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用镜头记录旧城的变迁 | 旧改故事集

夏末 问北京 2024-03-04


导读

这个假期,我们走近中轴线,走近中轴线两边的北京旧城,寻访旧城保护与旧城改造背后的故事,和那些故事里参与老城“旧改”的人。@问北京 十一特别报道《旧改故事集》,带大家一起去看看北京老城如何旧貌换新颜,一起去认识让北京老城变美的人。今天请一起去了解《摄影师吴强:用镜头记录旧城的变迁》。




因工作拍摄旧城改造


出生于北京四九城胡同里,深受古都文化浸染的摄影师吴强,30年如一日,用她的眼睛去捕捉中轴线上百姓生活变化的美好,用镜头将这些美好记忆留存。今年72岁的她,退休前一直在北京市东城区新闻中心从事专职摄影工作。早在北京全面启动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之前,她就因为工作需要,记录了不少中轴线上旧城改造时的历史瞬间。  


吴强:提出申遗以后,就开始关注它了。整个这一条中轴线,除了景山、什刹海那边属于西城,它大部分都属于东城区,这就是我工作的范围之内了,所以就开始拍摄它。包括玉河拆迁,现在想起来跟中轴线都能够联系上。


吴强的日常影像记录/夏末 摄

南池子旧貌换新颜


让吴强记忆最深,改造最早的是北起东华门大街,南到长安街的南池子。


吴强:这种二层的建筑已经都是南池子危改小区的建筑了,以前都是小平房。这条胡同,普度寺前巷正好对着它(普度寺)的山门,这两大片几乎是同时动工的,就是先修的普度寺,然后接着就是南池子危改小区。


普渡寺西巷西口与南池子大街交汇处/吴强摄于2002年5月

渡寺西巷自建的平房/吴强摄于2002年5


2002年8月,南池子做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第一片试点区正式开工改建,改造方案采取老北京世代居住的四合院建筑形式,建成的院落都采用围和式的两层“四合楼”,并保留原有9条胡同的整体格局。说起20多年前这一片区域的老旧改造,吴强记忆犹新。


吴强:一年多,特别快。以前的普度寺就是一个破大殿,再早的时候它这地儿是普度寺小学。那边是金街王府井大街,这边就是角楼筒子河了,看见没有?这一大片就改造成这个样子。


普度寺周边的巷子被夷为平地/吴强摄于2002年8

南池子院落均采用两层“四合楼”形式/吴强摄于2003年4


吴强是一个特别善于捕捉百姓生活变化的摄影师。从南池子这片试点区域的改造,吴强看到了这种旧改给百姓生活带来的变化。


吴强:一户一户的,看看现在这小院有的是一家住,你可以看得出来,是吧?有的是上下层合着住的。


普度寺大殿前,南池子的两层“四合楼”/吴强摄于2003年8

改建后南池子的青砖灰瓦民居建筑/吴强摄于2003年7


也就是那个时候,吴强开始用镜头记录老北京的旧城改造。2003年8月,改建后的南池子被吴强用胶片定格。崭新的南池子,传统的青砖灰瓦老北京民居建筑,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打那以后,二十多年的拍摄过程,也让吴强更多的融入了老北京旧城。


【现场同期声】居民:真是吴强啊,我知道你特别喜欢这个(摄影)。

吴强:对对对,我看您就特眼熟……


今年9月的一天,吴强带着“问北京”记者再次走回南池子的那些老胡同,竟然被这里的老街坊们一眼认了出来。见到吴强,街坊们很是亲切,热情的邀请我们进到院里参观。


居民:你看这是两户,这是我们家。

吴强:您也是上下(两间房)?

居民:上下,这边也是上下,它是北房两间的,孙老板。

吴强:您休息呢,老朋友了,都是老朋友了。拆之前我一直都在拍这儿。


回访南池子遇到老街坊/夏末 摄


在这位胡同“老朋友”的院子里,我们还遇到了正在乘凉的“老北京”孙大爷。孙大爷打小就在胡同里生活,2003年这一片儿改造完成后第一批回迁了回来。跟记者说起这一片儿的改造改建,孙大爷和老伴儿如数家珍。而对回迁后的生活,孙大爷老两口也是说不出的满意。


记者:咱以前总共这两片是有多少户?

叔叔:1300多户,连庙台上的人全算上,这是1320户吧。

记者:那回来的有多少户?

