阅读,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它会帮助你打下人生结实的底子,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一生。

  在这样的阅读之中,文学书籍滋润心灵,给予温馨和美感、善感和敏感,是其他书籍无可取代的。日后长大当然可以再来阅读这些书籍,但和当时的阅读感觉和吸收都是不一样的,时过境迁之后,完全是橘枳之异。青春季节的阅读和青春一样,都是一次性的,无法弥补。

  

  菲奥克拉的青春和笑声

  梁 鸿

  某一天,午后宁静,天空灰暗,细雨缓缓下。无意间读到契诃夫的《农民》,就好像被天气施了魔法似的,我被小说中朴素的生活和歌咏一般的旋律深深吸引,陷入一种深深的忧郁和沉思之中。契诃夫笔下的“农民”,不只是俄罗斯的农民,也是中国的农民;不只是俄罗斯的大地,还是中国的大地和大地上的人生。

  一个在城里贵族家庭做仆人的农民尼古拉,因为生病丧失了劳动力,只好带着妻女回到家乡。家乡并不是一个可以安宿的地方,吝啬肮脏、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的老太婆、粗暴酗酒的守林人大哥、充满恐惧的大嫂、漆黑的一无所有的小屋。因为交不起税,村长把老太婆的茶炊拿走,这是他们象征着尊严和生活的唯一家具。尼古拉一家成了这个家庭的沉重负担。尼古拉充满激情地回忆他在莫斯科的生活,老太婆却伤心地看着儿子,说:你成了挣不了钱的人了。

  冬天来临,尼古拉再也挣扎不动,悲惨死去。家里再没有一粒多余的粮食,尼古拉的妻子奥莉加和女儿萨沙只好离开,准备再次回到莫斯科。借助奥莉加,契诃夫说,农民粗鲁、相互伤害,但他们也是人,却没有人帮助他们。在回莫斯科的路上,奥莉加遇到那个曾到家里短暂坐过的失业老厨子,他们彼此没有相认,各自朝着不可知的前路走。在村庄,他们相互攀谈,谈城里的美好生活。在通向城市的路上,他们却互不相认。也许,他们都知道他们将面临着艰难,他们谁也帮不了谁。

  在小说的结尾,奥莉加对着一个敞开的窗子深深地躹了一躬,用婉转如唱歌般的声调说:“正教徒啊,看在基督的分上,施舍一点吧,求上帝保佑你们,保佑你们的父母在天国安息。”

  “正教徒啊,”萨沙也唱起来,“看在上帝的分上,施舍一点吧,求上帝保佑你们,保佑你们的父母在天国……”

  母亲用“婉转如唱歌般”的声音乞讨,她真诚地渴望新的生活展开,她对窗户里面的人有基本的信任和向往,当她天真的女儿萨沙也跟着唱出这同样的歌词时,却给人很强的悲伤之感。

  这单纯的重复,这天真的乞讨声,形成一种旋律,像一条河流,像无休无止的生活,回荡在广阔的乡村上空。未来的苦难、未来的命运正在展开,没有终止。

  整部小说,从尼古拉生病回到村庄,到尼古拉死去,奥莉加母女绝望地离开,就好像一出完整的人生悲剧,村庄的整个生活场景,政权、地主,农民政策、农民命运,人性的状态,都鲜明而细微地呈现出来。小说基调让人伤心,像污泥一样,无法摆脱的梦魇一样的生活。但中间又有明亮的因子,那就是乡村的风光和菲奥克拉的生命力。它们形成一种矛盾性。生命在这里无用地挣扎,又奇异地充满着生命力。每个人都在寻找出路,毫无出路,但还在努力生活。

  那天下午,我坐在中国一个城市的家中,却为遥远的俄罗斯的生活深深感动,为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们心痛。我看到了整个世界和世界中的人。这正是阅读的幸福。阅读一本好书,可以触摸无限深远的世界,心灵所受的启迪也超出地域、空间和现实规则。而文学,又可能是所有阅读中能使心灵最柔软的那部分动起来的东西,恰恰是这柔软的部分,使我们能够去抵抗那些坚硬和残酷的东西。

  人一生中会读很多书,总有一些好书让你念念不忘。我记得十四五岁时读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当看到主人公躺在地上看蓝天和白云的描绘,突然有种永恒的感觉,对生命充满珍惜,好像整个世界流入到自己的心里面。那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就好像《农民》中那个健康的小儿媳菲奥克拉,她青春的身体和纯洁的笑声成为唯一的明亮,为人类点燃希望的火花。

  我们在阅读中与她相遇,驻足,欣赏,给那青春和笑声赋予永恒的情感。或者,我们不妨说,她就是阅读的化身。

  

  在“无纸时代”, 读纸质书

  祝 勇

  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沤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

  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聆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探访“爱书人的圣地”

黄培昭

来源: 人民日报 

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资料图片

位于查令十字街84号的麦当劳快餐店。黄培昭摄

海莲·汉芙创作的《查令十字街84号》。资料图片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有一个地方,令人凝望……

  “如果你恰好路过(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请代我献上一吻,我亏欠它太多!”

