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孔夫子与“利归天下”

2015-12-01 (作者:宋立民) 晓东


来源:金融时报

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引用了胡耀邦题写的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

  这种基于“民本”的“利归天下”思想,在孔孟之道中并不少见。

  道家的“无为”偏向认识论,因为只有“无为”才能够“无不为”,正如空篮子能够装更多东西。而儒家的“无为”却接近实践论,其“无为”本身常常就是一种“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这里,“无为”就是“不言之教”,是“榜样力量无穷”。有“凝聚力的核心”在此,“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乃不必“为”而已经“为”也。

  那么,孔夫子说的这种“葵花向太阳”式的“政德”观是“官本”呢还是“民本”?历来似乎争执不已。有的说孔夫子“公而忘私”,以至于“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用孟子话解释就是“大丈夫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只要合乎“道义”的大目标——可以理解为“公而忘私”就行了。又有人说不对,老夫子倡导“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父子关系莫非可以凌驾于国家之上?

  其实,此一时也,彼一时也,语境不同,说话的前提与条件不同,语义自然会有差别,甚至相当大的差别。大可不必用一句话证明一种思想或一个理论。从大的方向上看,孔夫子是民富论与均富论即“利归天下”论是显而易见的。

  《论语·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翻译过来即:哎呀呀,你这位大舜皇帝啊!上天的历数命运已经落到你身上了!要用自己的信义保持着中正之道。如果四海黎民都陷于困穷,上天给予你的禄位也就永远终止了。可见天命与人事、国家与民众、“天禄”与“四海”是唇齿相依而密不可分。换言之,在“利归天下”的意义上,大舜皇帝也是要为“四海困穷”负责任的,即“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所以,“四海”在此就是“天禄”是否可以延续下去的充分必要条件。

  老子的“损有余而补不足”思想在《论语》里被表述为“不患寡而患不均”。语出《季氏》篇:“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均了财富就无所谓贫穷,大家和睦便无所谓寡少,彼此相安也就没有了倾覆之祸。此时此刻的“利”不仅是物质利益,而且有精神愉悦,即和谐稳定之谓也。也正如《颜渊》篇里说的:“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获得了“民心”,也就得到了“民信”。孔夫子的“天下”是与“民”丝丝入扣的。《学而》篇曰:“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说的是遇事谨慎专一、恪守信用、节省财用、顾及老百姓的生产时间。通俗一点:人家忙着插秧或者打场时咱不要去检查工作让人家列队欢迎。孟夫子则更进一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故此,“天下”者,“民信”为支柱也。于是,子贡问政时,孔夫子回答:“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以雄辩闻名、在生意场上善于讨价还价的子贡搞测试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宁可不要军队与食物,也要取信于民,足见得民心者得天下。而“利归天下”恰恰是获取民心的人间正道。

  又,《先进》篇有记载:季氏比周公还要富裕,而弟子冉求还为季氏“聚敛而附益之”——趋炎附势而搜刮民脂民膏。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夫子率先来了个疑似“逐出师门”的“批斗会”。因为该弟子“损不足而奉有余”,踩上了不讲“利归天下”的“高压线”。

  更具有辩证意义的是:在有助于“利归天下”时,孔夫子可以给你至高无上的评价;而无助于“利归天下”时,孔夫子也会给人“至底无下”的痛斥。最为典型的是对于管仲。让老百姓受到恩赐,孔子高调点赞:“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说没有管仲,我们还是披头散发、衣襟向左边开的野蛮人,夸奖其居功至伟。而在《八佾》中,因为管仲“官事不摄”(有三处豪宅且因事设官,各不兼职而都“吃皇粮”)与“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天子在门外立了屏风以区别内外,管仲同样立了个屏风;国君宴会,堂上有安放酒杯的土几,管仲宴客也有那样的土几)——今天叫“不讲规矩”而生活奢侈,属于不懂“利归天下”,“严重脱离群众”,仰天长啸:“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痛斥为最不讲礼仪的家伙。

  因而,说孔夫子一贯“趋炎附势”,处处为统治者着想,也是多多少少委屈了老人家的。为了“利归天下”,他是颇能“仗义执言”的。

河南内乡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县衙有“官联”曰:“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利归天下”了,自己也就“允执其中”了,那些豪宅里动辄搜出上亿元钱币古玩的人,“天禄永终”而锒铛入狱是历史与现实的必然也。



点击右上角美文分享


内容来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