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波:90后就别买京沪深的房子了
大智论道 Great minds disscuss ideas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者 吴晓波
1
那天马佳佳来杭州,我们在静逸别墅的大樟树下喝茶,我问她,你买了北京的房子吗?
她微微地笑,不做答。
2014年2月,马同学去万科总部演讲,说,我们90后不买房。
她做演讲的那会儿,北京房屋均价3.54万元/平,与2012年相比,上涨整整一倍。此后经历调控,微有震荡,接着连续18个月环比上涨,到三年后的2017年2月,均价达到6.07万元/平,仅在过去的五个月间,涨幅就达15.6%。昨天(3月22日),北京市宣布,首套房贷利率优惠收窄至95折,这意味着房贷政策进一步严控。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里尔克写下这句诗歌的时候,心里应该没有想到北京的房价,但在今天读来,却好像是一个很恶作剧的玩笑。
2
还是回到2012年。
那年,全国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为3048元。如果你碰巧进入了一家非常慷慨的大公司,税后月薪达到1.6万元,不吃不喝,只靠呼吸PM2.5值很高的空气活着,可以买得起一平米的北京房子。
到2017年,你必须要找到一位肯付你6.07万元月薪的雇主。当然,这似乎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前几天,咪蒙同学的助理月薪达到5万元,就已经溅起一片惊艳般的欢呼。
我再继续算账。
如果你购买一套价值1000万元的房子,向银行做七成、三十年按揭,月均还款37150元。如果做五成、三十年按揭,月均还款26536元。
首付的700万元或500万元,足以压垮全国90%的父母。
而在未来的三十年里,背负月均还款3.7万元到2.6万元,对于90%的90后而言,都恐怕是一个了无生活质量及乐趣的人生。
所以到今天,不是你拒绝买房,而是你不应该再买北京、上海和深圳的房子了。
这是我第一次建议同学们不要买房。
4
90后不买京沪深的房子,并不是说,高企的居住成本就是合理的,它当然是一个应该被不断诅咒的现象。
每一位城市管理者都清醒地知道,一座城市的活力,是由三个“要素”构成的:年轻的人、热钱和新技术,而年轻人是其中权重最大的。如何降低他们的居住成本,是城市管理者的职业道德所在——如果他们的血管里还流着“道德的血液”的话。
柏林是当今欧洲的“创业之都”,2015年,欧洲创业投资共118亿欧元,其中,柏林就吸引到21亿欧元,远多于伦敦、巴黎和斯德哥尔摩。
可是柏林的居住成本却不高,年轻人花费工资的五分之一大概就可以租到满意的房子,在2016年,柏林公寓每平米租金的平均价格只有9欧元,要知道德国的人均年薪约为4万多欧元。
柏林的办法有三个。
其一,提供大量“社会住房”——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廉租房,由柏林市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建造,供低收入者使用。目前柏林约有22.5万套“社会住房”。凡是个人年收入低于1.7万欧元,两口之家年收入低于2.5万欧元的就可以向所在区政府申请“居住资格证”。
其二,提供住房金补贴,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居民就有权享受“住房金”,其能够享受多少则取决于收入、房租、生活负担以及家庭成员人数等多种因素。柏林现有27万多户家庭享受这一补贴。
其三,在租房契约中,政策性偏向租房者,政府明文规定,租房合同一旦签订,合同内不得涨房租。
我曾经问过一些政府官员:效法柏林的这三个政策,对我们大帝都、大魔都和大深圳政府而言,有多大的难度?
在2016年,北京市的地方财政收入5081亿元,上海市6406亿元,深圳市7901亿元,都算得上富可敌国了。如果房价实在降不下来,可否在廉租房、住房金补贴及对租户的政策保护上有所作为?
被我询问的官员们都像马佳佳同学一样,微微地笑,不做答。
(本文作者介绍:财经作家。本专栏为吴晓波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内容。)
--------------------------------------------------
点击 阅读原文 进入作者的意见领袖专栏看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