  大凡读书人都知道美国作家海莲·汉芙的这句名言。查令十字街84号,被誉为“全球爱书人的圣地”,甚至成为一个特定的符号,一个隐喻图书和文化内蕴的象征。汉芙与伦敦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书商弗兰克·德尔之间的书缘友谊,更令无数读书人欷歔慨叹,感动不已。

  由伦敦市中心特拉法加广场迤逦北上,左右拐绕、地势渐高的一条主道,便是查令十字街。历史上,这里曾是伦敦的图书一条街,各类书籍应有尽有,这也是当初汉芙致信德尔索求购寄图书的缘由。走过马路左面的国家肖像馆,右边斜对面是查令十字街中文图书馆。那是旅居英国华人借阅图书的好去处,称得上异国他乡弥足珍贵的精神家园,也赓续了查令十字街一度图书繁盛的文化遗韵。再往前走,沿途至少还有4家书店,在都市的喧嚣中恪守着精神的绿洲。

  到了82号,再往前是剑桥广场。怎么没有84号呢?笔者向82号写字楼的工作人员汤姆询问,他说需要过了广场继续前行,那里的麦当劳快餐店才是84号。“许多人都来问,都是找84号的,爱书的人真多啊!” 汤姆感叹道。

  剑桥广场对面的街心一角,“麦当劳”的大字标识很醒目。这里便是当初伦敦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所在地,也是店老板德尔工作并与汉芙鸿雁传书的地方。1949年,住在纽约的汉芙在《星期六文学评论》上偶然看到一则马克斯与科恩书店销售古书的广告,她列了一些书单,写信求购。德尔很快找到她要的书,还很细心地随信附上发票和找零。

  从此,汉芙便和查令十字街84号的书店结下了不解之缘。汉芙嗜书如命,也十分挑剔,对图书内容、版本与装帧的偏爱,几乎到了矫情的程度。德尔是一位古板严肃、颇为专业的书商,汉芙想要的各种离奇古怪的绝版旧书他都能找到,而且还细心地为她留意不同版本。信任和友谊很快建立。作家与书商之间那种“云中谁寄锦书来”的长距离异国情谊,不知让多少人为之落泪。

  英国媒体评论说,汉芙的率真、细腻、执著和诙谐风趣,跳跃在一封封信札的字里行间,使阅读成为一种愉悦而柔软的奇妙经历。两人来往的书信被汉芙汇集成书,取名《查令十字街84号》,后被译成数十种文字在世界广为流传,还被拍成不同版本的电影、电视和话剧等。

  然而,岁月的变迁,已使当年的马克斯与科恩书店旧迹难觅,原来的查令十字街84号多次更换店名。现在,它成了一家麦当劳所在地。这是一幢5层楼高的建筑,斑驳的红砖墙体透着历史沧桑。在店门的左上方,一块圆圆的古铜色牌匾跃入笔者眼帘,上面写着:“查令十字街84号,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旧址,因为海莲·汉芙的书而闻名天下。”初夏时节,建筑前梧桐树的绿叶蓬勃一片,马路上红色公交车来来往往,如织的游人熙熙攘攘,而曾经的书店却静静矗立着。

  汤姆介绍说,汉芙和德尔在长达20年的通信期间从未谋面,但他们谈书、论书,彼此交流读书心得,切磋对文学和人生的看法,还交换圣诞礼物、生日礼物等。英国《每日电讯报》评论说,不单单在两位主人公之间,而且在汉芙和这家书店的所有员工之间,都“生发出一段横跨浩瀚大西洋的长距离笃厚友情”。20年间,汉芙共计在查令十字街84号书店购书近50种,都是德尔负责邮寄的,每次都附上温馨的祝福和令人欣慰的热情问候,这让汉芙“感念于怀”,与德尔和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友谊甚至跃升为精神之恋。

  在信中,汉芙曾多次表示,希望能亲自到英国造访这家书店,拜见德尔。后来,书商去世了,员工们也相继离开,书店也因生意萧条而关门。

  1971年,汉芙在出版商资助下,终于来到了伦敦。走下出租车,汉芙拖着纤弱的身躯在查令十字街的旧书铺间寻觅。总算找到了84号,轻轻推开店门,里面空寂一团,发霉的墙面上,一簇簇蜘蛛网触目惊心,狼藉的地面上,散落着一些凌乱的废纸……这里早已人去楼空。汉芙站在那里,先是黯然神伤,接着,记忆的闸门骤然开启,尘封的往事汩汩而出,一时间,她不禁潸然泪下。

