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扎根在中轴线的血脉上的社区书记 | 旧改故事集

木子 问北京 2024-03-04


导    读

什刹海街道旧鼓楼社区,有着地地道道的“老北京”风情,也是北京中轴线申遗、改造的关键点位。在旧鼓楼社区建筑景观改造、居民“申请式退租”等工程中,社区工作人员是工作组与居民间的“沟通枢纽”,也是改造中矛盾、误解的“润滑剂”。在旧鼓楼社区书记朱静文的眼里,“中轴线”不仅代表了一种历史风貌,更意味着小院儿居民们具体而微的生活。《旧改故事集》今天请看:《朱静文,扎根在中轴线的血脉里》 。



社区成为社情民意“中转站”


秋天,街边的柿子树结出了青涩的果实,宠物狗懒散地趴在门沿儿,街边晒着太阳的老人和胡同里玩耍的儿童,享受着惬意的秋日阳光,这是北京中轴线的一部分,也是人居气息最浓的地道“老北京”,旧鼓楼社区。


旧鼓楼社区一角,居民饲养的宠物狗正在门前晒太阳/木子 摄


2021年,旧鼓楼社区开始中轴线景观改造,社区作为“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中转站,也马不停蹄地运转起来,旧鼓楼社区书记朱静文回忆起2年前的这一幕,仍记忆犹新。


朱静文:在整治之前,得有一个民意调查,我们组织周边的居民,跟规划师、设计师座谈,看看居民有什么意见、建议。设计好了之后,还是要跟居民有沟通,一个是居民还有什么需求,再一个这样设计是不是符合生活的需要。最后,具体施工的时候,居民随着施工进程,可能还会提出一些建议。


能不能保留老北京的样子?


改造中,与胡同居民最息息相关的,就是民居外立面的改造。为了这件事,社区召开了协调会,挨家挨户地收集改造诉求,以便更好地落实“一户一策”,在改进空中景观的同时,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


朱静文:其实我们社区的居民对改造还是非常支持的,老百姓觉得这是一好事。提出的问题,一个是能不能保留原有的老北京的样子,再有一个就是屋顶到底怎么改,还涉及很多,比如说空调移机,这类的具体问题。


旧鼓楼社区服务站正门/木子 摄


景观改造兼顾民生需求


同一时期,旧鼓楼大街进行了街区景观改造。走在这条大街上,你能看到许多细节,关切着居民生活:原来的封闭式绿化带围栏被拆除,人行步道被拓宽了,路侧增设了停车位,尽力满足胡同居民的停车需求。


朱静文:它绿化之前是围起来的,现在经过整治之后,为了亮出来,他把以前的那些围栏都给撤掉了,而且这个路它宽了很多,老百姓就有了走路散步的地方了。


人行步道被拓宽,路侧增设了停车位/木子 摄


在临街院落的门前,特意安装了暖色的街灯。天色一黑,旧鼓楼大街“华灯初上”,更增添了烟火气息。


朱静文:你看晚上这些灯就都亮了,等于每一个门这块都有灯,它到晚上之后它就亮了……


退租政策的“最后一公里”


除了景观改造外,旧鼓楼社区有六间杂院涉及“申请式退租”——实施范围内满足退租条件的居民,可以自愿提出退租申请,搬进居住环境更好的楼房;而这些被腾退的公房,则会被纳入“中轴线”统一的改造规划。在这项工作中,社区是落实政策、答疑解惑的“最后一公里”:


朱静文:老百姓其实还是挺高兴的,因为生活会有一定的改善。记得那阵我们一开始是张贴通知,然后入户发放给居民的一封信。针对需要退租的,我们是要按范围,收集居民的资料,以及这个院儿的情况,然后跟着入户。



旧鼓楼社区服务站内部。退租工作期间,居民对于不理解的政策,常常前来询问/木子 摄



朱静文记得,退租工作开始时,居民们满怀期待,但也疑虑重重:


朱静文:我记得有一个阿姨当时是特别高兴的,第一个就去咨询相关的情况。咨询完了之后,她觉得挺好,毫不犹豫地就签约了。但是可能她没和家里边商量,家里人就提出了一些意见,就感觉,怎么咱们能第一个签呢?当时老人又把自己签的(协议)给撤了,就觉得不行,我还得再考虑考虑再想想。咱们就一起又去家里跟他们讲政策,因为政府的政策肯定不会说来回来去变的,肯定是始终如一的。后来孩子们也理解了,最后最终又签了。


小“院儿长”发挥大作用


旧鼓楼社区有着一个独特的传统——每一个杂院儿都有自己的名字,还有一位“院儿长”。平日里,院内居民的物件维修、邻里矛盾,都是由“院儿长”来负责协调。在采访中,我们遇到了“初心小院儿”的院儿长燕大姐:


燕大姐:这院里啊你要说没工作啊,什么事都有,这家那家,也没什么大事求我,就是互相帮助……



旧鼓楼大街上的各个“小院儿”/木子 摄



朱静文说,退租工作启动后,“院儿长”也成了传达、解释政策的关键环节。


朱静文:他一个是为这些院里边的人服务,再一个就是跟居委会这块跟社区沟通。有一些情况不了解的,我们也会跟院长进行沟通。


改造后,社区有了新办公室


改造中的社区办公室/木子 摄


一间已经退租的院落,如今被纳入了整体改造。古朴的外观下,明亮、宽敞的现代化办公布局正在建设。朱静文说,此前由于空间紧张,旧鼓楼社区服务站一直是和居民住宅在同一座“杂院”里,虽然工作人员平日十分注意,但还是会担心给居民生活造成影响;如今,眼前这间院落明年就会变成新的社区办公室,为周边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


朱静文:这块以后就是我们的办公用房!今天早晨你要来,我给你带那上头去,还能看见放鸽子的呢。


是琐碎,也是生活


这些年来,“中轴线”早已无声地融入北京的市民生活中——胡同里的鸽哨声,成了比手表还准的自然时钟,划分着小院儿居民们的生活起居;每到旅游高峰,旧鼓楼大街成了旅游大巴固定的“落客”处,朱静文每年都要和其他社工一起协调旅行团与居民间的停车矛盾……但正是这些琐碎的生活点滴,与恢弘的永定门、宏伟的钟鼓楼一起,构成了北京城独一无二的“壮美秩序”。


朱静文:希望我们的社区成为一个特别亮丽的风景线,成为特别温暖的一个社区。



人来人往的旧鼓楼大街/木子 摄




小 问 说


走近中轴线两边的北京旧城

寻访旧城改造背后的故事

以及那些故事里

参与老城“旧改”的人




原创稿件 转载需授权 否则举报

记者 | 木子   编辑丨木子

值班主编丨独伊


问 精 彩

问民生丨中轴线申遗路上的“领航人”  | 旧改故事集

问民生丨90后“城市”工程师:居民的幸福感让我有了获得感 | 旧改故事集

问民生丨“不到9点到的,排330号,下午才能看上大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扎根在中轴线的血脉上的社区书记 | 旧改故事集

木子 问北京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