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马未都:原来我们都被古装剧骗了?历史是这样的......

2017-06-09 壹号收藏官网

古代小说、历史剧大家看得不少,对于其中的规矩和台词,不少人都能倒背如流。但是,仔细考究起来的话,有些台词和场景还真经不起推敲,下面就给大家列举一些几乎每部古装剧总都能犯的错误!!


圣旨开头的“奉天承运”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是古装剧里太监宣读圣旨必然的开头,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其实这是错误的,事实上只有明清两朝是这样。且正确读法为:“奉天承运皇帝,召曰。”




明清圣旨有三种,分别为诏曰,制曰和敕曰。

“诏曰”是诏告天下的意思,凡重大政事须告知天下臣民的,均使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

“制曰”是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并不下达于普通百姓。

“敕曰”有告诫的意思,皇帝在给官员加官进爵时均使用,意为告诫官员要勤于政务,勿贪图享乐,要忠于朝廷,勿结党私,危害朝廷。



嫔妃自称“本宫”


“本宫顾名思义就是指一宫之主,也就是说只有一宫之主才能称“本宫。皇太极在1636年立的五宫,分别是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只有这五宫的女人才有资格称“本宫

 



对当官的都叫“大人”


称呼当官的为大人,源于清代,体现了满清政府对于汉人的思想控制。而现在,不管哪一年代的古装戏,全称大人,这就不妥了。


大人前面一般会加上姓,比如刘大人。但是常有编剧称呼和珅为和大人,这就不对了,和珅姓和吗?不是,他姓钮钴禄,和珅是他的名字。

 




击鼓鸣冤


当有冤案发生时,最常见的剧情便是百姓到朝堂门口击鼓鸣冤。然而衙门前的鼓最早并不是作此用,而是官吏的下班铃声,作为百姓鸣冤用则是始于明清。

如果在明清前你有冤情要上告,跑到衙门前鸣鼓,你这不是放官员们回家么?公务员们都走了,你的冤情谁来管? 


不应该出现的食物


番茄,土豆,辣椒,玉米,都是在明朝才传入中国的,但有些历史背景为明朝前的古装剧宴会中就有这些食物了,这不是赤果果的穿越是什么?




关于吃,还有一种常见的错误,古代吃货们出现频率较高的场所——夜市。一般认为夜市起源于北宋东京。两宋的夜市中商品玲琅满目,有娱乐场所、有饮食服务、有各种各样的小摊小铺……古人的夜生活从此开始丰富起来。




在此之前,就算是唐朝盛世时期,也只有上元节(元宵节)这一天有夜市开放,男女们跑到街上看花灯尽情玩乐,甚至谈情说爱寻找配偶,也因此有说法认为中国的情人节是上元节。



 


谥号


谥号和庙号都是死后才立的,这点很多人都懂。但更多的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何为谥号?太宗、仁宗这种就是!那些对着身体康健无比的皇上直呼“太宗”、“仁宗”的官员,你们是想气死你的主子么?


另外,清朝时候皇帝的年号也是不能随便称呼的,臣民们没有资格直呼“康熙爷”“乾隆爷”之类,而是应该敬呼为“皇上”、“万岁爷”。



一百两银子


古时富二代是如何炫富的?随手一抛一大块银锭,高呼“一百两赏你了”!这可能吗?绝对不可能!


银子没有铸成一百两一锭的,就算有,那是六斤多一玩意,和秤砣可以一拼了。五十两一锭的一般就是官银,也就是国家国库里的银子。


老百姓掏出一官银来,基本上会被当场扭送至官府。古代十两以上的银子都是用银票的,谁没事揣着一斤重的银子放在那大袖子里逛街?如果不是防弹背心的材料,袖子早就漏了。


 


除此之外,现代人还常犯哪些常见的历史错误?听马先生说说电影中那些穿越的古董。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t0364cyhdfo&width=500&height=375&auto=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