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需要“切香肠”式的改革?
大智论道 Great minds disscuss ideas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牛华勇
改革已经进入到快要四十个年头,从模式到路径,从激情到利益。想一想,我们已经走得很远,有时候甚至忘了为什么出发。让我们一起重温过去的四十年,梳理那些记录我们今天位置的,曾经的脚步。思考下一个十年,甚至五十年。
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大部分的政治信仰,都是以建立某种理想国为目标,这一现象在毛泽东时代表现的尤为急切。包括大跃进运动在内的诸多激进的经济社会措施,其描述的目标都是为了共产主义更快的实现。
而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在七十年的理想主义尝试未果的迷茫的政治气氛下,彻底改变了这一社会改革取向,将人们起初进行一揽子成功的综合改革的想法,转变为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改革思路。
这一转变,是中国逐渐告别西方现成的主义,走向自我救赎和探索的开始。仿佛是在呼应1919年五四时代的思想家胡适所说的“多解决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了。
如果1960年代的中国社会,有那么几个政治家阅读和理解了顾准的著作,或许中国都不会走向那样一个极端的时期。“娜拉出走以后会怎样?”的问题,那个时候,即将在顾准的《希腊城邦制度》一书中揭晓答案。
我们有理由怀疑的是,如果没有变成右派,而是被养成一个生活幸福、思维平庸的教授,顾准还有没有可能写出一本要在思想史上留下一页的著作么?这是我们所处时代无人回答的悖论。顾准揭开了中国人民不愿面对的一个事实,那就是“革命的理想主义”会经由某一路径转化为“保守、反动的专制主义”。法国大革命、巴黎公社到十月革命、再到中国革命,这个法则像日本电影中的恐怖病毒一样,在空气中蔓延。
那些在终极理想的高尚下所蔓延的病毒,在实用主义解决问题的思维中,迅速消散了。
这不是邓小平第一次释放他的高超智慧,但却是第一次真正用来改变国家的命运。
1979年6月18日,万里在出席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就土地改革问题请示邓小平,邓小平回答说:“不要争论,你就这么干下去就完了,就实事求是干下去。”在那个时代,人们只能感受到不争论的政策意义,还无法理解不争论的哲学意义。“不争论”这一表述,对中国社会气氛转型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对1992年以后的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来说,更是如此。
但关于这一说法,也有很多的不同意见。有很多知识分子认为,这样的宣示使得中国社会没有对过去所犯的错误进行彻底的整理和反思,延误了解决某些社会问题的机会。就一个时间段来说,尤其是1992年以来的中国来说,“不争论”政策防止了因为清算历史或政策争论而出现的巨大社会分裂,最大限度地凝聚了社会共识。
实用主义的逻辑,在此之后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并且通过各种不同令人心领神会的名词表达出来,在“不争论”之后,又出现了“实干兴邦,空谈误国”、“不折腾”、“和谐社会”、“发展才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切”、“韬光养晦”。这些简练而有力的口号,不停地强化人们心目中的实用主义哲学,在人们的心中成长为参天大树。
张维迎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白马到斑马的画马故事,村里原来养了白马来干活,人们每天歌颂白马勤劳无私。但见识较多的村长发现邻村依靠斑马干活,效果更好。但村民们因为没有经验,所以难以接受。于是村长决定每天晚上,在村民睡着的时候,他们就在白马身上一条条地涂黑色条纹。
村民醒来后,村长就告诉他们说,他为了美观在原来白马身上画上了黑色条纹,白马还是那一只。一段时间以后,村长开始用真斑马来取代涂上条纹的马了,村民们从斑马这里得到了更好的收成,在村民都已经接受了现状以后,村长告诉村民,其实我们的马早就换成斑马了,比原来的白马还要好,村民们此时已经享受到了成果,便欣然接受了这种改变。
画马的故事,很好地解释了中国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中国的改革逻辑在“不争论”,“大胆尝试”的逻辑中,大步前进。
批评者会立即指出,这并不是一个万能的改革模式——甚至很可能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权宜之计——即便如此,我们目前唯一所能够知道的,相比那些失败的充满理想的社会变革,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取得了难得的成功。
这种切香肠式的转型步骤,每走一步,都会让人们得到一步的实惠,也会引来人们对下一步的期望。因此,它的诀窍就在于,政治家需要不停地让民众感到,所有目前还没有解决好的问题,都有可能在下一个答案揭晓时,迎刃而解了。
这样,你就不难想象,媒体和民众在一次重要的党代会之前盼望的心情,也容易理解为什么他们能够从四平八稳、看似枯燥的会议文件中,嗅出他们所享受的味道。
大部分时间中,中国都在按照自己的逻辑进行静悄悄的变化。如果你对比三十年前和今天,中国大陆范围内任何一个城市,都不得不承认,静悄悄变化的结果甚至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次的革命都来的凶猛。工业化、市场化荡涤了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没有人可以将自己置身事外。老子说“上善若水”,东方的古老智慧很好地解释了实用主义的逻辑,水是无形的,可以绕过任何一块巨石,向着看似无序,实则笃定的方向远征。在无声无息中,越过不可逾越的障碍,转眼间柳暗花明。
中国改革之“水”已经绕过了无数的巨石险滩,甚至开始汇聚成大江大河。
(本文作者介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千灯湖产业金融高级智库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