叔叔:回来大约370多户。

阿姨:改之前我们是两间北房,这改之后不就又多出一个了吗?你说原来还得上公共厕所去,现在不用上公共厕所了,厨房厕所都有了。

记者:旁边就是普度寺,可以遛遛弯。

阿姨:对对对,没事了上庙上面转去。


透过普度寺山门看向南池子新住宅区/吴强摄于2003年8

站在普度寺,看向远处的王府井大街/吴强摄于2003年8


一生的胡同情缘


从最开始用镜头记录老城胡同里的变化之后,这么些年来,吴强几乎每年都会去胡同里转悠转悠。就像遇到的那位老街坊时说的,吴强跟这里就像是“老朋友”。只是这份“老朋友”的情缘,不是从二十多年前才开始的。  


吴强:我从小生活在出生在香饵胡同,后来上学也在胡同里边,分配工作的时候分配到了菜场胡同,那个时候是双叶毛衣衬衫厂作为一名工人,干了有13年。由于自学是后来又考上了中国记协职工新闻学院,上完学我就调动工作,调动到东城新闻中心,在钱粮胡同。所以我可以说是大半辈子都是穿行在北京四九城的胡同里边,那么我跟这儿就是有情有缘。


就像吴强自己说的,从出生到上学,再到两次调工作,这一辈子就没离开过四九城里边的这些胡同。 


吴强:所以我拍摄他们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我太熟悉胡同了,太熟悉胡同里的老百姓了,我本身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


吴强带记者故地回访/夏末 摄

三里河的水穿街巷


生在胡同,长在胡同,工作也在胡同里,又用镜头记录旧城胡同里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吴强对胡同里的老居民有一种家人般的亲近感。在重访前门三里河绿化景观改造工程的时候,吴强告诉记者,几乎每次来拍摄,都会和这里的老住户聊上几句。


吴强:我每次过来必须上他们家门前窗户,看他们家花去。他原来养了好多多多肉,窗前屋后绿化特别好,(对居民)公鸡也是您养的吗?

居民:对。

吴强:谁来都上你们家拍鸡来。

居民:对,不拍人,哈哈。

吴强:他们家鸡有时候上那个房子。

居民:现在也上。


三里河绿化景观改造后/吴强摄于2022年10

三里河绿化景观改造后/吴强摄于2022年3

走哪儿聊哪儿的开朗性格,是帮助吴强记录中轴线、胡同里每一段改造的关键。2016年,北京市东城区启动了前门三里河绿化景观改造工程,依据历史上河道的位置和走向还原,绿地空间沿着河道弯曲形态自然展开。不到一年的时间,历史记载的三里河终于重现,还原了600年前的“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景观。


吴强:三里河实际上说的是过去的龙须沟,原来这些都是一条一条胡同,后来又恢复了这条河,把这几条胡同给拆了。旁边的老百姓还该怎么住怎么住,你这顺着这个(河)就到前门鲜鱼口了。这点就是他比较有野趣,什么养鸡、养鸭、养鹅,周边都可以养的。所以哪改造好了,就周边的老百姓肯定是受益的。


小席胡同23号门前的磨盘/吴强摄于2007年3


退休后,吴强在整理旧城变迁的老照片时,萌生了新的设想。老胡同、新面貌,吴强开始拿着自己几年前、甚至几十年前拍摄的照片,回到当初的拍摄地点再次拍摄。


吴强:就是拆之前的时候我拍过这个门,后来我整理三里河的照片,无意中又发现这个得丰东巷21号,他只不过台阶重新修了。   

记者:上面那个都是零几年拍的了?

吴强:2007年,时隔16年了。


得丰东巷21号/吴强分别摄于2007年、2023年


二三十年前,吴强“无意中”成为了北京中轴线“前世今生”的记录者。如今,吴强这个全新的拍摄计划,将能让我们更直观的看到中轴线两边的变迁。我们也期待着,她用一张张珍贵的影像记忆,为旧城改造,为北京的旧貌新颜,留下生动的注脚。




小 问 说


用影像参与老城“旧改”的她

记录中轴线旧城“前世今生”

留存四九城变迁旧貌新颜



原创稿件 转载需授权 否则举报

记者丨夏末    编辑丨夏末  

值班主编丨独伊


问 精 彩

问民生丨中轴线申遗路上的“领航人”  | 旧改故事集

问民生丨90后“城市”工程师:居民的幸福感让我有了获得感 | 旧改故事集

问民生丨“不到9点到的,排330号,下午才能看上大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用镜头记录旧城的变迁 | 旧改故事集

夏末 问北京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