  感情自然真挚,文笔精妙细腻,《查令十字街84号》被视为“读书人的圣经”,并成为文学名著畅销不衰;查令十字街84号这个地方被许多读书人视为一辈子一定要去一次的“圣地”,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大量书迷来此“朝圣”。甚至,还有网友专门建了一个名叫“重返查令十字街84号”的英文网站,专门搜集并共享马克斯与科恩书店的故事,以及1940年至1970年间店主及员工的资料。

  近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查令十字街84号经历了更多的风雨洗礼和世事变幻,早已不复原先的样貌。笔者用相机拍摄今日景象,但心中默默想象和点赞着两位素昧平生陌生人之间的信赖、友谊和脉脉情愫。

  英国媒体评论说,查令十字街84号,不仅仅是一条街道和一本全球书迷钟爱的书的名字,更是“书中之书”。实际上,早在18世纪就有人预言:“人类生活的潮流尽在查令十字”。汉芙和马克斯与科恩书店之间的通信,也不只是购书者与书商间的交易,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景观。作为“留给后来读书人的接头暗号”,查令十字街84号吸引着更多的人读书、爱书,续写与书有关的动人故事……

  制图:蔡华伟


读书,是一种生命的化妆

黄天信

●读书,使我们得知、怡情、拾趣,有朝气、生锐气、长士气、增才气

南宋诗人翁森有诗云:“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读书好。”其实,谓读书乃人生最美好之事,主要还在于知识会改变世界、阅读能改变人生。多读书、读好书,有助于我们坚定信仰、修身养性、明辨是非、提升能力,在人生的旅途上行稳致远、收获成功。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坚定的信仰是我们立身立业的定盘星、干事成事的方向盘。法国文学家雨果曾说:“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读书能有效洗涤思想、净化灵魂,使心海少一分喧嚣、多一分淡定,让心灵的天空更加晴朗、信仰之树常青。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学习先进人物事迹,能让汩汩思想清泉流入心田,就会见贤思齐、提升素养,胸有丘壑、铸就梦想,不忘初心、牢记宗旨,不急功近利、不左右摇摆,始终保持心静如水、心态从容、步履坚毅、追求无悔,使理想信念在阅读中日益丰满与完善、坚定而执著,能在花红柳绿中站稳脚跟,在枝繁叶茂中识得主干,在波诡云谲中辨明方向,做到“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常浸润于书香,有助于一个人提高修养、陶冶情操。“胸无江海心难阔,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心灵经常得到知识的滋养,就能在保持好心态中激发好状态,在好状态下更好地前行。读《四书五经》,会明晓伦理道德,学会为人处世,懂得善待人生;读唐诗宋词元曲,会感受到军旅豪情、田园风情、拳拳友情、浓浓亲情;读《菜根谭》《围炉夜话》等古人著述,能感悟如何立德、立功、立言、立业;读《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名著,会领略前行路上的曲折与沉重、苦难下的奋起与搏击。读书,使我们得知、怡情、拾趣,有朝气、生锐气、长士气、增才气。难怪作家三毛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毕淑敏也这样认为:“读书会使人优美。”可以说,读书是一场精神的跋涉,是一种生命的化妆,多读书的人,谈吐风趣、举止得体、气质非凡,心灵会变得纯洁美丽,性情也会变得文明高雅。

“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读书会使我们的眼界更宽、站立点更高,更能明辨世间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缕缕书香沁人心脾,会使真理与良知在心海升腾,卑劣与苟且落幕逃遁。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就好像结交了良师益友,其谆谆教诲、诤诤忠言可使我们学有标杆、行有方向、为有戒律,不断明辨是非、弃恶向善。通过读书思廉,书中的廉政之道如警钟鸣耳、槌击于心,能使我们不断祛除贪婪,强化廉洁意识,筑起廉洁防线,不栽跟头。通过读书思进,能使我们驱除懈怠,赶走懒散,激发斗志,燃烧激情,对自身要求更严、工作标准更高,矢志在有限岁月创造无上光荣。读书思戒,能使我们明事理、知荣辱、奉法纪,始终心存敬畏,手握戒尺,知道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以好书为轨步人间正道、行正直人生。

“人读等身书,如将兵十万”。勤于读书,会使人增学识、有力量、促进步;而懒于读书,则会使人思想僵化、知识老化、能力退化。历览古今之成大业者,也多以读书为好,悬梁刺股、凿壁偷光、囊萤映雪、韦编三绝、牛角挂书、目不窥园等读书典故,无不说明这一道理。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担负着强军兴军重任,没本事则难成大事。做到不辱使命,书写辉煌,就应对知识孜孜以求,把读书学习作为军旅人生的必修课和持久课,认真学习练兵备战和履行职责所必需知识,研究战场之情、精武之识、打赢之策,不断为自己加油、充电、扩容,真正成为本专业、本系统的行家里手,使自己能决胜于未来战场。

战友们,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光易老不待人。在这如画的岁月、如诗的季节,让我们漫步书山,泛舟学海,不妨作一次以书逐梦的远行。


来源:解放军报



网络时代重温读书的价值

本报评论员

来源:人民日报


  2016年我国人均图书阅读量7.86本,亲爱的读者,你拖后腿了吗?

  第二十二个世界读书日前夕,一组数字令人深思。我国成年国民阅读量比去年增加0.02本,但与日本、德国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近年来纸质书阅读时间总体有所提升,但与手机阅读时长的差距却越来越大。2016年,我国成年人平均每日阅读纸质书的时间为20.20分钟,看手机的时间则长达74.40分钟,是读书时间的3.7倍。

  数字化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读书?互联网时代,又该如何看待阅读的价值?读书日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聊聊读书的话题。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互联网时代,信息唾手可得,搜索无往不利,获取知识的门槛变低了。当此之时,为什么要重温读书的价值?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相比碎片化、被动型的知识获取,读书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知识、整体性思考。通过阅读,我们让人类智慧的结晶序列式地内化于心。不管纸质书还是电子书,不管书籍的介质、读书的方式如何变化,这样的价值不会衰减、意义不会褪色。

  我们倡导领导干部与书结缘。今天,信息爆炸让知识更新加速到3—5年翻一番,作为治国理政的“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多读书才能走出本领恐慌。“治天下者先治己,治己者先治心”,读书是为政修德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多读书,既有敦促干部避免知识老化、思想僵化、能力退化的考虑,更有培养人文精神、涵养政治伦理、提升思想境界的深意。现代治理中,领导干部的人格力量对于做好领导工作越来越重要,而人格力量的形成很重要的途径是读书学习。遗憾的是,当前领导干部读书状况不容乐观,一些干部不好读书、不勤读书、不善读书,讲起来总有各种借口。实际上,工作忙压力大也好,事务多时间紧也好,与书绝缘,根本上还是没有“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我们期待全民阅读成为风尚。一位作家曾说,父亲的一句话几十年来都印在他心上:“你在读书,我就放心了。”为什么放心?读书可以帮助我们以开放的心态、理智的头脑,更好地认识世界、感受人生。读书的人多了,书香也就晕染开来,它可以拓宽民族心灵的河床、培厚社会文化的土壤。然而,互联网时代,阅读的水位似有降低之忧:低头族很多,却多是“读屏”的浅阅读;图书馆越修越好,好书却越来越难找。我们需要共同思考,当“全民阅读”连续4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如何加强引导,提高公众的阅读质量?当信息获取的平台转移到网络,如何改进图书资源供给,让人们更快捷地找到好书?更重要的是,当我们身不由己唤醒手机屏幕,如何摆脱“手机依赖”“网络上瘾”,让读书健壮我们的精神、充实我们的生命?

  对于“时间都去哪儿了”,习近平总书记有一个简单的答案:个人时间被工作占去之外,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在陕西插队走了30里路去借书,有时吃饭也拿着书,经常给干部推荐书……读书是他的习惯、是他的爱好,更是他的生活方式,因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

  世界读书日之际,让我们与总书记一起翻开书页,愿智慧的阳光照亮我们的时代、我们的人生。



!! 

“链接”

歌声里的故事

二战有多惨烈?这部电影为你重现历史


《全面从严治党面对面》③

全面从严治党面对面》②

《全面从严治党面对面》①

贪官心态,你可能也有

人民的名义 第39-40集 

外科风云 第7-9集


谷雨节气如何养生?

《科学健走腾冲宣言》:日行万步为宜

天天锻炼身体,为啥还老生病?

南北名家话健康——高血压

养生堂:警惕误读高血压的恶果

健康之路:双脚保卫战 上下

我是大医生:解除中国式脑危机

吵架 是一种考验

积极的人更优秀


天舟,今夜从这里出征

航拍:与大地深情对话

《朗读者》第 9 期 家

《中国正在说》23


金一南讲座“汇总”

2017“春节”文章汇集

航拍中国 第一季  ( 1-6 汇集)

《见字如面》 第一季1-12汇集

2017年3·15晚会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1-10汇集】

《中国式相亲》第一季 第1-12期汇集

角儿来了》3《相知香玉

《葡萄酒鉴赏家》第一季第1-12集

《欢乐中国人》 年度盛典颁奖礼(暨1-10汇集)

30年前的《中国之食文化》1-5汇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